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两维空间

我喜欢无聊的事情。而且,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
个人资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预期焦虑

(2019-07-02 13:48:56) 下一个

预期焦虑

负性情绪

我们人类有着一类极为丰富的负性情绪,它们可以用忧伤来大体概括:忧,是一种程度不同的恐惧感,不安,担忧,害怕,焦虑,恐惧,惊恐;伤,是一种程度不同的非肉体来源的痛感,但显然与肉体的疼痛有关。我们发明了许多词汇来描写它们的细微差别:仔细品位伤感和感伤不尽相同,忧伤,忧愁,担忧,担心,害怕,忧郁,郁结,失落,惆怅,悲伤,悲痛,悲哀,落寞,寂寥,哀愁,哀伤,幽怨,哀婉,怨恨,消沉,萧索,……。快乐就是快乐。我们的快乐、愤怒和惊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并不是太大。但我们的这类负性情绪却是人类独有的。地球上没有一种动物会像我们人类这样的忧伤。人是一种非常伤感的动物,集一身的负能量,心中充满了负性的情绪。这使得我们的满足感变得非常复杂。人类又是总容易产生乏味感的动物。猴子可以在动物园狭小局限的猴山上嬉戏打闹一辈子而乐此不疲,但我们不行,我们会很快的对于缺乏变化的生活、狭小的空间感到乏味。而且,我们还会经常在一阵快乐之后突然产生出一丝淡淡的伤感、空虚和寂寥。风霜雨雪日月江河,看到时都会让我们伤感上一阵子。人是非常伤感的,海豚和鲸鱼可能从来不会像我们这样的伤感,猩猩和苍鹰也不会这样伤感。我们甚至在美好的欢爱之后,就又开始为快乐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无情而悲哀。我们忧伤,我们人类非常的忧伤。

我一直对这种负性情绪非常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负性情绪?从进化来看,这种负性的情绪总的来说似乎并不利于人类的进化。似乎我们就应该像伟大祖国今后号召的那样,我们应该充满正能量不停的与时俱进。但是,人类如此丰富复杂的负性情绪提示我们,它或许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们是人类所独有的,它们很可能塑造了我们和我们人类的社会与文化,决定了我们的历史进程,并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社会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一下我们的这些负性的情绪,以更真实的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行为的表面原因之下的更深层更真实的驱动。

 

预期与焦虑

在这些负性情绪中,我们将关注焦虑。因为,焦虑是一种中等程度的恐惧感,不像担忧不安那样易逝,也不会像强烈的恐惧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它能更持久的影响我们,并可能潜在的驱动我们不断去试图缓解焦虑,从而形成行动的驱动力。同样重要的是,焦虑是源于人类的智力的一种负性情绪,即焦虑本质上源于人类的预期的能力。预期是一种高智力活动。

考察人类的智力活动时,我们忽略了人类的预期这一行为模式。人是酷爱预期的动物。我们的言谈、著述和思维总是会不知不觉中陷入某种形式的预期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做着各种各样的预期。这样,我们每个人又都是预言家了。而实际上,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初,世界各地的神话中都留下了许多预言者的影子。然而,有趣的是,今天人们却普遍认为预测未来,无论是最聪明的学者还是科学家,都是不可靠的。预言家在今天成了一个嘲讽的词汇。人类的预言真的不准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首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预期。而传统的预期是一种感性的效差的预期。在远古人类的预言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屡屡应验,才会渐渐形成了一种对于预言的迷信和崇拜。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行为在开始农耕文明后,根本上就变成由预期驱动,而非对于即时刺激的反应。意识到这一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人类,活在当下的渴望其实是源于无法摆脱的预期的烦恼。基于想象的情绪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驱动力,也是人和其他生命的最深刻的不同之一。其他的动物们活在当下,而人是活在预期之中的。即便在人类的爱情与婚姻中,我们也有许许多多基于想象的恐惧,基于想象的不满,基于想象的愤怒,和基于想象的喜欢和爱。

