大千世界五彩人生

探索不尽的大千世界, 韵味无穷的五彩人生. 感悟于生活的原创。
个人资料
正文

60年,那些洗脑的童年

(2015-06-02 13:53:22) 下一个
因为是六一,刚刚收到一位朋友转贴的文章:60年,那些远去的童年。 请见下列网页连接:
浏览着文章, 看着当年的宣传画,读着熟悉的歌词,对一个亲自走过那些年的我来说,感不到一丝的快乐与亲切。我所看到的是无穷尽的,不断变换花样的中国共产党对儿童洗脑的六十年。这是这六十年的洗脑结果,使得今日的中国民众没有道德准则。没有是非观念。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金钱,权力, 既得利益是他们生活的唯一的追求和成功的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本是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一个政府的责任是在公立学校的体制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系统。 建立一个推进优秀道德品质的社会环境,并用公正的执法来保证优秀社会道德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事恰恰相反。德育教育被赶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教育。

回想那过去的六十年,每一场党内的争权夺势的政治斗争都被变成中央文件精神下达到学校。 中国人自幼就在被动中,被强迫地接受着全民政治的强化训练。中国共产党的目地只有一个,就是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和党的思想,言论和观点保持一致的, 没有自我灵魂,没有对与错准则的,一切按照党的话去做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言人。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洗脑的教育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先谈一下中共教育对人的诚实度的毁灭。

诚实,就是说实话,不撒谎。言行一致。只有诚实,言行一致的人,才能得到信任。

在中国, 自小学至大学,都有政治课。政治课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记住“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等等,这些所谓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说话,办事的“标准答案”。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要得高分,不管你是否理解、认同。你就必须按标准答案答题。如果你想在此时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表达你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政见。那末,你的考试就得不到分。这门课就意味着不及格。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留级。为了考试及格,所有的学生从小就学会不说实话,不说真话。所以说,共产党的教育制度从一个孩子七岁开始,就教他们开始说假话。

校园中,课堂之外,中国所有小学都有共产党的红领巾少先队,中学有共产主义青团,大学有共青团和中共党支部。俗语说,人往高处走。从小学开始,哪个孩子不想加入少先队?共青团?不管你是要入少先队,还是共青团,还是要入党,首先就要好好“表现”。什么是“表现”?说白了就是装假,装蒜。你一定要装出你热爱共产党。共产党的报纸说什么,你也重复什么。共产党的广播里喊什么口号,你也必须照喊同样的口号。一个有脑子的人都清楚,这口号根本不是他心里想说的话。但为了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一个人必须只说共产党要你说的话。既不说实话。

除了表现好,你还必须给老师,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 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拍足马屁。你只能说,只能做老师,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 喜欢听的话和做的事。从而和他们拉上关系。否则,你根本也入不了队,入不了团。也入不了党。这种溜须拍马的行为,也完全是不诚实, 不本分的表现。

中国学校给每个学生的政治评分就是他的德育评分。如果学生不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不积极加入少先队,或共青团,那你就是政治上不积极。那么考中学,考大学时你就进不到好学校。你一生的前途均会被葬送.

哪一位青少年不想有好的前途?为了自己的前途,每个中国人从小学开始便被逼着说假话。做违心事。经过十几年的小学到大学的中共教育流程,从中国学校出来的人,自然而然认为说假话是正常的。说假话不可耻。

回看过去的六十年。中共通过对教育的垄断,建立健全了全民洗脑工程体系。达到了对中国民众的思维垄断。这种洗脑的结果或许维持了中共的统治。但其真正罪责是导致中国民众没有诚信,整个社会道德沦丧。

中国共产党要为这一切负百分之一百的责任。

当今在位的中共领导人,如果他想流芳千古的话,那末他的首要任务是取缔在所有学校, 事业,企业单位的中共党团组织。用德育课取代所有学校的政治课。健全法制系统,恢复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60年,那些远去的童年(原文)
我们必须赞美童年,它让艰难尘世变成短暂天堂,不论在何年代,它都是最后的桃花源。我们必须记住童年,它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我们“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60年,共和国的儿童已经迎接过59个儿童节,穿过不同的年代,经历短缺、质朴,直到今日的繁荣、新鲜。60年童年生活的轮廓,是一条向上的、美妙的弧线。一个时代的儿童生活,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一代人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60年的解放历程中,儿童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群体。

