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曲径金秋时

当旅行成为一种信仰,生命永远年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历史不会忘记 (四)一个解开坠机之谜的故事

(2016-08-18 10:25:34) 下一个

历史不会忘记

(四)一个解开坠机之谜的故事

那个漆黑的夜晚,位于秦皇岛东北郊的山海关机场灯火通明。停机坪上林彪乘坐的256号专机的发动机轰然作响。在尾随的8341部队战士的一片喊叫声中,飞机加快速度冲向跑道,腾空而起,转眼之间消失在西南方向的夜空里。领航员李成昌习惯性的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时间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0点32分。

大约一个小时以前,林立果在离开林彪北戴河住地时给潘景寅打了一个电话,要他马上做好256号的起飞准备工作,等首长一到立刻起飞。放下电话后,潘景寅马上叫醒了三位机械师,让他们赶紧去给飞机加油,并做好飞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潘景寅没想到林彪一行来的会这么快。油车刚到还没来得及给飞机加油,林彪乘坐红旗轿车已经到了。叶群一下车就大喊:“有人要害林副主席,快让油车离开,我们要走!” “誓死捍卫林副统帅!”

林彪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用飞机舷门的软梯子上了飞机。林立果是最后一个爬上飞机的。一上飞机,他马上吩咐机械师李平关上舱门。 然后,他和刘沛丰一起来到驾驶舱。他对潘景寅说,老潘,我们马上起飞。潘景寅说:再等一下,老陈他们还没有上来呢。邰起良已经给调度室主任老李打过电话了,其他五个人马上就到。林立果说:不能等了,有人要杀害首长。情况紧急,首长必须马上离开这里!

在林立果的催促下潘景寅发动了飞机,然后对林立果说:飞机还没来得及加油,恐怕飞不到广州。刘沛丰插话说:先起飞再说,不行先回北京!看潘景寅还愣在那里,林立果对他说,让老刘做副驾驶帮你,马上起飞!

刘沛丰中学毕业,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并被录取。在校园中,头脑灵活的刘沛丰勤奋努力、性情活跃,与教师和同学关系融洽。大学三年级时,遇航空学院在全国各大学校招飞行员,身强力壮的刘沛丰通过政审、体检,走进了军营。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和严格筛选,刘沛丰终止了飞行训练,随后调往河南洛阳航校担任文化教员。【1】

虽然刘沛丰最终没能成为飞机驾驶员,但命运将他放在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因此经常要陪同首长坐飞机。因为曾经接受过飞行员的训练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加上自己对飞机驾驶的兴趣,每次陪同首长乘机时,如果有机会刘沛丰总是要到驾驶舱里转上一圈和机长聊上几句,还会问一些和大型客机飞行有关的问题。

潘景寅并不太清楚刘沛丰过去的经历,有些犹豫。说话之间,刘沛丰已经坐到副驾驶的座位上。林立果以命令的口气说,为了保证首长的安全,起飞时关闭与地面的通讯联系。让后坐在通讯员的位置上把耳机戴在头上。

10多名全副武装的834l部队警卫战士冲上公路排组成一道人墙。面对高速驶来的红旗,挥着手臂喊道:停车!停车!红旗没有减速,鸣着喇叭向人墙冲去。汽车开出七八十米后,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吕学文看到李文普跳了下来,并向车后跑了几步,他好像还向后面喊了几句什么话。接着几声抢响,李文普倒在地上。

中国共产党最初是以地下组织的形式成立的。中共的成长史是一部渗透和反渗透史。从周恩来领导的除奸队,到保卫毛泽东的8341部队,设立了各种情报和保卫部门。这些部门是由中央高层直接领导。从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的分裂逃跑中吸取教训,这些部门要防范的不仅仅是敌对势力,也要防范自己队伍里的人。

为高层领导人服务的人员都是由军队或地方的有关部门专门选派的。对于贴身的服务和警卫人员,通常或许需要经过被服务方的认可。李文普1954年初见林彪,给林彪当贴身警卫十几年。但林办警卫处长这个位置和贴身警卫有所不同。在这个位置上,李文普肩负的是双重使命。

与此同时,留在北戴河的林办内勤和工作人员陷入一片混乱。林立衡把电话直接打到了张耀祠哪里……

身在人民大会堂的周恩来询问张耀祠,警卫部队能否先赶到机场控制飞机,张耀祠一时回答不上来,连忙说:“我马上通知他们去办。”