农耕文明与预期关系密切,农耕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预期的思维模式。进入农耕时代后,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改变了,变成一种计划性的生产活动。这是农民的本质,生产与预期。没有一个农民可以不为明年的工作做出考虑和安排。而对于四季轮转,天气变暖,天气变冷,农作物的播种、抽芽、生长、成熟的预期都是相当准确的。这时,人成为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家。但是,农业生产又要经历周期性的频繁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农民个体和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始终是农耕文明中的重大事件。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人类既无法真正有效的战胜这些自然灾害,也无法准确的预期灾难的发生。在农耕时代漫长的时间里,人类始终没有解决生存问题,没有摆脱生存危机,频繁的周期性的经历严重饥荒和战乱。所以,当这样的预期变成“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总是会不久就要来临”的预期时就相当准确迟早要应验了。这样,预期就变成了忧郁。所以,忧郁便成为了农民的性格。诗人的本质是农民的性格。但是,现实尤其在遥远的古代,远非诗情画意,它非常残酷,非常艰辛,非常凶险。所以,预期带来的忧郁就变成一种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焦虑。

其实,早在人类成为农民之前,这种预期焦虑就一直深深困扰着我们的远祖,它沉积为人类意识深层的一种本能的情绪,预期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对于各种意外带来的伤痛,疾病,和死亡的记忆所转换成的预期而带来的焦虑。所以,它是源于我们人类的高度的智力和情感的能力,我们有对于过去的记忆,我们有对于未来的类比、推测和幻想和通感的能力。是的,我们是对过去记忆最清晰对于未来预期最长远的动物。对于过去清晰的记忆使我们意识到生死,得失,时光的流逝,人生的无常,因此产生了对于个体失去与死亡的预期。这样的预期也是相当准确的,百分之百准确,而且它们都与痛苦有关。一般动物只能感到即时的死亡威胁的恐惧,少数则仅能达到对于死亡的短暂的伤感。但对于人类,死亡的预期比死亡更清晰,更本质,更持久,更贴近,也更恐怖。同时,又正因为这种痛苦带来的恐惧,使得我们无法忘记它们,无法抑制的要不停的想象着预期着它们。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它们刺激的强度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疏解的作用,但又形成了一种牢固、深层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我们行为的深层的驱动力——人类的许多行为实际是源于下意识的不断寻求缓解预期焦虑的途径。

由此,人类的历史开始展开,是预期焦虑塑造了人和人类的历史。

 

工作和房子

工作是农耕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成为农耕时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对于理解农耕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

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工作是一种计划性的生产劳动。工作是社会性的制度安排。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生活就变成了工作。人需要工作才能生存,而工作是一种社会的结构,这样在农耕时代人就必须且越来越紧密的束缚与社会网络之中。在农耕文明中,勤劳、热爱工作被塑造成道德标准。更好的生活成为了勤奋工作的目的。勤奋的工作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生活。过去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着都是既没有目的也没有什么美德,生命不过就是一个有机的应对内外刺激的反应器。但现在人类的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更好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预期,并形成焦虑。但为什么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就开始强烈的期盼起更好的生活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人有预期的能力。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农耕后生产能力的提高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但随后生产能力的增长又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并且周期性的受到频繁天灾人祸的影响,使得农民的生存远远比农耕前和其他动物艰难。艰难时事是农耕文明的主题。但农耕又不断带来对未来更好的期盼。所以,农民又是最爱做梦的生物。

农耕时代产生的另一个意义深远的事件是:人类开始建筑房子定居生活。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房子深刻的改变了人性,影响决定了人类的历史和个人的生活。

农耕产生剩余的粮食,人类有了房子之后,剩余的粮食和其他的生活物资可以储存了。并且,这种储存具有了可以近乎无限的持续增长的能力。房子带来了可持续增长的希望,这成为更好的生活可以实现的理由。所以,房子对于人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重要性不是在于使人居住,而是使人能够定居,能够占有,能够膨胀出无限的渴望,并承载起人类无限的渴望。所以,房子是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的可以使人类生存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物化载体得以可持续积累储存扩增的方式。人类正是在这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的持续的进化下去走到今天。

然而,对于可持续增长的不息的希望其本质是对于生存的难以摆脱的焦虑。这种难以摆脱的焦虑造成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既持续推动人类的发展,又为人类持续带来灾难。毕竟,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生活艰难,生产能力始终低下,人类始终无法摆脱生存威胁,这种无法消除的预期焦虑开始趋势人类四下盲动。这种盲动最早催生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词汇。人类在有了房子之后,创造出了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词汇:财富

 