50年代:共和国的同龄人
电影《祖国的花朵》的宣传画
 
红旗下的第一代
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

童谣“小燕子,穿花衣”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涌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人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1957年)。又如,“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58年)。这些歌曲既承载了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内容,也用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当然,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童谣。

除四害,讲卫生

1956年,儿童快板报报道了儿童除四害。
 
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渗透在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各种运动,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成长记忆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指的是麻雀、苍蝇、蚊子、老鼠。其中又以打麻雀、老鼠声势最为浩大。那是一场极其壮观的人民战争,儿童们作为小帮手,他们用弹弓,用笼子,用网,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去围剿麻雀。据说鸟儿除了被打死外,吓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全国炼钢铁,儿童拣煤渣

1958年,一个女孩在炼钢炉前留影

1958年,农村的孩子高兴地跟着父母走到公社食堂,吃起大锅饭。猪一头一头地杀掉,孩子们可以吃个饱。但是很快,他们将发现,可以吃的东西太少、太少。在这个年代的末期,到处矗立起炼铁炉,孩子们去捡煤渣,顺便看叔伯们从炉子里运出一坨又一坨的废铁破铜。而这些疙瘩,原料可能是孩子们家里的大铁锅、铜门环,或者爷爷洗脚用的铜盆。
60年代:我叫红领巾
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两名少先队员,代表本班同学送礼物给困难者。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面做的稀粥,开始觉得好吃,一顿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烦了,而且还不顶饱。此后两三年内,饥饿感成为孩子无法摆脱的密友。即使如此,他们在放学路上也不会去偷地里的蔬菜。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养上相当过硬,这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有关“花朵”的歌曲继续传唱,比如《花儿朵朵向太阳》,“花儿离不开土壤,啊……鱼儿离不开海洋,啊……少年儿童千千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朵朵花儿向太阳,颗颗红心向着党,红色少年的心头,长上了红色的翅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60年代的孩子,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就诞生在60年代,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做啥我做啥”
1963年,国庆14周年庆典,学生们抬着学雷锋的标语牌向天安门行进。
 
1963年,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锋。他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志“雷锋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就盼着它陷入泥坑,可以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为学雷锋,疯狂追杀苍蝇
20世纪60年代一五○团的学生种的”少年林”

上缴苍蝇的尸体也是“学雷锋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最后演变成硬性指标,每天都要交几十只苍蝇,表示自己为祖国卫生做贡献……一位当年的孩子回忆说,“我在上学路上也时刻紧攥着一只自制的苍蝇拍,不走大道,专挑污水横流的小巷,哪里臭就往哪里奔,并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我母亲因为我在吃饭时突然放下碗,状若疯狂地去追杀苍蝇,吓得摔碎碗,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70年代儿童表演“样板戏

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S.H.E.、《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物质依旧贫乏,但心情是快乐的
女孩们在跳橡皮筋。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

能吃上几分钱的冰棍儿,可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馋嘴的孩子们这时候开始有了“零食”。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咀嚼着糖,一些没有糖吃的孩子只有咽口水的份。儿童节到了,唯一对孩子们的犒劳是家里把小部分的米,拿到楼下去爆了米花。做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他一只手摇着黑乎乎的铁炉,然后在黑乎乎的铁炉里放上两片小药片,后来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糖精,神奇的不得了。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小喇叭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学龄前儿童节目

那个时候,收音机开始进入越来越多普通中国老百姓家里。“小喇叭”节目成了很多孩子们童年最信赖的伙伴之一:“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孙进修爷爷讲的那些故事,让孩子们久久沉醉。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提倡“爱科学,学科学”活动。城市里的孩子们开始玩航模,而农村的孩子们最多只能在广播里听到航模这两个字,他们的手中只有自己的“模型”——木头手枪。1978年以后,革命的童年至此基本终结,改革的童年即将全面铺开。

80年代-90年代中:最幸福的童年

政治对孩子的关照明显减弱
很多人是小人书书摊的常客。

生活在80-90年代中期的孩子,拥有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幸福的童年。旧的美德也还存在,孝顺、义气、忠诚、舍己为人……,是真实且主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商业海潮渐次弥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要言之,政治对孩子的关照,在这个年代明显减弱;商业对孩子的诱惑,在这个年代也未为主流;孩子的群体习性浓厚,不像稍后时代的独生子女那样经常沦为小孤岛。于此年代成长的孩子,有相对自在的空间,相对密切的人际交往,更可能健康成长。
 