接到命令,8341部队先后组织了8辆车70多人,由张宏副团长带队向山海关机场去追。

潘景寅还想说,有副驾驶没导航员和通讯员也不行。可当他看到远处朝着停机坪高速驶来的军车,就没有继续往下说,急忙把飞机驶向东北方向的跑道起点。慌忙之中飞机右翼端部刮到了加油车顶部的把手上,被碰坏翼尖上的航灯。

在飞机滑向跑道起点的路上,潘景寅对着驾驶舱里的仪表给刘沛丰讲解副驾驶员在起飞时要完成的操作和与驾驶员的对话。并把起飞时80节、V1、Vr、V2和垂直速率500在仪表上的位置指给刘沛丰看。

然后,潘景寅转过头去对林立果说,我们飞机的起飞方向是244º,北京的飞行方向是310º,这是飞行相位表,起飞后我们要向右转,调整到310º的北京方向。

1 林彪专机从号山海关机场起飞的航线

潘景寅接着说,我会把飞机转向的时间拉的长一些,给你足够的时间读报飞行方向。还有,进入北京调区后,你要使用北京地面控制中心的通讯频段,了解南苑机场的天气和跑道情况,然后和机场塔台取得联系。说话之间,飞机已经到了跑道的起点。

嘭、嘭、嘭!急促的敲门声把康廷梓从梦中惊醒。他听到调度室主任在门外喊:“首长到机场了,快起床!” 康廷梓顾来不及扣好衣扣和系好鞋带,抓起包就往外跑。快到停机坪的时候,他看到第一副驾驶老陈和通讯员已跑在的前面了。停机坪上的256号已经不见了,飞机正沿着滑行道快速的向东北端的跑道起点滑行。

与此同时,一辆载着全8341部队战士的卡车,在停机坪的中央停住。一位四十开外的军官,从跟在卡车后面的一辆吉普车跳下来。他冲到康廷梓面前,右手拿着手枪指点着远处滑行的飞机,操着一口山东音,非常着急地说:“你、你……快把飞机给拦住!”

潘景寅放下 30% 襟翼,加油门。飞机开始在跑道上加速。

经过短暂加速后,潘景寅喊道:“Eighty! ”

当速度表上的速度刚好达到80节的时候,刘沛丰喊道:“Check! ”

速度达到 V1时,刘沛丰喊道:“Vee One! ”

速度达到 Vr 时,刘沛丰喊道:“Rotate!”

这时,潘景寅往后轻拉操纵杆, 将机头抬起,前轮离开地面。

听到刘沛丰喊:“Vee Two”,潘景寅继续拉操纵杆,飞机离开地面。

当垂直速率达到250节后,刘沛丰喊:“正上升率”后在潘景寅完成了本应副驾驶完成的收起落架和襟翼的操作。

…… 在刘沛丰的帮助下,潘景寅顺利的完成了256号的起飞。

飞机升空后,潘景寅用了四分钟时间慢慢的在空中画了一个向右拐的大弧线。林立果看到飞机的飞行方向调整到310º的北京方向后,对潘景寅说:“老潘,我们不要马上飞北京,继续右转。先让飞机飞一段,这样你好有时间给我和刘沛丰讲一下飞机着陆时的操作。”

听林立果这么说,潘景寅就指导刘沛丰慢慢的调整飞行方向。一开始刘沛丰把飞行方向调到了几乎是正北的340º。潘景寅觉得飞机偏离常规客机飞行方向太多了,怕难以与地面取得联系,就让刘沛丰调整回到325º。时间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0点46分。

与此同时,坐镇西郊机场的吴法宪接到报告说:“飞机开始向北飞了!” 吴法宪立即来到雷达监视器前关注着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1点12分左右,吴法宪给身在人民大会堂的周恩来打电话,报告256号三叉戟方向不对头,即将从张家口一带进入内蒙古,要不要拦截?

做了一番详细讲解之后,潘景寅把飞机的控制交给了刘沛丰。 并看着刘沛丰把飞机降到3000米左右的高度同时完成了一系列的着陆准备操作。他让刘沛丰保持在这一高度继续飞行。然后,转过头去准备给林立果讲解,做为通讯员在飞机着陆时候要做些什么。

这时潘景寅才发现,坐在后排通讯员位置上的林立果,腿上摊开着一张涵盖中国北方,蒙古和苏联靠近蒙古边境城市航空地图。 潘景寅有点吃惊。但还没等他开口,林立果先开口了:“我想看一下我们现在飞到那里了。” 潘景寅查看了仪表盘上的显示后说:”我们现在在张家口的东北,马上就要进入内蒙古了。

看到256号从张家口以东进入内蒙古,被派到空军司令部值班室掌握全面情况的李德生,打电话请示周恩来:“赤峰歼击师有值班飞机。如果歼击机升空,还可以赶上,再拖延下去,就追不上了”。周恩来答复说,要请示主席。

