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这一生,我们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个人资料
正文

谈谈外销瓷一(图)zt

(2013-10-04 12:59:25) 下一个
 
 
最初葡萄牙人从中国买回的瓷器应该是普通的中国风格瓷器,这类瓷器现在也还常能在西方看到。但是很快的葡萄牙人就开始订制他们喜欢的西方风味的瓷器,例如于基督教题材有关的瓷器,大家族的徽章瓷器以及少量写有船员名字的瓷器。

 但是当时因为葡萄牙人没有稳定的据点来进行瓷器贸易,而且贸易业是非常的不固定,因此订制的东西往往拿不到。所以这类瓷器往往都是为王室或上层贵族定制的。目前据知最早的一件订制徽章瓷器是 1517 - 1521 年间,葡萄牙人为葡王曼奴埃尔一世订做的一件青花瓷罐。而另外一件较早的青花水壶上的家族徽章则被认为是嘉靖时期到中国贸易的帕首投父子( Peixoto )的 [30] 。

 因为订做特殊瓷器在这一时期不太现实,而且数量少,价格高,不利于大量出口,因此中国瓷器商人特别设计生产了符合西方人审美要求的克拉克瓷器,给中国瓷器赋予了符合西方的审美要求的形式,因此很快就大批量生产出口到欧洲。

万历时期的克拉克小碗,青花采用浙料,明亮淡雅,胎质细腻,釉水滋润

 从国外档案记载和中国窑业遗址的研究,目前知道最早的克拉克大概是万历初期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出口的瓷器大概都是明代的内销瓷器。最迟到崇祯时期,克拉克已经有多种样式可供选择。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1639年荷兰商人在定购瓷器时就按造样本指定了瓷器的模式和种类 [31] 。 可见当时的中国瓷器商人已经制作了不同种类的模盘供西方商人选择

 克拉克瓷器最早是由景德镇生产的,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多个开光或 锦地开光 图案组成边饰围绕中间主要图案的形式, 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图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高档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 “ 以高岭山优质高岭土 ( 以土膏形态赋存的次生高岭土或伟晶岩的风化物 ) 掺合瓷石制作。器壁薄腻,胎骨洁白,透光度好,青花呈色兰翠,优雅、明快、绘制萧洒生动,完全可以和明清官窑最佳瓷器媲美 ” [32] 。

崇祯时期的克拉克瓷盘,中国主题加荷兰郁金香文饰
摘自Maura Rinald 《 Kraak Porcelain 》

 当时内销的瓷器往往大都选用质量不太好的胎土,而克拉克瓷器则基本选用优质高岭土生产,秉承了中国人把优质产品出口到国外的一贯原则。这主要可能是因为出口瓷器的价格和利润高于内销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原因。

 除景德镇外,国内福建地区也在十六世纪后期开始大量仿制生产类似的瓷器,其中最有名的是福建的漳州所属的一些窑口。此外在国外,日本也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

 福建漳州所属窑口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仿制克拉克瓷器,生产的这类瓷器的主题尤多见凤凰,麒麟,寿字,松鹿,渔藻,飞马,鸭戏荷塘等图案。而其开光中则往往爱画牡丹,莲纹,竹子,八宝等。汕头器的画工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要粗糙,不过因为其用笔粗圹豪迈,毫不拘束,不少图案也显得相当有力度。

 得益于地理位置临近当时的官方对外港口-月港,福建克拉克大量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也有一些销往欧洲。到了十七世纪初期,外国海船等外国风味的图案叶开始在汕头器上出现 [33] , 但是传统的主题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明晚期漳州窑克拉克,摘自Christie's 《 The Binh Thuan Shipwreck 》

 福建生产的这类瓷器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质地粗糙,发色灰暗,釉水浑浊,胎体厚重,采用颇釉的上釉方法,因此釉面不平整,与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器区别比较明显,因此国外把这类福建生产的仿克拉克瓷器称为 ” 汕头器 “ (因为他们开始误以为这些瓷器是由汕头生产的)。

