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京冬天的故事

(2017-01-10 04:56:04) 下一个

 

  北京这个冬天历时200小时的雾霾终于挨过去了。我们几个来自北京的,去过北京的,由得共同怀念起小时候北京的冬天。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喜欢冬天的静,安逸、安详的静,熟悉的安静,美好回忆的安静。谈恋爱时期去过的人喜欢冬天深蓝色的天,冰冰凉的空气。

  她们问我的感觉。我想,那时候北京冬天的天空,大概是晴朗的吧,好像从来没有关心过天空的颜色。冬天的记忆除了可以吃涮羊肉、糖葫芦、烤白薯和无穷无尽的酸白菜外,就是冷,和下雪天走路去上学。

  冷,意味着要添置衣物。添置衣物,不仅需要攒钱,更需要攒布票。

七十年代末,搬回北京的第一个冬天,我家从陕南带回来的棉猴不够暖,我妈给我买了一件藏蓝色的棉大衣。这件大衣,用掉了28尺布票,那是当时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布票配额。为这事我后来担心了好一阵子,如果家里别人还需要买冬衣怎么办。好在后来不需要布票的纺织品越来越多。到了八十年代初,票证制度就逐渐废除了。

上小学的时候,大家都穿棉衣棉裤。到了下雪天,家长恨不得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给小孩裹上,一层又一层,圆溜溜,鼓囊囊,最后再套上棉手套。小孩儿个个都架着胳膊,腿不能打弯,斜挎着书包,排成一溜儿,踩着眼前的脚印往前走。裹成这个样子,不容易掌握平衡,稍不小心,就滑倒了,好在滑倒了也不疼,只是站起来需要有人帮忙拽一下,从里到外的感觉都像是笨熊。

  那时的小学校是平房,冬天教室里需要生炉子取暖,还有根烟囱向外排烟。我们平时课间都喜欢围着烟囱烤烤手。有一天早晨我早到了,烟囱旁只有一个同学,我赶紧把手也捂上去,都没顾上摘手套,哪料到,我的手套一遇热,竟然“唆”的一下,就消融了!把我和那个同学惊呆在那,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后来上中学,离家远了,天天骑车上学。棉裤也改成了毛裤。赶上下雪天,就得坐公交。

  平时经常跟我一起上下学的玮同学是位学霸,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她手背上的冻疮。那个冻疮红得发亮,亮里透着紫,还经常会破,裂个口子的冻疮看上去又疼又痒,而且经久不息。我都不知道她是怎样忍过来的,她却处之泰然。我妈经常教育我说,要向玮学霸学习,可是一提起她,我就想起她的手背,好像用功多了,就会长冻疮。她现在在比北京更冷的加拿大,不知手有没有好些。

公交车在雪天开得慢,乘车的人又比平时多了几倍,好不容易晃晃悠悠来一辆,有时车门被挤得打不开也就算了,直接开走,顶多车身上挨几下踹。糟糕的是,有时车门努力地“噗嗤”“噗嗤”几下竟然开了,被挤在台阶上的人失去了背后的依靠,也失去了从上一站带来的短暂的平衡,这时就要死命抓住车门旁的扶手,绝不能被想下车的人冲下去;只要下去了,就有可能上不来了。

  打开车门后的车厢,就像被松了封口的真空压缩袋,随着空气的重新灌入,已经被压缩变形的体位慢慢复原,人与人之间的缝隙开始有了空气的流动。这一丝丝的松动,也给等车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只要有一只脚能踩上台阶,贴住前面那个人的后背,再屏住气,从侧面抓住车内某个固定物,比如某个被挤得动不了的胳膊、外套都行,后面再有人配合推几把,从多个位置进行推搡、挤压、劝说,这车就算基本蹭上了。

  我妈有时陪我一起去车站,就是为了给我当助推员。

助推员也不是总管用的,自己不是根针,有缝也没用;所以我有时也一、二、三,开步走。走到下一站情况不会更好,就干脆穿过街里,直接走到学校算了。街里并不好走,从来没人扫雪,深一脚浅一脚,雪中的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偶尔也会碰到有同班的男生骑车经过街里,虽然平时在学校男女生从不说话,但这时候也鼓足勇气叫一声,让他带我。最后不管怎样到了学校,都是迟到。

  我是刻板的摩羯座,最恨迟到,所以我迄今也体会不到雪景的美,只觉得下雪真耽误事。

  至于现在的北京,怎么说呢,我们终于可以无止境追求吃穿的精致境界,代价是被钳制的呼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过去的日子是那样的,现在的日子好很多,可以空气就被污染成这样,不能完美啊
qiaobiangu 回复 悄悄话 好物质坏空气,好空气坏物质。难呀!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北京的冬天,就是现在有了雾霾,唉…… 就这么懒着靠墙根晒太阳,人生最幸福的事
清风-细雨 回复 悄悄话 好亲切~
少年老成 回复 悄悄话 国内就是污染重了点,过过小日子,国人蛮知足了!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从出国后就没再吃过糖葫芦,今天看到城里有人教怎么在家里做糖葫芦,可问题是哪找红果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