潘景寅在给林立果飞机着陆时要做的操作后,对林立果说:我们现在的掉头往回飞了,不然飞机要飞入蒙古境内了。林立果说:“老潘,你们先等一下,我去请示一下主任和首长我们在北京哪里降落?说罢离开了驾驶舱。

林彪乘坐的256号专机是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从英国进口使用了四年后转售给中国的。256号口后经过改装,后分为三个舱:第一舱里,左边是张床,右边是一个沙发,算是首长的包厢,外边用一个隔扇隔开。中部是第二个舱是办公的地方,摆着茶几和沙发。第三个是随行工作人员舱位。

林立果出了驾驶舱后和叶群说了几句后,两人一起来到随行工作人员舱。看到叶群和林立果,三位机械师连忙站了起来。林立果对三位机械师说:“刚刚在和地面的无线电通话中得知,8341部队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要杀害首长。”叶群接着说:“首长正在睡觉,你们现在到首长的包厢去保卫他。我们正在联系一个安全的飞机降落地点。从现在起到飞机降落,无论外边发生什么,要离开包厢半步。也不要告诉首长政变的事。”

等了十几分钟还不见林立果回来,潘景寅走出驾驶舱去找他。他走过被隔扇隔开的首长包厢,来到办公舱。一进舱看到林立果和叶群正坐在那里,好像是在等他。看到潘景寅进来,叶群示意他坐下,让后说:“小潘,有人要杀害首长。我们现在不能马上回北京!”

“那我们现在去哪里?”潘景寅问。

“苏联!”林立果答。

潘景寅脱口而出:“去叛国投敌?”

叶群说:“小潘,追到北戴河机场的8341部队你都看到了?这些人要杀害首长。”“他们在北京发动了军事政变。”

潘景寅自言自语道:“军事政变 …… 8341部队?”

林立果说:“对! 8341部队,军事政变。”“叶主任刚刚接到的报告。”

潘景寅说:“不回北京,我们还可以找其它地方降落呀。”

叶群说:“现在下面的情况不明,最安全的是送首长先去国外。”

“对,去伊尔库茨克。”林立果说。

指着油表潘景寅说:“你看,飞机正常降落需要一定的备降油料。刨去备降油料飞机的油料不够飞到伊尔库茨克了。”

林立果说:“那就先飞到乌兰巴托再说。”

“老潘,就这么定了,跟我回驾驶舱。” 林立果接着说。

周恩来到人民大会堂118室向毛泽东报告,飞机正朝着中蒙边境飞行,还在导弹射程之内,请示怎么办?。毛泽东吩咐,这架飞机不能打,不能拦截。并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潘景寅回到驾驶舱后脑子里还在翻来覆去的想着刚才的对话。从刘沛丰接过飞机驾驶权后,潘景寅越想越不对劲,叶主任是怎么刚刚接到报告的?想到这里,潘景寅趁林立果和刘沛丰不注意,慢慢的把飞机的飞行方向向南调整。

但这很快被林立果他们发现了。林立果掏出手枪拉开枪栓,用枪顶住潘景寅的背上说:“把驾驶权交给刘沛丰,跟我到后边去!”

林立果押着潘景寅到机尾的工作人员舱,再林彪砖车司机杨枕纲的帮助下把把潘景寅绑在椅子上由叶群看管。然后叫上杨枕纲一起回到驾驶舱。这时候刘沛丰已经把飞机的飞行方向调整回到了325º。

空军参谋长梁璞回忆,9月13日凌晨1点50分李德生再次接到报告,空军雷达显示256号在位于中蒙边境的贝尔庙上空转了一圈,然后继续向北飞去。1点50分, 256号专机从中蒙边境的414号界桩附近进入蒙古领空。【2】

这时256号驾驶舱里的三个人,刘沛丰坐在主驾驶员的位置上,杨枕纲坐在副驾驶员的位置上听刘沛丰讲解刚刚从潘景寅哪里学到的着陆操作。林立果坐在导航员的位置上仔细的研究着手上的飞行图。为在蒙古境内着陆做准备。

作者独白:实际上林立果对飞机驾驶并不是一知半解。 根吴法宪和林立衡回忆,林立果到空军后曾经找人学开飞机和研究飞机驾驶安全问题。

仔细看过地图后,林立果决定试一试直接北上,向最近的苏蒙边境飞。20多分钟后,当飞机向北从东侧飞过温都尔汗不久后发现,飞机长时间低空飞行油料消耗太大,即便勉强能飞到最近苏蒙边境,备降油料将所剩无几。机上没有一个人能讲俄语或蒙语,如果不能及时与地面机场导航人员沟通,完全有可能在着陆前油料耗尽机毁人亡。不得已,他们做出了一个的决定,让飞机在温都尔汗附近的草原上迫降。