 
滚铁环,魂斗罗
这款叫作超级玛莉的游戏,你还会玩吗

质朴游戏是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的集体记忆。滚铁环、拍烟片、打子弹壳、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鸡、抽陀螺、抓子儿……印象深刻的还有吹纸人,就是剪下连环画中的骑马战将,互相吹着厮杀。技术好的能吹出各种角度的旋转,还能把纸人吹起来从半空中落下刺对方脑袋,最后这招其实不实用,但是很有型,可以从心理上打击对手。在质朴游戏之上,电子游戏冉冉升起,大约始自80年代后期。从最早的魂斗罗、超级玛丽、沙罗曼蛇等插卡式游戏,到后来的街霸、侍魂、三国志等街机游戏,深入童心,风靡一时。

港片年代,我们的花样年华

记满歌词,贴满明星画的日记本,你也有一本吧?

与此同时,港台、日本的娱乐产品也大规模登陆中国内地。当《霍元甲》播放的时候,可说是万人空巷。“昏睡百年”几乎成了全中国孩子学会的第一句广东白话。在孩子心中有同样重量的电视剧还有《射雕英雄传》。片中翁美玲、黄日华、苗侨伟等人的不干胶,更是遍布大小书包、文具盒、笔记本。《英雄本色》一出来,叼火柴棍的小男生到处可见;《赌圣》系列,则推广了大背头和巧克力……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的花样年华。

“汽车人,变形出发!”
《圣斗士》、《七龙珠》等日本动画片风靡中国。

就动画片而言,男生最爱《变形金刚》,他们常在空地上跑来跑去,一边模拟变形的声音,一边大叫“汽车人,变形出发!”;女生则爱《花仙子》,每个女孩心里都藏着一片七色花。就漫画而言,日系的《圣斗士》、《七龙珠》,港系的《中华英雄》、《龙虎门》等,都是那个时代孩子的永久回忆。   精神娱乐之外,更有口腹享受。这个时代的主流零食,民俗味道浓郁,萝卜片、烤红薯、冰粉、糖人、棉花糖、炮筒、棒棒糖、拌肠儿……此外,还有现在已少人吃的东西:果丹皮、酸梅粉、麦乳精等。零食中如雷贯耳的品牌,则至少有:大大口香糖、太阳牌锅巴、娃娃头雪糕……

90年代中期以后:沉重的解放

孤独感空前强烈
上网的儿童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成长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个性张扬。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孤独地成长。

孩子们大多已不屑于或没机会玩诸如吹纸人、打子弹壳的质朴游戏。但是游戏的花样虽比之前多,可孩子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独生子女是一个因素,新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是又一个因素。在80年代以前,孩子面临的主要是印刷媒介,这种媒介很难制造拟态环境,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交流,与人沟通;到了90年代,孩子面临的主要是电视媒介,可能接触到大量的成人信息或准成人信息,从而早熟。而电视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又使孩子部分失去现实感。在网络世界,真实的社会身份被隐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很容易就在网络世界中提前成熟,童年的特征及乐趣也随之消失。

负担在升级
孩子在闲暇时间还要参加书法等培训班
 
娱乐升级的同时,孩子的负担也在升级。各种技艺培训:钢琴、舞蹈、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就像十座大山一样罩在孩子身上。此外,还有奥数培训等众多课外辅导。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课外项目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特长”,但在重压之下,他们童年的乐趣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儿童培训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而从中最不能获益的,就是儿童本人。
 
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1世纪,仍有许多儿童的童年在穷困中度过。

上述只是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还有相当数量的相对不富裕家庭的孩子,如余华所说的,活在巨大的差距里。9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儿童节期间采访各地的孩子,问他们最想得到的“六一”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结语:普鲁斯特说:“回忆童年,可从世俗秩序中获得短暂解脱,带来对生活的全新领悟”。我们在此回顾共和国孩子这60年的童年生活,希望能增加对现实世界的一丝理解。 60年来,儿童生活一方面保持着纯真快乐的本色,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深深烙印。

60年来,如同我们国家生活的其他方面,儿童生活也从种种束缚之下渐渐解放出来。但是,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成为真正的童年,不受意识形态烧烤,不为世俗私欲侵扰,不因新技术而迷失,也不再有天堑般的差距,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网易

50后的童年
50后都听过——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50后的童年游戏

“找啊、找啊,找朋友”——北京工业学院幼儿园小朋友

锤子、剪子、布
50后的童年游戏
50后的童年游戏

50后的童年游戏
这个课间玩过没,有的地方叫“挤尿床”,有的地方叫“挤摩摩、挤瞎油儿(音)”
学名叫陀螺,疯老婆,撵撵转,悬嘎嘎,抽牤牛,纯手工打造,有的顶上还加钢珠或磨光的钉子。

