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也转个~~冯俊杰:读懂了三国演义,你就看清了世界

(2018-04-16 23:06:46) 下一个
俊杰   草根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天山老狼 - 冯俊杰首页
读懂了三国演义,你就看清了世界 
2017-07-12
字号:
 
    古人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温尤其是像三国这样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历史,能让更清楚地了解你面的这个世界。

    第一、讲天道,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凡举大事者,必须要做到“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必然埋下祸根,最终殃及自身。古人讲的“师出有名”就是这个道理,上古时期的炎黄战蚩尤,中古时期的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无不遵循此道。回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这样的正例和反例比比兼是。公元200年左右的东汉末期,汉室皇帝势微,内有外戚宦官专权,外有诸侯割据以及揭竿而起的黄巾军,汉朝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前,几乎没有一方敢取代汉室,自立为皇帝的,哪怕是四世三公、权倾朝野的袁氏(袁术自立为帝那是后面的事情了),董卓专横跋扈、擅自废立皇帝,引发群臣和诸侯的强烈不满,导致18路诸侯的征讨,群臣对这种大逆不道、蛮横无理的行事风格,只是碍于淫威,不敢表达,时机一到,只要有人带头诛杀董卓,必然是一呼百应,终难免被斩杀的命运。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做法就相对机智的多,很长时间内他只是以国相自居,最后只争得一个魏王名爵,不是他没有实力自立为皇帝,用他的话讲,他的权势已到登峰造极,无人能及,又何必贪恋一个皇帝之名而陷自己于不义之地?王比公的爵位要高,一般王都是宗室内部的家人才会封的,曹操这个王仿效的是周代对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的封号,比如: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个王是有别于汉室宗亲,能独立的继承,但名义上还是依附于汉室,这就是曹操聪明的地方,不冒天下之大不韪,坐等汉室寿终正寝,以图名正言顺的接替。再看刘备,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亮出汉室宗亲这张王牌,后以皇叔自居,对名正言顺有着深刻的体会,哪怕是如丧家之犬无立身落脚之地的时候,虽诸葛亮几次苦谏,让其接管荆州,他坚决不从,从国家一时的发展壮大的角度讲,此举是失分的,用诸葛亮的话讲:“天要送给你,你不取,势必后悔”,但是从道义的角度讲,刘备却赢得了天下人恭敬的仁义之名,为日后夺取荆州,入主益州,坐稳汉中奠定了民意好感。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即便在后来的入主西川,实力日益壮大的时候,他也不敢率先自称为帝,而是在曹丕篡位称帝后,才在诸葛亮等人的强烈建议下,以讨伐曹魏、匡扶汉室为名,称蜀汉之帝,因为此时已名正言顺。吴方的孙权呢,爵位只是侯,连公都不是,继父兄基业,坐拥江东六郡81州久已,从未敢自立为帝,先这就是名正言顺之道。近观当今世界,进入21世纪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美国和欧盟,发展瓶颈和不稳定因素凸显,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此大变革的时刻,中国顺理成章的提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根据全球形势需求及自身的发展需要,倡议建立了许多多边机构,尤其是亚投行、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丝路基金,既然你们的方案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我中国当然可以推荐大家尝试用我的方案,我有这个能力和意愿让大家都受益,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提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也会有很多积极响应和参与者,换作十几年前,中国即便有很好的方案和意愿,也很少有人会用实际行动响应,反而会引来很多无谓的大国争斗,这就是名正言顺的道理。

    第二讲大势,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

    大事能成,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常讲命运,命是先天不可更改的,运是后天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命和运结合才能左右一个人的人生,什么叫运,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就叫运势到了,时势造英雄,特定的时局只会产生特定的英雄,运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有的人生不逢时,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有的人却恰逢其时,可以大显身手,所以谋动之前,要先静观大势,看清大势,顺势而为才有可能事半功倍、立于不败之地。天时、地利不常具备,可先修人和。无论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很重视人才,曹操能容下一个终身不为其献一计的徐庶在他的身边,为了感化关羽更是纵容其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对大才之人的大度;刘备三顾茅庐更是传为美谈;孙权关键时刻能重用鲁肃、吕蒙,尤其是书生陆逊,才有力挽狂澜之势。反观袁绍,虽兵多将广,能人志士也不少,却不能知人善任,关键时刻多谋寡断,佣兵80万又如何,不低曹操10万人,官渡一战定命运。益州的刘璋也是,黯弱无能,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坐拥天府之国又如何,还没开战,法正、张松已效忠刘备啦,最后还不是把江山拱手相让。影响格局的赤壁之战,曹操败和孙、刘的胜,都在一个天时,如果没有那一场冬季忽来的东南风,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啦,这就是天命不可违的大势,天不灭孙、刘,曹操想强取也枉然,诸葛亮有句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大汉气数已尽,诸葛亮再神机妙算也回天无力,这就是大势对时局的影响。所以欲图大事,先关时局大势,条件不具备不可强行,只能缓图。再看当今时局,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各方面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警惕,为了维护旧有的霸主地位和势力范围,开始对中国采取多方面的遏制和围堵,中国只能见招拆招,斗而不破,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主轴,慢慢集聚实力,壮大自己的朋友圈,先将自己的宏才大略小试牛刀于自己的朋友圈,因势利导,逐渐增强自己圈子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上合组织、亚投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丝路基金,循序渐进,逐渐发展壮大,现在美国、日本不也准备加入中国倡导建立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吗,这就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一两个国家再强,也拗不过大势。除了上面提到的多边机构,中国还参与了中非、中拉、中东盟、中欧、中东欧、中阿等一系列的多边合作,频繁现身于中东,成为中东问题的积极斡旋者和不可或缺新生力量,许多传统的西方大国,也乐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无疑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大势。