林立果对着航空图后琢磨了一阵后,选择了在距温都尔汗60多公里的苏布尔古盆地迫降。而后,林立果通知了机上人员脱去手表和鞋,做好迫降准备。

2点20分左右,在林立果的引导下,刘沛丰把已经飞过温都尔汗的飞机调转头向南,开始迫降。然而仅凭这一些理论知识和潘景寅的简单着陆介绍,刘沛丰是不可能完全掌握飞机安全迫降操作的要领。首先他在迫降时没有在空中耗尽油料、放出襟翼和放下起落架。其次没有掌握好飞机着陆时的攻角控制。

在飞机起飞、巡航和着陆三个阶段中,如果没有天气变化和气流的影响,巡航阶段飞机几乎不需要操纵,驾驶员只需要都飞机的状态进行监控。着陆阶段的操作最难。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下边故事中对飞机迫降失败的描述,这里对飞机着陆的技术要点做个简单介绍。

如图所示,飞机着陆减速时,升力和重力平衡,是通过对攻角的调整来实现的。攻角越大飞机受到的阻力越大,速度下降越快。但攻角过大飞机会发生“失速”。失速后机翼升力几乎完全丧失,在重力的作用下飞机会象自由落体一样坠落。为了避免攻角过大而失速,机翼后缘有几块平时收在机翼里面的可折叠的板,需要使用的时候从机翼后缘升出来并微微向下卷曲。这些被称为襟翼的折叠板可以改变气流流过机翼的路径,提高机翼的升力,使飞机可以在更小的速度下重力和升力的平衡。

2 飞机着陆时仰角和攻角示意图

 

如果是跑到着陆,飞机对准跑道后需要确立着陆姿态。一个标准着陆姿态建立,需要完成放下起落架,放全襟翼,抬起机头大概 3 度左右,打开减速板的起落架自动传感,打开轮子上的自动刹车等操作。一旦着陆姿态确立后是不能改变的。驾驶员只能通过调节油门,让飞机沿着一条向下 3 度的下滑道降落到跑道上。

飞机着陆前最关键的操作是退出着陆姿态。驾驶员这时把操纵杆轻轻地往后拉一点点,飞机攻角从三度抬高到五度以上。攻角增大导致机翼产生的升力大于重力,飞机获得一个向上的力,减小下降的速率,以保证轮子着地时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力。

退出着陆姿态是整个降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步。256号迫降时造成右翼插地的原因一是没有放下起落架,二是退出着陆姿态操作不当。对潘景寅这样一个有经验的驾驶员来说,在没有地面灯光的情况下都很难把握。更不用说刘沛丰了。

2点30左右飞机进入下降阶段。起初,刘沛丰、杨枕纲和林立果三个人的配合下,降低飞行高度和减速操作完成的都还不错。

2点23分35秒

刘沛丰:“我们现在的方位?”

林立果:“175º”

刘沛丰:“高度”

杨枕纲:“3080英尺”

刘沛丰:“速度”

杨枕纲:“250节”

“符合进场规定”林立果插话说。

飞机着陆分为:下降、进场和降落滑行三个阶段。如果飞机正常降落,进场阶段可分为:到场、起始、中间和最后四个部分。在进场阶段,驾驶员需要完成两个关键操作:放下襟翼和起落架。下面的这张襟翼打开的照片是飞机着陆后拍摄的。

下次坐飞机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向下的是襟翼,在降落过程中逐渐向后向下伸。向上的是用于飞机减速的扰流板。飞行员在降落滑行阶段一开始把它打开。在调查报告和孙一先的书中都提到,飞机迫降时扰流板没有打开。这恰恰证明,飞机还没有进入降落滑行阶段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3 飞机襟翼和扰流板

飞机襟翼的作用不是为了降低飞机的飞行速度。它是为飞机在着陆降低速度时机翼能继续为飞机提供足够的升力,使飞机缓慢降低高度。襟翼有不同的档位,比如波音777有6个档位(1度,5度,15度,20度,25度,30度)。放下襟翼的操作不是一次完成的。

放下起落架的操作是在开始发下襟翼之后一次完成的。有不少飞机着陆事故是就因为继续或电气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发下起落架而发生的。大型客机发放下起落架的高度是1000英尺。

如果在这个高度无法完成发下起落架的操作,飞机需要拉起复飞。

刘沛丰:“老杨准备,高度2000英尺时放下起落架”

刘沛丰再次问:“方向”

林立果:“185º”

刘沛丰:“高度”

杨枕纲:“2000英尺”

刘沛丰:“速度”

杨枕纲:“170节”

刘沛丰:“老杨放下起落架”

听到后,杨枕纲按照刘沛丰教的完成了发下起落架的操作。过了片刻,“不对呀,怎么没听到放起落架的声音?” 林立果说。

刘沛丰:“是不对,老杨,再检查一遍。”

杨枕纲:“我按照你说的又操作了一遍,怎么起落架还放不下来?”

