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yinny自拍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收藏点滴(二十五)再议青瓷展

(2017-09-05 20:24:47) 下一个

今年四月结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图1),与1988年所作的‘宋官窑特展’相比,有许多有趣的不同。近三十年前,台北故宫博物院把143件存世品,且大多数是清三代时收进宫中的宋代官窑器,一股脑儿地向公众展出。其分类标识是博物院人员按照当时对宋代官窑器的认知而制作的,包括了对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郊坛下窑的馆藏品。而今,随着杭州市凤凰山的老虎洞窑址的发掘,学术界对南宋官窑的考古研究有了明显的更新,台北故宫把一些有年代争议,窑口不明的器物进行了整理。特别是结合了历年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窑址探寻,出土与传世品的鉴赏分类,认同了逐渐完善的烧造历史体系:以清凉寺、张公巷窑为代表的北宋汝窑系统;以杭州老虎洞、郊坛下窑为代表的南宋官窑系统;以宋代属定州境内的定窑为主的北方白瓷系统;以河南禹县钧台为窑址的元明官钧系统。台北故宫从新推出了一百多件,包括了北宋汝窑,南宋官窑,元代青瓷,龙泉青瓷等在内的馆藏品,进行了隆重展出。

图1,台北故宫展览正门

此次展览有两大特点,一是没有一件北宋官窑瓷器上展(非汝窑器);另一是没有一件哥窑瓷器上展。目前,我们仍面临两大窑址确切地点问题。北宋官窑是否存在?据传,在宋宣和、政和年间(1111年-1125年)宋徽宗曾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营瓷窑。但由于黄河改道,河水泛滥,地貌改变,其窑址不曾被发现。自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几次在汝州张公巷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图2,3,4),发现了超过清凉寺汝瓷质地的青釉瓷。其青瓷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色浅白居多,胎质细腻坚实。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明显相承了汝窑的风格,但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地层堆积复杂,其青瓷烧造年代还无法被最后确定。6月2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将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从7月下旬开始,将对张公巷窑址进行更大面积的考古挖掘,我们期待将有更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现。

图2,3,4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所以,台北故宫没有上展任何一件北宋官窑馆藏品的决定,就可以被理解了。哥窑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直以来业内把哥窑的身世作为最大的悬案。在2015年底,香港佳士得流拍的临宇山人南宋哥窑葵口碟(图5),几近成为业界对哥窑认知薄弱的标志。而哥窑窑址和创烧年代的不定性,也的确是业内窑址探查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史料和近现代的研究,有关哥窑窑址的看法就有好几种:中国北方说,处州龙泉说,杭州老虎洞说,江西吉安碎窑说,和江西景德镇说。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掘,是一次最有可能揭示哥窑秘密的尝试,但因一些关键的哥窑鉴定特征问题未能解决,使哥窑更为扑朔迷离。

图5 

那么,到底在老虎洞窑内发掘到什么了呢?建在乌龟山郊坛下窑址之上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可以让我们有较深的了解。这里,不仅包括了郊坛下窑址的出土物品,也涵盖了老虎洞窑址的考古发现(图6,7,8,9,10)。虽然这些出土物品,并没有被清楚地标注两个不同窑址的出处,使人在引用和研究中容易混淆,但从整体上,对我们了解不同年代地层中的瓷器,有重要的帮助。通过比对出土的瓷片与传世官哥瓷器,就其质地、形制、釉色、纹片等特征的研究,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图6,7,8,9,10

老虎洞窑遗址自发现以来,已被前后深入考古三次,清理出数十万余瓷片,数千件可复原的瓷器,其中包括了用于祭奠的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品,涉及南宋(1127-1279年)和元朝(1279-1369年)共243年间的烧窑活动。根据地层学,器物学和历史文化背景,业内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达到共识:老虎洞窑早段遗存就是文献所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晚段遗存是元代烧制的哥窑,是传世哥窑的产地之一(图11,12,13)。

图11,12,13

有学者不禁提出,老虎洞窑元代层是否就是元人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中所记载的“哥哥洞”窑址?宋代是否真有哥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受西方学者‘哥窑就是官窑’的理论影响下,台北故宫没有上展任何一件哥窑器物,也就可以理解了。从老虎洞窑发掘的薄胎厚釉瓷片来看,其制作工艺是与北宋官窑、汝窑有继承关系(图14)。其断面可见3-4层釉层,极厚,滋润如美玉,开片深至胎骨,黑褐胎色。这与官哥均使用凤凰山的紫金土烧制瓷器有关(图15),官哥的瓷胎成分是一致的。因其土质含铁量高,烧胚胎时发生还原,瓷器胚胎呈黑褐色,有的呈灰色(图16),有的呈土黄色(图17)。

图14,15,16,17

根据官哥窑址和胎质的一致性,以及制作工艺的相似性等等,“官哥不分”的学说,古今中外都一直流传着。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与“传世哥窑”器物的比对,业内学者早晚会将哥窑的千年之谜所终结。

(感谢沈洋同学提供和微信公共账号里的资料图片,本文有所引用,特此声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