 福建生产的这类瓷器当时被称为 “ 粗瓷 ” ,这类瓷器大部分是出口东南亚用来换取香料而不是出口西方,西方人一般更喜爱质量高的多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 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维克他。斯宾科尔记载到: “ 这个季节来这里(爪哇)的中国人不会带来任何值得运到荷兰的瓷器 ”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也记载荷兰的商船也将中国粗瓷运往加尔各答销售获利。这类粗瓷除了销售东南亚外,在日本也格外畅销。在某些时期,这类粗瓷也有不少被销售到了欧洲 [34] , 但总的说来比重不大。

 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直到清早期景德镇还有少量生产,而福建窑口到清中期也还偶尔有生产。

 克拉克瓷器应该算是早期出口瓷器中最主要的一种样式了,当然这种样式只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其细微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这类试样是中国瓷器商人和工匠为西方商人设计的并大批量规模生产的,当然也有可能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图案设计。


康熙晚期的西方主题的可拉可瓷器
摘自Craig Clunas等《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

 到 17 世纪中叶,因为荷兰占据台湾,有了稳定的贸易地点,因此订制瓷器更为可行,订购品也大为增加,订购者除了国王和贵族,还有平民百姓和商人。 1639 年,荷兰订购的瓷器达 25000 件。与此同时,中国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需要,在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制作上添加了西方的风格和情趣,如荷兰的郁金香图案、西欧有特色的建筑等。

 纵观整个十六,十七世纪,除了极少数的订制瓷器外,克拉克瓷成为这两个世纪出口瓷器几乎唯一的样式。而且大都是青花瓷器,也有少数是五彩的。除此以外,一些内销的瓷器,特别是一些单色釉瓷器,比如福建德化窑口的白瓷在瓷器出口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瓷器主要是各类生活用品和小雕塑。特别是当时瓷塑的观音,达摩,狮子等在西方也是广受欢迎,被成为 ”Blanc de Chine” 。另外在这一时期,出口瓷器的器形有的于内销瓷器也有区别,比如一些西方风格的军持,药罐,执壶、奶杯 等。

绘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徽章的瓷器,大概是1760年左右在广州加彩的。
摘自Craig Clunas等《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

 西方的荷兰商人向中国景德镇订购更符合西方人使用习惯的瓷器大概是从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开始的。当时订购的主要品种有啤酒杯,芥末瓶,盐尊,尿壶,茶具和咖啡具。这类东西于克拉克瓷器不同,它们往往都不用开光的形式,在器身直接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风味的主题,用以和欧洲同样形式的陶器和玻璃器皿相区别,突出中国特色主题。

 从十七世纪晚康熙开海禁,特别是十八世纪各国到中国广州开商馆直接通商以来,由于直接贸易,因此西方商人对于瓷器生产的影响力明显加大,大量订货的瓷器往往是根据商人的要求来生产,因此种类繁多,变化迅速,往往是这批瓷器和下批的式样就完全不同。

 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和内销瓷器的主要区别是内销瓷器采用中国传统构图方法,往往在瓷器中心部位画主题文饰,然后外面则是大面积留白。而外销瓷器除中心主题外,往往在器物边缘画上一圈或多圈文饰。

 这一时期订制瓷器比以前要容易的多,相应的这一时期的订制瓷器较前两个世纪普遍增加。当然由于订制的瓷器数量小,绘制难度大,因此价格昂贵,而且头一年订的瓷器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很不方便,因此仍然是比较少见的。也正因如此,当时还出现了订烧瓷,这类瓷器是由景德镇工匠景将各种比较流行的西方式样的设计用彩料绘成 “ 样盘 ” ,供外国人选择参考。这种盘往往都是在广州当地加彩二次烧制,交货迅速,因此也深受西方商人欢迎。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康熙时期的青花徽章纹瓷盘
摘自Craig Clunas等《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

 总的来说,十八世纪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瓷器却是越来越普遍了。此时的外销瓷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而特地生产的。

 《景德镇陶录》说: “ 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有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不少东印度公司的订单里就附有瓷器的式样,还有的欧洲商人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并且提供国外的陶器样本供景德镇工匠仿制。

 法国这一时期订制的徽章瓷数量比较多,可能跟法国这个民族崇尚的个性化有关系。 1700 年法国商船第一次从中国回来,就带回 181 箱瓷器,其中有一件绘制了法国王室的徽章( 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 ,而另外一件则是法国太子结婚的场景。此后也一直有不少瓷器是订制的徽章瓷。

