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FRANTZ和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7-05-30 09:19:44) 下一个
推荐两部16年的反战影片,本想在国殇日发贴,不过活动很多。所幸时间相隔也不远,也算应景:



 第一部推荐片叫Frantz。影片标题Frantz是一战时在法国战场不幸被杀的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名字。他的死亡和死因也是贯穿全片的线索。痛失独生爱子的德国夫妇与Frantz的未婚妻Anna意外地接待了一个来自法国的访客,Adrien。阴错阳差间,他们把这个在Frantz 墓前哭泣的敌国青年当成了Frantz的故友。同样的年纪,俊朗的外形,优雅的举止,与Frantz一样会拉小提琴并富有音乐才华的Adrien给悲痛的一家人带来极大的慰藉,更拨动了Anna沉寂已久的心弦。但巨大的负疚感迫使Adiren告诉了Anna他此行的真相,而已心有所动的Anna更不得不面临残酷选择:是痛恨还是原谅;是继续隐瞒,还是打破那缕给老夫妻战后灰暗日子带来一缕色彩的重建曙光…

影片大部分是黑白调,凝炼地凸显战后岁月的沉重,那厚得切不开的阴郁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战争场面,但遗留在敌国人们心间的恨意时刻提醒着曾经发生过的残酷。在德国酒馆响起的巜莱因守卫者》和法国咖啡馆中回荡的巜马塞曲》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更是表明了那份不原谅和不妥协。大环境的僵持让个人的选择变得更为艰难,迟疑。但也更显出那份乞求的尝试和放下的决定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

片中有少数彩色时光,开始以为与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样是现实与回忆的分割与对比,看到后面发现,其实那些色彩与Anna的心绪起伏相联。导演的巧思让观众通过非常稀少的彩色片断,真实体会到大部分时候的战后生活,人们的情绪是死寂地压抑,欢愉的片刻固然少,连火山爆发式地恐惧和焦虑也不多。大部分负面情绪也是冰冷和无望的。这种压抑也让疗伤的过程显得更为漫长与艰难。

影片中多次展示了马奈罕为人知的画作巜自杀者》。因对这副作品所知甚少,我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时,意外找到了三联生活的陈凭轩对这副画作在Frantz里出现的解读,极其贴切,在此引用一下:“这幅画现藏于苏黎世,很少与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欧容为了剧情需要,把它的复制品放在了卢浮宫中。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所以很少友人放弃戾气而选择爱与艺术,所以我们常怀仇恨与后悔。但这种'自杀'是真正的涅槃,是人类得以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在卢浮宫无数藏品中,只有选择《自杀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也是欧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题,导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放弃暴力和仇恨,让爱与艺术把色彩还给生活,还给世界。”





另一部是李安的"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讲述19岁的士兵比利林恩因为偶然拍摄的一段战场救人视频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和他的B班战友们回美送葬长官,并同时开始为期一周的巡游庆祝。庆祝的高潮与终点就是参加达拉斯队的感恩节橄榄球赛中场秀。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并没有李安惯常的内敛,看似比较张扬而热闹。把英雄行为做为商业获利的杠杆,表面尊重士兵但心里把战场上回来的人当异类…这种戏谑美国爱国情怀的表达连反战的一派也受不了,尤其到结尾不仅不批判,还让那些人心甘情愿再回战场。影评非常差。但我认为这会是反战式电影的一部经典,非常现实,没什么浪漫色彩,极其贴近生活。战争总是标榜着崇高的目的,惩恶扬善,保护家园。但参加战争的士兵却在这过程中被残酷地边缘化,失去了他们为之奋斗和保护之所的一席之地。这是多么悲凉而深刻的反讽。

这两部影片与很多经典反战片,如《西线无战事》,《现代战争启示录》,《生于七月四日》等完全不同。没有直面战场的残酷,也没有大肆批评。但从战后,不同人群的反应刻画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每次历史上的战争都始于人类的贪婪和不肯放下的执念。一旦卷入,无论结果如何,没有任何参与方是赢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