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动手不动口

经历过的, 就写出来, 与大家分享.
个人资料
正文

一首用生命写就的词作

(2015-09-18 09:02:20) 下一个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于诗词,我喜欢诗的结构严谨,但更喜爱词的自由奔放。

历史上,著名的词作家有不少,最有名的多在宋朝,计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柳永,秦观等人。欧阳修对宋词的贡献也不小,但仍排不进宋词十大家内,他的散文和对诗文革新的努力却更为人称道。

而我喜欢的三首词,《虞美人》.李煜, 《满江红》.岳飞 ,《沁园春.雪》.毛泽东,却都不是由上述名家所作。

这其中,和李煜的《虞美人》相比,岳飞的《满江红》显得阳刚豪气有余但词作应有的幽婉柔美则丝毫不见。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有与《满》同样的特点,当然《沁》词充分体现了作者气势磅礴的写作手法和一代伟人的豪放气息。

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虞美人》这首词,依君子之见,细细读来不仅有刚柔并济之感,而词的优美婉丽却也是岳飞的《满江红》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所不能比拟的。

后主的《虞美人》这首词,心处佳境时读起来颇觉琅琅上口,情绪悲伤时扫一眼却会触景生情,文思潮涌时细细揣摩犹感锦上添花,心情郁闷时无意中翻看倒又有一丝同病相怜的伤感。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堪称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总体来说,李煜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作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消遣的文字工具发展成为咏叹人生借词抒怀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因恨后主在其词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那句,命人酒中下药将其毒死。后主死后被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顺便说一下,宋太宗,就是那位在著名的历史谜案“烛影斧声”事件中疑篡位弑兄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百般凌辱小周后的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

《虞美人》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的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哀怨。

虽写的是处于 “故国不堪回首” 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却不加藻饰,不用典故,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通过意境予以渲染,体现了后主独特的写词艺术特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过往的旧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据史书记载,李煜为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月月不理朝政,处处铺排奢华,每每枉杀谏臣。透过此句,君子不难看出,这位已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更充满了悔恨之意。

我尤其欣赏其中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一问句。

这一问,问得离奇。“春花秋月”,那是美好的景色。人们总是期盼年年花好,岁岁月圆。可是,此时后主偏偏问言 “何时了”,繁花似锦明月当空的美景该什么时候了结呢?

这一问,描绘出了后主对 “春花秋月” 的厌倦和对人生绝望的心态,问得直截了当。

这一问,非失落痛苦到极点而不能出!

这一问,亡国之事悲愤之思蜂拥而至。在这种痛苦感情之下,自然就想到了那时候的往事,“往事知多少” 一句就水到渠成了。

那时候: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那时候: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那时候: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那时候: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春风快意多。

那时候的后主是何等威风气派,其享受又是何等奢侈繁华。

可是,那时候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已灰飞烟灭飘渺无踪了。往事只堪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柔和的春风又一次吹拂了苟且偷生的小楼,春花已经怒放。回想起南唐王朝李氏社稷,自己的故国早已家破国亡。后主身居囚室,听闻春风,眼望明月,触景生情,夜不能寐。一个 “又” 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却有多少凄楚多少无奈!

夜深人静, 倚楼远望, 月光如水,柳影倒挂,眼前的这一切激起了后主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叹息,简直就是痛彻肺腑的绝望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都金陵的华丽宫殿应该还在吧,只是那些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后主对山河变色故国更姓的感慨。“只是”二字在此用得绝妙,折射出内心的痛苦极为沉重,表达出后主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 一词虽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又暗喻过去所有的美好事物。

“只是” 二字一出,流露出多少哀伤,不尽叹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在痛苦中浸泡,当达到 “剪不断,理还乱” 的时候,后主再也承受不了这份折磨了,悲愤之情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终于爆发出了这句面向苍天的自问自答。在前六句中,后主竭力将景物与人事,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的对比融为一 体,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比照,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序地倾泻出来,汇聚到此,最后凝成这句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惊心动魄的收尾之笔,以水喻愁的文坛佳句。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词语,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后主此时的真情实感。词作经过精心编排,文涛起伏,一气呵成,最后构成了和谐的词作整体。其中的一唱三叹,如后主一生的跌宕起浮,令人唏嘘。

难怪有人赞誉后主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还有后人叹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对于这样一位 “好声色不恤政事” 的亡国之君,历史不会有何佳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李煜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千古传诵经久不衰的词文。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后人耳熟能详的一篇。

君子认为,在后主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词的艺术创造方面达到如此高的成就。

而论其词中的意境,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借其词作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尤其是在那残暴的宋太宗面前,其勇气实属罕见。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后主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愤慨堪与岳飞的《满江红》媲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对南唐亡国耻辱的忧愤,后者是对鞑虏侵犯中原的激愤。

李煜在《虞美人》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真挚感情的全心倾注,最后导致后主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而李煜的《虞美人》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每读后主这首词,于君子而言,对精神灵魂是一次彻底洗涤,论文学欣赏则是一种尽情享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