康熙时期的五彩描金暗刻盘,描绘细致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也曾经订烧过不少的瓷器。据西方学者研究, ” 哥登堡号 ” 所载的瓷器中,就有七种样式的不少瓷器是订烧的 [35] 。 这些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釉上彩瓷。这些瓷器不可能是从景德镇订烧的,因为时间上来不及,而且它们也不是什么特定意义的瓷器。从瓷器都是釉上彩这点判断,这些瓷器应该是当时从中国瓷器商人已经制好的样板中选样在广州加彩烧制,而瓷胎是事先从景德镇运来的素胎。

 这些瓷器的彩和通常的广彩并不一致,个人认为广彩是在大量瓷器在广州加彩基础上逐渐变化形成的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彩种,并非凡广州加的彩都是广彩。到 18 世纪后期广彩已经流行时,这类的订烧瓷器很多仍是在广州加彩,而且彩色仍然是粉彩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广彩。

 这一时期,有不少的瓷器采用了欧洲的主题,以吸引欧洲商人。比如荷兰在爪哇的殖民据点,瑞典的首都哥登堡,英国的乡村风景欧洲生活场景等都是当然瓷器的常见主题。此外,一些当时的大事也往往出现在瓷器上,比如鹿特丹暴动,英国选举,阿姆斯特丹股市崩盘等。另外圣经故事,欧洲名画也都出现在瓷器上来。

雍正时期的粉彩荷塘初夏盘,粉彩鲜艳

 由于这一时期的很多主题和瓷器的器形都是按造欧洲商人提供的图样来设计的。因此当时欧洲风格的餐具,雕像,茶具等都是出口瓷器中的常见品种。这类瓷器现在在欧洲也很常见,让人很难相信它们是来自于中国的古老瓷器。

 这一时期也是西方文化对出口瓷器影响最大的时期,很多新的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器物被西方商人带到东方并由景德镇的瓷器工匠进行仿制。 1989 年在越南头顿( Vung Tau )发现的中国康熙时期沉船上 ,就装载有相当不少的明显西方风格的瓷器,例如带盖的高脚杯,高脚蒸盘,高脚酒杯,长筒盖罐,带盖茶杯,带盖细高杯,军持,各种形式的葫芦瓶,各种奇怪形状的带盖和不带盖的花瓶,各种带把芥菜罐,带把和盖的大茶杯,带盖水壶,束腰小香料尊,小圆药盒,带盖观音瓶,各种奇形怪状的花觚等等 [36] 。 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还有汤锅,吐痰杯,塘罐,奶罐,烛台,果篮,漏盆,沙拉盆等。

 另外象一些传统的中国器形也往往按造欧洲人的口味加以改造。比如康熙时期的花觚,就有各种适合西方人审美观念的形状,并且往往都是一组五只生产的,包括花觚和有盖的观音瓶,欧洲人往往把这一组的瓶子房子客厅的壁炉上做装饰。由于欧洲人喜欢大件的瓷器,应此当时也特别生产了不少大件的瓷器以供出口。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中,就陈列着高达 1 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内销瓷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中国伊万里描金盘

 十八世纪的中西瓷器贸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西方的彩料进入中国并成功导致了珐琅彩,粉彩,墨彩,广彩,青花加彩的瓷器的出现和流行。 从十八世纪早期开始,彩瓷成为中国出口瓷器中最畅销的品种,并且价格是青花瓷器的几倍。不仅如此,彩瓷的出现,也使得西方的透视画法得以开始和中国传统画法相结合。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出口了五彩瓷器,但是数量较少。到十七世纪早期,朝鲜工匠在日本生产出伊万里瓷器( Imari ) ,这种瓷器的特征主要是在釉下青花上加画矾红描金,在二次低温烧制。在清初战乱海禁期间,西方商人转向日本购买瓷器,由于欧洲人更喜欢这类颜色鲜艳的瓷器,因此伊万里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流行起来。

