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小饼

学会忘记,学会原谅,努力呀
正文

七夕风俗摘录(转贴----感谢不知名的收集整理人)

(2013-08-18 09:49:27) 下一个

乞福


(西晋)周处《风土记》: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牵牛、织女,言此二星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福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乞巧


(宋)周密《武林旧事》: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宋)吴自牧《梦粱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盆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为扩,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


投针


(清)顾禄《清嘉录》: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 天明日出晒之,徐俟水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 之' 巧'。


(民国,杭州)高诵芬《七夕》:於是晚上也在天井裡供上香燭和水果四盆,叫我跪拜,再用清水一大碗,供到次晨,見水上會結起一層皮。此時將縫衣針一根,輕輕投到水面,針便會停在水面上而不會沉入水中。水面的針在碗底投下陰影,如果影子呈一根細針狀,那麼女孩子長大之後會成巧手; 如果影子是粗粗的一根,那麼女孩子長大會是笨蛋無疑。


乞巧是七夕节流传至今的重要习俗之一,咸丰年间固安谓之“丢花针”,民国年间文安谓之“投花针”。据说女人乞巧时,“以碗贮水,曝热日中,投绣花针于水面,谛视水底,针影成云雾花鸟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齿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


沐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散文名家琦君(温州籍)的《髻》就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洗头用的材料很特别——槿树叶。此叶可以去油腻,用它洗过的头发特别有光泽。


高诵芬《七夕》:舊時婦女不剪 ,都梳頭梳辮子。當時有迷信的說法,說每洗一次頭 ,陰間的母親就要喝一次洗頭水,所以不能多洗頭。不知這種說法出自何處。總之,那時女子是不常洗頭的。到了七月初七這一天, 則家家婦女皆要洗頭。這時我家管高莊的朱師傅前一天就送來山上採的荊柳葉(即木槿树叶,songlet注)。女僕將葉子採下,用淘籮搓洗,浸出水來,次日上午大家洗頭。 這水清涼、滑順,比肥皂還佳十倍。


观星


据顾教授介绍,“七夕”看天河的主要意义是看收成:天河明显,这一年收成就好,米价低;天河晦暗,这一年收成就不好,米价贵。因此有农谚:“七夕天河明,当年好收成。”这种习俗在《武林旧事》中也有记载。而祭星则和中秋祭月相似。


听音


以前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因为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种五生
 

宋代以来,民间岁时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五谷之属,用水浸于磁器中,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内,七夕供祀牵牛星,谓之“种生”。此类以彩线所系之物,称“五生”。其盆名“生花盆”或“五生盆”。街市上并有出售。培种五生,同时也成了妇女、儿童的一种巧艺,此俗至近代犹存。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龙麝焚金鼎,花萼插银瓶,小小金盆种五生。供养着鹊桥会,丹青帧。”帧,指画幅。明陶宗仪《辍耕录.绿窗遗稿》引元孙淑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陈元靓《岁时广记.七夕.生花盆》、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
 

卖巧果
 

旧时七夕,市上卖油炸面食,因用来供祀双星,故称“巧果”。源于北宋,当时称为“果食”。今已成为传统食品,不限于七夕。用油、面、糖、蜜等制成。宋孟元老《东市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苎结’。”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饯,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
 

染红指甲
 

妇女采摘凤仙花(又名金凤花),捣碎取汁,以染指甲成红色。唐时已有之一,一般多于七夕前后进行。元杨维桢《美人红指甲》诗:“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清朱象贤《闻见偶录》:“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张祐《听筝》诗去年‘十指纤纤玉筝红,雁行斜遏翠弦中’盖谓此。”

 

其他


而在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因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