财富和人的第三种欲望

几乎人人爱财,但什么是财富?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并不真正的清楚。

因为农耕时代生活艰辛的特点,使得农耕时代的人们始终处于对于生存的焦虑之中。在持续、强烈的生存焦虑中,房子里储存的剩余粮食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它们由单纯的粮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粮食”——财富。在农耕时代,人类财富的概念形成了。财富在本质上不是用来满足人类的性欲,也不是用来满足人类的生存欲,今夜的晚餐只是食物,而财富是余粮,是用来保障未来的生存的物质。所以,在农耕时代财富脱离了普通的物,升华成一种缓解人类的预期焦虑的心灵的灵丹妙药。所以,财富的本质是用以缓解预期焦虑的物质,是未来生存的保障。

而财富的这种独特的作用催生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欲望,人类的第三种欲望:

财富欲

动物的自主行为有两种最基本的驱动力:生存欲和性欲。虽然生命是基因传播的载体,但生存欲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动物行为最基本、最强烈的驱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动物面临生存威胁时,首要的选择是活命。所以,不仅是咱中国人,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信奉活着最重要。但人类和动物不同的是,人不仅仅要活在当下,更多的时候考虑和忧虑的是要在未来也活着。所以,准确来说,一般动物是要活着,而人是要活下去,永远活下去,子孙孙世世代代的永远活下去。

动物在自然演化进程中会形成较长时间内的一种物种间和种内的平衡状态,同时一般的动物通常只对当下的刺激做出反应,没有长久的预期,所以它们并没有太多的生存焦虑。但是,人类生活在长远的预期中。人类的生存欲几乎无限的强大,预期几乎无限的久远。今天掌握了现代宇宙学知识后,人类开始为几十亿年后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而忧虑。几十亿年啊!人生几何?不过是几十年的光阴;同时,农耕生活方式迅速打破了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平衡,人类不同群落的扩张引发生存空间的紧张,导致了人类持久的激烈的冲突。这些都极大加剧了生存的预期焦虑,并使这种预期焦虑成为人类生活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

财富欲源于人类生存的预期焦虑,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常强烈的生存欲,(但在之后也混合有一定的性欲,)它的作用是用来缓解生存的预期焦虑。所以,财富欲一经出现就不断自我强化渐渐成为人类最根本、最强烈的欲望。它使人类变成了一种极为贪婪的动物。(没有预期焦虑的动物是没有贪婪的特性的。)而在随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财富的形式不断变化渐渐掩盖了它的关于生存的预期焦虑的本质。于是,这时财富就变成财富,财富成为财富的目。人们追求活下去的意愿变成追求财富,为了追求财富而追求财富。这时,追求财富已经变成了人的一种本能。

这样,人变成了“人为财死”的动物。

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发现了人是如此的爱财,却并没有发现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他并不知道财富的本质。

 

致富

有了财富的观念,致富就成为一代一代的人生的目的,成为人类发展的目的。今日世界也别无他样,中国梦不过是又一场集体性的致富大梦。而追求财富又导致人类一个其实非常怪异但又极为顽固的习性:竞争性。人极其的喜欢竞争,事事竞争,时时竞争。没有猴子或老虎会向人一样,聚集在一起,看一场比赛。竞争性其实导致今天国家和个人间的很多问题,而竞争的病态嗜好也是源于预期焦虑。

在历史上,人类获得财富的基本的方法有:

1.  生产与节俭;
2.  集体暴力;
3.  不等价的交换。

生产是获得财富的基础。但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的增长缓慢而艰辛。所以,农民都是辛勤而节俭的,视奢侈与浪费为罪孽。节俭是古代人类社会中普遍的道德指向,即崇尚节俭。而由此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比如,中国古代对于中庸的追求,对于科技的慎重与排斥,深究起来都与重视节俭有关。而生产的强制化就变成了工作,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即便在古代的社会中,农民种地也有着工作的性质。

追求财富导致暴力冲突。因为人类追求财富不是因为简单的即时需求,而是由于预期焦虑。财富欲催生贪婪。有了财富的观念后,人类的暴力变得持久、深刻,并且异常强烈与残忍。暴力原则一旦建立,就会集体化,因为集体的暴力更暴力。于是,个体就必须无条件加入暴力集体中。财富的多样化催生出多样化的暴力集体。集体暴力随后催生出一种更为严重的集体性焦虑。国家出现,集体性焦虑就衍化成国家焦虑。国家和民族的预期焦虑被个体所放大,它远比个人的更强大也更顽固。它对于社会成员具有强大的强迫性的力量。在历史上,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生存都是持续的预期焦虑。而国家和民族内的预期焦虑又成为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威胁,成为了焦虑的原因和理由。更糟糕的是,集体暴力产生后,又成为集体内少数人从集体内部谋取更多财富的手段。