 到康熙开海禁后,中国商人发现色彩鲜艳的伊万里瓷器的流行妨碍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对欧洲的大量出口,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欧洲市场上的彩瓷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 4 倍。 因此景德镇的工匠很快就研制出了仿制的伊万里瓷。由于中国伊万里瓷的成品率高,价格便宜,于是很快就夺回了被占领的市场。不过由于伊万里瓷器是分两次烧成,工艺复杂,因此 景德镇又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加以改造,在康熙末期开始形成适合工匠彩绘的 “ 粉彩 ” ,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粉彩瓷器由于一次烧成,比伊万里瓷制作更为简单,很快就开始取代了伊万里瓷器。到乾隆中期以前,中国基本上就停止生产伊万里瓷了。

乾隆时期的墨彩加金盘,传统中国主题

 这时候彩瓷的流行,还和当时的皇帝有很大关系。康熙皇帝就以接受新事务闻名,画家,传教士马提殴 ˙ 芮帕(Matteo Rita)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告诉他的上级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欧洲珐琅彩饰和彩画的新方法“ [37]

 目前已知中国工匠最早画的白粉彩是1714年,而玫瑰色则是在1720和1723年之间 [38] 。但是这时候的粉彩还不稳定,直到三十年代成熟。早期雍正时期的粉彩处于过渡期间,因此透明的五彩和不透明的粉彩往往混杂在一起。

 十八世纪 虽然粉彩瓷器发展极为迅速,但是由于欧洲商人纷纷抢购,景德镇有限的工匠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彩瓷出口需要的加彩工序。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在乾隆时期,出口商们将许多景德镇白瓷运到广东后再加彩烧制后就近出口。这样既避免了瓷器在成品运输中因破损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加快了外销瓷输出的周期。这些彩瓷一般被称为 “ 广彩 ” ,其瓷器彩绘多数较景德镇略显粗糙,彩料也不及景德镇的精细,但也有不少画工彩色精细者与景德镇高手难分高下,甚至超过景德镇的彩瓷。另外还有一些商人干脆把景德镇的优质素胎瓷器运到欧洲,由欧洲画家就地上彩,画各种欧洲风格的主题,这些瓷器往往比中国瓷器跟鲜艳,也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因此销路也很好。

 这一时期的彩瓷还有极少数的墨彩瓷器,大部分都是欧洲特色的文饰和主题,传统中国风味的墨彩瓷器相当少见。另外斗彩瓷器也少量运用到了出口瓷器上,但是因为斗彩极为耗费工时,制作也远比一般瓷器复杂,因此在外销瓷器中格外罕见。

 这个时期还有一种外壁为酱油釉,内画青花或粉彩的瓷器也相当流行,这类瓷器以青花为多见,粉彩极少,到乾隆后期基本消失。不过到晚清光绪时期又重新出现过青花的酱釉瓷器,以渔藻纹为多见。

 整个十八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出口瓷器的黄金时代,各种形状,大小,文饰,主题,色彩的外销瓷器层出不穷,应有尽有,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顶峰。

 十九世纪主要的瓷器进口国主要是美国。这个世纪中国的瓷器出口一直在走下坡路,瓷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下降,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新。除青花瓷器外,粉彩,特别是广彩是主要的出口品种,其制作质量和文饰都不如清早期。

 十八,十九世纪除了多种多样的按照订单制作的瓷器以外,也有几种制作量比较大,形成自己风格的瓷器文饰式样( Pattern)。这些式样在实际生产中虽然有变化,但是变化比较小,其主要的风格和原则保持不变,因此是比较稳定的式样。

 开光式样:这个样式是仿照克拉克瓷器而来,在清早期极为流行,而且这种式样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乾隆中期后青花瓷器中比较不多见而在广彩,粉彩种还常常见到。清代后期的咸丰,光绪时期,因为大量仿制康熙瓷器,因此开光式样的瓷器又相当盛行了一阵。

 这类瓷器的普遍特点是外圈的花边是以开光的形式来表现的,开光可以是各种主题的绘画,如人物,花鸟,鱼虫,八宝等等。中间的主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几乎包括了任何形式的外销瓷器主题。这类瓷器往往制作精细,发色,画工和胎质都很好。

清早期的克拉克瓷器,与明代的有明显区别

 From nikkor_新浪博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西门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西门拼不过,只好学习。。。。。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西门兄,同你有得拼了。:-)
西门祝 回复 悄悄话 漂亮!顶一个。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