    第三、讲计谋,更要重战略

    权宜之计叫计谋,长久之计叫战略。在三国演义里,能人志士的妙计数不胜数,每一场大战,每一个博弈都是谋略的较量,谋士能臣游走于各方,纵横捭阖,比较脍炙人口有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周瑜的火烧赤壁、吕蒙的白衣渡江。谋略固然重要,战略更重要,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战略的,首当其冲要数诸葛亮的《隆中对》了,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奠定了蜀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的敌人,概括精髓就是诸葛亮的这几句话:“以荆、益二州为根基,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中明确的提出:西戎、南夷不可强取,只能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否则会有后顾之忧;江东孙权不可有吞并之心,可以作为结盟的力量,唯有北方的曹操是需要合力抵抗并适时讨伐的,七擒孟获就是实施战略的典型例子。重战略,轻计谋,有可能会伤经痛骨的挫败,但殃及不到根本,比如曹、刘之间的新野、博望之战,虽然曹操都被诸葛亮的火攻打败,但曹操的战略是没有错的,这个时候刘备根基不稳,兵微将寡,相对江东的孙权更易于攻取,灭刘备则除一大患,孙权指日可待,虽然连败两次,但第三次曹操亲率大军来攻,刘备就招架不住了;反之,轻战略,而重计谋则有可能伤及元气,影响国运,最典型的莫过于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苦谏,举倾国之军,连营七百里,强攻东吴孙权,为关羽报仇,结果呢,不仅仇没报,张飞的命也搭进去了,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伤蜀国元气,诸葛亮见此状,扼腕叹息:“大汉气数休矣!”刘备一死,后主没有雄才大略,难以撑起复兴汉室的重担,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以失败告终,蜀汉大势已去,诸葛亮、姜维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罢了,最后被坐山观虎斗的曹丕捡了便宜。回到当今世界,如果把美国比作曹魏、俄罗斯比作孙吴、中国比作蜀汉,大国角逐中产生的众多国际热点事情,你理解起来就好理解了。比如中、俄为什么要形成高级别的战略协作关系?俄罗斯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外交优先发展方向?两国为什么能放下争斗、合力突围,尤其是中东问题上?为什么中国会联合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强调拒绝单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呼吁尊重本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推动构建多极世界?为什么中国要实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非常重视与东盟、中亚的关系?为什么近20年来,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一直都是接招拆招、以威慑为主,斗而不破?这与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北面抵抗、分化瓦解曹操的战略何其相似。诸葛亮给蜀汉定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取荆州,定基业;第二步就是入主西川、拿下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三步,等待时机,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称霸天下。大国角逐不外乎为政治、经济利益,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字:话语权,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到底谁说了算?中国一直推动多极世界的构建,积极壮大自身的实力和朋友圈,就是要摆脱以往国际事务受制于人的命运,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亚投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丝路基金的建立,说明参与权和决策权已经实现,在稳步地向领导权推进,这就是最宏伟的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既定的战略路线、方针政策实施,复兴汉唐雄风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第四讲领导人的政治艺术

    古人讲:“攘外必先安内”,欲外图大事,必须先有一个稳定团结的内部做前提,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杜绝类似张松献图之类的事发生,否则再强大的堡垒也被内部人攻破。安内的首要大事就是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人尽其才,尤其是关键岗位一定要有志同道合、能堪当大任的人,曹操得郭嘉、刘备得孔明、孙权得周瑜兼如鱼得水。第二就是要定规矩、得民心、提升凝聚力,不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在各自的疆域内都比较得民心,尤其是刘备,把人心得失看得很重,取荆州、得益州的安抚百姓之策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是深谋远虑的。第三就是要定基调、定战略,定目标,定任务,这个郭嘉给曹操谋划天下时,建议应该先取谁后取谁都讲得很清楚,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堪称典范。内修理政,能做到以上三点,攘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攘外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大势,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借力打力都需要拿捏好。回到当前世界,其他国家就不说了,以中国为例,习总上台以后,一系列的打虎拍蝇和从严治党的举措,极大的改善了政治生态,深得民心党心,这是强根固本之策;在经济、军事、科研、民生以及外交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布局,更是为中国日后引领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不仅给了我们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供茶余饭后消遣,它更是一面镜子,闲时不妨细品,能让你更透彻的看清眼前的这个世界。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分与评论 真差 一般 值得一看 不错 太棒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