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立秋养生:如何健康度过干燥之秋

(2014-08-18 00:52:24) 下一个

【导语】立秋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凉。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季养生以"养收"为主。今天的立秋养生指南为大家推荐立秋养生方法,介绍立秋中的五行保养法、立秋吃什么,立秋如何保健以及在立秋保持好心情,帮大家健康度过干燥之秋。

  【五行篇】



立秋养生看五行 五行人相生的5类食疗 


  踏入立秋以来,不少人都意识到身体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口干唇裂、脾气暴躁等问题。养生看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应该进食相应的食疗,通过食疗养生,让你在秋季收获健康的生活。

 
  木形人:

  大麦益气补肝阴

  饮食调养: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药膳可选择“大麦芽汤”: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猪瘦肉200克。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有清热消暑,理气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

  清热祛暑别放松

  饮食调养: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气养肝的食物,如冬瓜、番茄、菠萝、香蕉、草菇、粉葛、鸭子、蕨菜等。

  药膳可选择“葛根荷叶瘦肉汤”:猪瘦肉250克,鲜葛根250克,鲜荷叶15克,精盐适量。猪瘦肉洗净,切小块,葛根去皮洗净,切块。荷叶洗净。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的功效。

 
  土形人:

  玉米须可去湿健脾

  饮食调养:宜吃具有益气消暑生津、清热祛湿的食物,如冬瓜、鸭肉、荠菜、茭白、苦瓜、沙葛、莲藕、玉米、水蜜桃、绿豆等。

  药膳可选择“白玉猪小肚”:猪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大枣10枚,盐、生姜粉各适量。将猪小肚去净肥脂,切开用盐、生姜粉拌擦后用水冲洗,放入开水锅内煮15分钟,取出在冷水中冲洗。把白茅根、玉米须、大枣洗净。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大火煮沸后,小火煨3小时,调味后即成。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的功效。

 
  金形人:

  西洋参荸荠生津润燥

  饮食调养:适合具有生津润燥、益气养阴消暑功效的食物,如丝瓜、百合、苡仁、胡萝卜、荸荠、西红柿、葫芦瓜等。

  药膳可选择“洋参荸荠饮”:西洋参10克,荸荠50克,白糖30克。将西洋参浸透切片;荸荠洗净,去皮,切碎。将西洋参、荸荠放入炖杯内,加入清水约250毫升,放入白糖,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有益气生津,除燥热的功效。

立秋养生看五行 五行人相生的5类食疗 
  水形人:

  南瓜黄瓜清暑祛湿

  饮食调养:多吃益气养肝、清暑祛湿的食物,如南瓜、黄瓜、豇豆、西兰花、椰菜、鸭肉、黑豆等。

  药膳可选择“玉米须猪苓牛肉汤”:玉米须60克,猪苓30克,泽泻10克,生薏苡仁60克,陈皮5克,黑豆50克,牛肉10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精盐适量。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用料洗净。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清暑利湿、健脾益气的功效。

 
  立秋养生原则:

  立秋时节的饮食,可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咸味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鸭子、海带等。

  精神调养方面,应收敛神气,心平气和,忌忧郁恼怒,以适应秋季清肃的气候特征。

 
  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避免卧睡贪冷。此外,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但不适宜高强度的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选择“鸣天鼓”等保健运动。

  【膳食篇】

  立秋之时,暑气未尽,由于气温乍寒乍热,人的抵抗力变弱,伤风感冒等疾病容易侵袭人体,所以,立秋应更加注重保健养生。下面介绍秋季养生的4道食疗菜式,助你秋季养生一臂之力。

 
  立秋养生膳食注意事项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暑热未尽更需保健 荐立秋4道养生食谱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

  总之,在营养膳食方面,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一点即通 回复 悄悄话 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