交换也可以致富。人类商业的本质也是缓解预期焦虑,所以其目的是更多的占有。因此,商业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不等价的。并不存在等价的交换。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等价的物;而且,同一物品或不同物品对于不同个体的价值是不同的。理论上也很难在不同个体的价值体系间进行比较;最重要的是,在交换过程中人们致力于的就不等价交换的发生,卖方想更多获利,买方也想在交换中占便宜。所以,在市场体系中,人都在渐渐趋向欺诈。越是复杂的市场,不等价交换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就会越高。市场和国家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即缓解预期焦虑。但商业是一种可以规范的欺诈。市场的一个最大的优势是非暴力与自愿。这是对交换的最大的制约。你要聪明的并适度的欺诈,在市场中不能为所欲为。但由于交换的不等价的特点,在市场上的交换即便能做到互利,最终也总会趋向于引起财富的不平衡,一方更加富裕,另一方则要为此额外的生产。所以,交换导致剥削。所以,商贸,在历史上,最终不仅也要引发冲突。而且,在国家体系中,历史上大的战争本质上是为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控制权。

获得财富,能缓解预期焦虑,从而产生快感,人们要比自己过去拥有的更多,还要比别人拥有的更多。这样,追逐财富终于演变成了人类竞争的习性。这种国家-商业市场贸易体系最终演变成一种荒诞的系统,即贪婪本身变成了目的,国家间的相互威胁和对于财富的贪得无厌,成为人类的焦虑,威胁人类的和平和生存。当然,追求财富驱动人类不断的发展。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粮食危机和居住与保暖问题已基本解决,(或通过合理规划完全可以解决,)已不再向过去威胁人类的生存,而在未来也有希望完全摆脱能源危机,(同样通过合理规划完全可以更合理有效解决能源问题),但我们却由于心理深处沉积的预期焦虑,和已经形成的国家体系,使我们那样摆脱恶性循环,变成一种盲目的相互威胁竞争的今日世界的局面。所以,这种循环是荒诞和盲目的,它既是人类社会结构的问题,又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问题。

 

神的诞生

然而,在农耕时代的农民们,在辛苦的生产劳动、疯狂的相互残杀掠夺财富的同时,还发现了另一种有效并且相当强大的缓解预期焦虑的办法:造神。

神的概念和神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存在于人类所有的族群和社会之中,即便是少数没有进入农耕文明甚至停留在石器时代的人群中也有神和神话。因此,神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的。它早于财富观念之前就成缓解人类预期焦虑的有力的方式。所有的神都具有两个特点:超能和永生。而在人类的预期焦虑中最根本、最强烈的是死亡焦虑。财富不能缓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只能转换为对于子孙后代繁茂的期盼,)只有神的存在才能够缓解这种焦虑,使人相信死后可以继续活下去。人类创造出了神,还在持久的把自己打造成神:追求超能,追求无病,追求无限富豪,追求永生。即追求摆脱人类所有的预期焦虑。

其他动物未必不能意识到死亡,有些甚至可能对死亡感到有限的悲哀。但是,一般的动物对于死亡的恐惧都是即时性,这些动物缺乏对于死亡的长久预期。只有人类会持续的意识到未来的死亡,并由此被恐惧深深困扰。至财富和权力的拥有都更加重了对于必死的恐惧。那些帝王富豪都是永生的最热衷的追求者。为了缓解这种强大的焦虑,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造神和神话。

焦虑使人思考,结果人类感到了神的存在。当人有了神的观念时,如果这样的思考缓解了人的焦虑,人就会像追逐财富一样开始追求神。于是,神话就产生并流行起来。

预期焦虑远比性对于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神的观念的形成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神话是人类系统性的理性思维的开始,是人类精神探索的开始,是人类讲述与著述的开始。思考神和感受到美,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从此,人类开始寻找世界运行的规律和主宰,从而发展出宗教,哲学和科学。神话出现后,人类就生活在了等级体制中。所以,人类社会的等级首先是神的世界里的等级。在这个等级制度中,神是主宰,神就是命运的决定者,规律的决定者;有了神使得人群中的统治与剥削都变成合理的了。

