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人旅游后刷朋友圈的N种方式

(2015-10-11 20:03:55) 下一个

——崖壁刻字 复制美景

 
 

 

  国庆“黄金周”期间,很多出门旅游的人很热衷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经历,比如,到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新鲜事物,有点什么感想之类的等等。一时间,朋友圈被各种各样的旅游形式疯狂刷屏。把旅游的点点滴滴分享给朋友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十分惬意。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照片、手机和微信都没有,古人旅游怎么分享给朋友呢?说得时尚点,怎么刷“朋友圈”呢?

  1 用文字形式传播到朋友圈

  古人想把旅游经历留下来,大部分是用文字记录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好多旅游随笔就是古人旅游后即兴写的,这是他们和朋友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

  古代有种神叫“旅游神”,常见的版本有两个:一个说的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随黄帝边周游巡行全国边教百姓们蚕桑,最后逝于道上,被祀为“道神”;一个是《宋书·礼志》记载,“祖,道神也。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累祖非常喜欢旅行,最后死在旅途中。道神,就是保佑出行平安的神灵,后来演变为“旅游神”。黄帝的元妃和儿子不是普通人,出游所到之处都有专人负责记录,然后把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学习、借鉴。

  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但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各地的山川地貌、交通情况,以及飞禽走兽和出门不宜的诸多讲究都记录在九鼎之上,方便九州的百姓出门旅游前参考。大禹的朋友圈当时可是足够大,面对的是全国百姓。

  西周的周穆王喜好游山玩水。他曾带领大臣满载礼品,从镐京先北游到内蒙古,又游到新疆,传说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然后继续西进到大旷原,采购了许多珍禽异兽后,就回家了。随行史官将他两年多的旅游生活记录下来,随笔《穆天子传》发行后,让当时的很多人大开眼界。

  西晋的郦道元两次随北魏孝文帝出游,沿途考察山水,拜访耆老宿绅,参观历史遗迹,《水经注》里记录了大量鲜活的旅行见闻。

  唐朝的玄奘圣僧西游后,把过程口述出来让他的徒弟写成《大唐西域记》。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为官期间旅游了许多地方,《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明朝的徐霞客花了50多年的时间游遍全国,《徐霞客游记》里记述的各类洞穴、泉水、动植物、名山大川等景象不计其数。

  这些旅行家走到哪里就用文字记录到哪里,把见闻和感受随时随地分享给其他人。如果古代科技发达,“朋友圈”可能天天都会被刷爆。

  2 晒晒古代版的“PS”画作

  古人最喜欢在山水间纵情,如果不会写或觉得用文字表达是多余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画下来。这种记录直接体现了旅游的人在途中的感受。

  比如,隋代的山水画家展子虔画的游春内容,唐代“画圣”吴道子凭记忆为唐明皇画的嘉陵江水等等,他们把自己在旅游中见到的风土人情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他们的朋友圈大多是上层人士,借助这些人的能量传播出去,就能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古代旅游虽是皇亲、贵胄、达官、名士的专利,但平民百姓出门近处郊游,放风筝、赶集等,也会把自己这一天最有感受的事情画下来,即使涂鸦也觉得很快乐,然后拿给街坊邻居看,乐趣十足。

  画画虽然不如照片真实、直观,但现代照片也有不完全真实的,比如PS,合成后再也不是原始的模样,那就把古代这种画画的记录形式当成PS或者美图秀秀吧,真好玩!

  3 在山川崖壁上刻字,获陌生朋友点赞

  旅游途中,古人喜欢在崖壁、山石等地方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

  游到兴致高涨的时候,在一块石头或一处崖壁上刻下自己的感受,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的点赞,也是很爽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旅游碑刻起始东晋,唐宋流行,元代衰落,明清又繁荣起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谁也熟悉,出自桂林独秀峰的摩崖石刻,是南宋诗人王正功的七律《劝驾诗》第二首中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本意是借由桂林山水鼓励此地的举子们努力学习,可以像桂林的山水那样名满天下,不过朋友圈里最后只把桂林山水的美传得越来越广。桂林还有一处石刻很有名,就是明人邝露《游虞山记》里记载的东晋颍川人虞阐出补零陵太守时作了《虞舜像赞并序》,并刻石于虞山,可惜这块石刻不走运,没被保存下来,只能在朋友圈被遗憾地叨叨两句。

  除即兴之外,还有专门刻碑记录往事的。晋祠铭即晋祠之铭并序碑,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专门到此感谢叔虞,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这和旅游虽然扯得有些远,但也算是李世民烽烟中的另一种游历感悟。两千多年,晋祠铭通过当时的皇族朋友圈一层层向外扩散,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朋友圈里转来转去。

  古人把自己的感悟刻在山川石壁上,许多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我们今天刻的“到此一游”可不一样。

  4 把旅游美景微缩版复制到皇家园子里

  说到古人把旅游经历发到朋友圈,不能不提乾隆帝。

  乾隆喜欢江南风光,可一旦离开也就看不到了。怎么办?克隆是个好办法。他看上了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不能一直呆着不走吧,回京立刻让工匠按照当时临摹的纸样建一个同样的园子,就是现在的颐和园。颐和园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比比皆是,昆明湖、苏州街等都是微缩版复制品。

  苏州的狮子林是乾隆的最爱,他初次从朋友圈里看到元代画家倪瓒的《狮子林图》时,喜欢得不得了,几次南巡后都去游赏,最后在长春园建了一座狮子林。

  乾隆把很多江南美景的微缩版复制到京城的皇家园子里,邀王公大臣等来一起观赏,其实也就是在他的“朋友圈”里晒自己旅游后的作品,大臣们纷纷点赞。但是,乾隆的朋友圈可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今天,我们能够在朋友圈晒乾隆帝当年朋友圈里的旅游作品,确实也很有意思。

  5 论诗交流心得,朋友们一起High

  有些古人游玩后,喜欢用切磋诗的方式,赢得朋友们的参与,然后大家一起High,类似于现在朋友圈里的发言。

  比如,有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不知苏东坡当时是否外出旅游,但就诗的内容“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来看,都是旅游中常常抒发情感的东西。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说: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说:“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像古人这样用诗在朋友圈进行交流心得体会的不在少数,也是一大乐趣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