这个是男的都玩过吧
摔方宝,摔四角,甩元包、来元宝、东北叫piaji(音)等各种名称,除了力气大,技术性还很强,现在的孩子不玩了,估计连见都没见过。
这个几乎是天天玩,取之不尽,乐趣多多
做成这个样子
摔成这个样子,看谁的洞大声音大。
用这个算过命没?一下课就玩。
有时候去野外逮蚂蚱,柳树条串着回来,炸着吃。
小时候用这个射“鸡”,然后被鸡的主人追着跑。
撞拐、抵拐、斗鸡,小男生你咋欺负女孩子呢?
草垛是个很舒服的地方,有很多的秘密哟。
那时候还没有泳装,嘻嘻哈哈跳下水,那笑声至今响在耳边。
筛子罩麻雀,捉了之后灶膛的灰火里烤熟,好香的。
露天电影,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没有甘蔗,玉米杆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用这东东粘过知了没?
逮的就是这老兄,为了探索叫声,还特意弄破“小镜子”。
别说你没有浑水摸过鱼,那叫一个兴奋。
“骑马”赛跑。1955年6月,在北京市“少年之家”新建的体育场上小朋友们进行“骑马”赛跑。
摔跤。1963年春节,在北京“体育庙会”上,西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少年摔跤爱好者在进行表演比赛。
打乒乓球。1963年春节,在北京中山公园一张简易乒乓球台上,两个孩子在练球。
“武装”泅渡 。1965年5月,浙江省金华县汤溪公社溪东大队的儿童团员们在做军事游戏“武装”泅渡。
老鹰捉小鸡。1964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河卡乡的小学生们在玩“老鹰捉小鸡”。
 
游戏开始时先分角色,即一人当老鹰,一人当母鸡,其余的伙伴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姿势。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做赶鸡动作。母鸡身后的小鸡做惊恐状,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叫着转着圈去捉小鸡,众小鸡则在母鸡身后左躲右闪……其情其景,游戏气氛活跃紧张,生动有趣,跃然于“片”上。
踢毽子。1960年5月,藏族小姑娘在踢毽子。
 
不分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花样可多了,基本动作有盘、拐、磕、蹦、蹬、弹、跃等,套路有里外帘、耸膝、拖枪、突肚、剪刀抛、佛顶珠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瞧,照片上,一群天真烂漫的藏族小姑娘,拍着欢快的小手,满脸笑开了花!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笑,是物质匮乏年代孩子们对“幸福指数”的理解。
跳皮筋。1959年12月,兰州一只船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后进行跳皮筋比赛。
 
这是小姑娘最喜欢的游戏,有单人跳、集体跳两种。以踩、勾、挑、绕、转身等技巧编排组合成一套动作,配合歌谣,跳出各种花式图案。橡皮筋晃啊晃,小姑娘就慢慢长大了!记忆最深的就是那首:“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那首动听的歌谣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滚铁环。1957年冬,沈阳市第一育才小学的学生在玩“滚铁环”。
 
这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游戏,用铁钩钩住铁环一路小跑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用力稍不平衡铁环就会倒下,而且要掌握跑动的节奏。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集体竞技!
跳绳。1956年12月,河北省高阳县邢果庄村的小学生们在空地上跳绳。
走浪桥。1952年,广东省台山县广海渔民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在练习“走浪桥”。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雑家1 回复 悄悄话 少先員的隊歌是是郭沫若和馬思聰這兩個倒霉蛋作的詞和曲,使人們覺得有時候歷史真是很會開玩笑:
郭沫若的大兒子郭世民就是被長大了的少先隊員們批斗之後從四樓上推下來摔死的,中央音樂學院的二兒子郭世英被批斗之後想不開上吊自殺了,家破人亡之後郭沫若的老婆于立群從此瘋癲。
馬思聰被唱着他寫的歌長大了的少先隊員們抄家、掠奪、批斗、殴打、侮辱。忍無可忍之下在家庭廚子的梅縣親戚幫助下,決然偷渡到了香港之后逃亡到了美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領事館的人員找上門去動員他"回祖國看看",他老先生在床上面壁而臥,假裝熟睡不于接待,到最後,夫婦二人至死沒有回國。
SUNNE 回复 悄悄话 文革前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文革中学生有可能是被批斗对象。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洗洗睡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