刘沛丰:“高度”

杨枕纲:“500英尺”。

按照规定:使用机上仪表在距机场标高1000英尺或目视在距机场标高500英尺的情况下飞机未能建立着陆形态,飞机必须复飞。

林立果:“我们必须马上复飞!”。

刘沛丰:“复飞?潘景寅没有教我怎么复飞。”

林立果:“拉操纵杆把飞机先拉起来,快,拉起来”。

听到林立果这么说,刘沛丰迅速把手伸向操纵杆,向后猛拉。林立果感觉到飞机失去平衡,向右倾斜。他高声喊道:“保持机翼水平!”。话音未落,飞机的右翼翼尖已经与地面接触......

从调查报告对坠机现场的描述来看,飞机着陆时右翼尖部首先与地面接触。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飞机没有放下起落架因而机翼离地面太近;第二是飞机驾驶员没控制好飞机的左右水平。在没有放下起落架的情况下不大的水平倾斜就会导致机翼与地面发生碰撞;第三是飞机即将接近地面时上抬机头不足,攻角没有达到着陆要求的5°以上,因为较大的攻角可增加机翼与地面的距离。

如图所示,由于没能保持机翼水平,右翼翼尖首先触地,发生刮蹭。因右翼前行受阻,飞机机身在惯性的作用下以受阻翼尖为原点向右侧旋转。与地面发生刮蹭的256号专机右翼在草地上留下了一条近三十米的划痕后折断。这时的飞机机身最低点离地面约有3米左右的距离。飞机前行速度130-140公里/小时。

4 林彪专机与地面刮蹭示意图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飞机右翼折断后,机身与地面脱离,在向右偏离了飞机原有的飞行方向上继续前行了三十米。而后,飞机在重力的作用下,机身前部与地面再次碰撞接触,导致整个飞机解体。

由于此时飞机的尾部高于头部,解体后的尾部物体和机上人员被抛向空中。在惯性的作用下尾部被高抛的物体和机上人员落在了比位于飞机前部机上人员离坠机起始更远的地方。其余的飞机残片在洪荒之力的作用下散落在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的草地上。

 

5 林彪专机残骸散落分布图

 

从调查报告对机上9名人员尸体位置的描述来看,位置在256号专机后部工作人员舱的叶群和被绑在座椅上的潘景寅的身体里机头最近。而驾驶舱的三个人,林立果,刘沛丰和杨枕纲的尸体到驾驶舱的距离最远。

与地面撞击解体后的飞机,机翼下的油箱破损,里所剩燃油在惯性的作用下涌至机头。驾驶舱里因撞击损坏的电器发生短路,产生的火花点燃了2.5吨没有耗尽航空燃油。瞬间整个飞机被大火吞食,紧接着是爆炸。

据原驻蒙古共和国使馆二等秘书孙一先的回忆,他在坠机现场看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时针和分针分别停在2时和27分。时间虽然定格在1971年9月13日凌晨2点27分,但故事还在继续......

(未完待续)

 

6 蒙古包里描述坠机

 

7 地上仍可以看到飞机碎片

 

8 捡起飞机碎片

 

9 坠机纪念碑

参考文献

【1】熊永志:《40年前命丧温都尔汗的内江人》【内江新闻网】2012-05-17

【2】梁图片谈:《空军参谋长梁璞谈谈话记录》2001年9月12日

转自网上的坠机现场图片 (慎入)

10 林彪专机坠毁现场

 

11 林彪专机尾翼

 

12 刘沛丰

 

13 林立果

 

14 叶群

 

15 林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林间曲径金秋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lm555' 的评论 : 越久越难有真相。谢谢留言。
llm555 回复 悄悄话 恐怕永远是个谜,林家后代等了四十多年,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
林间曲径金秋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百家争鸣2012' 的评论 : 谢谢留言。讲的就是故事,所以无杜撰可言。
百家争鸣2012 回复 悄悄话 邓小平平反潘景寅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文章的内容是经过人为的杜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