不同人群中的不同的神话和该人群后世的文化构建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文化都是由原初的神话变形发展而来的。

 

神话

神话对于人类意义重大。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在神话缺失的情况下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形成大型的社会结构,发育出完整、成熟的个人和民族性格。

对于神的思考产生了两类探索的先驱:

第一类先驱他们探索的目的在于拯救与解脱。即致力于找到使人类摆脱苦难、不幸、预期焦虑的方法。这一类先驱或许对于痛苦更为敏感;另一类则只是希望发现世界的秩序。他们更多的关心决定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并相信这种规律统治世界的绝对性。这类人属于怀疑者,他们需要的是寻找证明。他们的探索产生了哲学(古希腊)和纯数学。古希腊哲学的发达与古希腊人的怀疑即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神话中的神虽然通常有人的影子,但许多文化中创造的神往往是绝对正确的。可是,古希腊的神话中的神经常犯错误,他们一方面具有超能,一方面心智似乎都停留在童年阶段。这或许与古希腊人的怀疑的性格不无关联。而第一类先驱不是怀疑论者,他们的探索产生了宗教。

当人类的神话在全世界各个人群中流传了数千年之后,至公元前500年左右终于形成了人类理性思考的一次集体的大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批自觉的具有原创性的自由思考者。人类理性由自发进入到自觉。这是人类在理性思想上的一次飞越,一次精神的大出走。在这次的灵修之路上,人类的思想者走出了三条不同的道路:宗教;哲学(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医学、应用技术数学等等学科);还有(纯)数学。而数学的产生最缺乏救世激情和价值判断,因此也最抽象,最关注客观本质的抽象规律。它对于人类的意义极为深远,是决定了人类走到今天的现代社会最本质的力量。

 

宗教

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救世。释迦牟尼认为人生世界如此虚无,但仍然要传教救世,因此其学说才能被称之为宗教。这是宗教和哲学与科学不同的地方。成为宗教人物都要有着一种宗教的人格力量,而其本质也是强烈的救世冲动。因此,宗教必然具有煽动性。由于强烈的救世冲动,宗教必然要在不改变人类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发现强有力的缓解人类的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的方式。在历史上,宗教的确做到了,而且非常成功。因此,它迅速被人接受,并深深根植人性之中,也塑造了农民的人性理念。

宗教的方法就是:在不改变人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它改变人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洗脑。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设定价值。这对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之重大。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分的。人生的意义感从此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直到今天。今天,我们几乎每个具有正常智力的人,在一生中仍然时时被人生之意义的问题所困扰。它已经与预期焦虑联系在一起。人作为动物,为什么要寻找生存的意义?原因在于宗教,而究其根本在于预期焦虑,死亡的焦虑,生存的焦虑。

所以,其实宗教的本质并不是神,神是否荒诞或真实并不重要。宗教的本质而是价值观的问题。

所有的宗教首先要设立人生的意义

在生命进化中,生命的出现是没有天然的、道德上的目的性和意义的。动物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其行为是被各种欲望所驱动,饿了就吃,有了性欲就寻求性交,出现了死亡威胁就惊恐,随即采取反应。所以,动物生命的意义也可以说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并将生命繁衍下去。人类有了神的概念和神话后,也仍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的意义”的观念。而宗教通过神的观念巧妙地发展出了一套人生的意义。即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服从某种精神上的绝对价值的人生。这种绝对价值可以是:神,道,真理,智慧,甚至是美,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名称,以满足人们的不同的认知。但关键是所有的这些名称,本质要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要是道德的,而非欲望的。这样,宗教就将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转化为对于精神的追求上了,从而牢固的树立了精神的崇高性、正义性与绝对性。这样就掩盖了宗教无法真正有效的提高生产力,真实的缓解甚至消除人类从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外界导致的肉体痛苦的情况。

在设立了人生意义之后,宗教还要进一步否定物欲和情欲。所有的宗教都是压制欲望的。没有纵欲的宗教,极为少数的宗教是转化情欲,把驾驭情欲作为修行以摆脱预期焦虑,但这些宗教并不成为,无法广泛流行。(这涉及的性资源的紧张。)而更重要的是:

宗教赋予痛苦以积极的意义。

在宗教中,人的生存痛苦需要被包装成一种带有崇高性质的美德。而其极端情况就是赞美牺牲,即殉道。这样,虽然无力解决真实的痛苦,但宗教使人可以并愿意忍受痛苦了。在现代市场的纵欲文化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都有一种受虐的倾向,这是愿意宗教。而且所有的宗教都鼓励人们的顺从与忍耐,提倡牺牲而非反抗。即便因宗教引发的战争,其本质也是牺牲和殉道,而非反抗。

在铺设好了这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之后,宗教最终给出了最为诱人最为有力的金苹果,即:

永生承诺

现世的忍耐与牺牲结果是,获得永生。这才使人类能终极的战胜死亡恐惧。

由此看来,孔子的思想是不完全的宗教。因为,孔子没有给出永生承诺。但是,当儒家思想被中国社会采纳后,就发展出一种变通的方法,即留名清史。虽然儒家的知识分子不会因为信仰而不死,或死后进入天堂的孔庙乐园,但守道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永生,成为后人瞻仰膜拜的小神。但是,尽管如此,儒教仍然不够强大。所以,中国历史上就需要道教,佛教和各种迷信来加以补充,满足人的永生幻想,减轻人的死亡恐惧。

宗教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到活力。究其原因是在于,科技和哲学都仍然不能有效的缓解人类的死亡恐惧。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药正在成为新宗教。其实,药一直具有宗教的色彩。它有救世的冲动,并能缓解甚至消除人类的一定的痛苦。而未来也可能人类只有通过药才能获得终极的解脱。得到永恒的快乐、平安和满足。尽管那时人仍然是要死的,但化学药物可以让人平静,不再惧怕死亡了。

宗教信仰可以让人忍受痛苦对抗欲望,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使人为了信仰而死。为了信仰而死的本质就是为了永生而死。但由于宗教毕竟没有真实的解除人类的预期焦虑,所以人类有了宗教以后,就持续的处于一种与欲望和恐惧的艰苦作战之中。这使得农民的性格非常矛盾。同时,人生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人性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使得在今天科技高速发展,人类逐渐摆脱生存危机,身处现代市场经济的纵欲文化中,总有一种不适应感和空虚感。因为,人类仍然固执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某种崇高的精神的追求。这种幻觉源于人类最早对于神的思考,所以最根本的仍然是源于人类的预期焦虑。

未来时代的去焦虑和去财富化

由上述分析可见进入农耕社会,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在深层是为预期焦虑所推动与塑造的。财富的概念与财富欲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人类的社会结构及心理结构的一个根本是为了在未来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因为在既往的历史上,未来的生存危机始终是一个现实与迫切的问题。而为了在未来能生存下去又直接构成的对于生存的威胁。于是,人类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一个以竞争,而非合作为基础的既具有悖论性质,又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的结构。尽管宗教以及人类的哲学思考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力量,但从来不能有效地消除人类对于财富的贪婪以及对于未来的焦虑。

这也是这样的社会结构和心灵模式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其荒诞性和危害性的原因。究其原因就在于,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极大改善,人类正在摆脱困扰其数千年的食物与寒冷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大规模杀伤武器以及军事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都使得大国间为利益、为更好的生活而发动战争将变得不仅没有理由,而且只能导致共同毁灭。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天人类的生活已经足够好了,让发达国家的国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是在国际间建立一种更为均衡的生存状况,进而共同发展,孰更合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市场贸易体制很难建立有效长久的公平分配。相反它会不断地为人类制造矛盾和危机。

所以,未来消除财富的观念以及国家的结构是为了人类发展所必须 的。这并非不可能。因为财富和国家都不是天然存在的。财富就是能用来明天继续生存的粮食,而国家不过是能够保证获得这种粮食的暴力组织。他们都人类在预期焦虑推动下逐渐形成的。当然要想改变这样的结构势必是异常缓慢、艰难的,而今天的科技发展已经提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问题。即未来的智能机器就业可能会自然的改变财富的观念和获得方式,同时对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挑战。因为,如前分析,在农耕社会中,生产工作是一切的根本。

而所有的思想、神学与哲学,都是试图使人生具有某种有益的意义,从而缓解人生死亡的空虚感和预期焦虑。

 

失去工作的人

所以,对于人类预期焦虑的讨论以及对于机器终极异化的讨论,或许既非空洞又非玄远。一方面,今天虽然人类已经高度发展,但国家、市场追逐财富的恶性竞争引发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并且仍在加剧;另一方面,机器就业的大潮来临已势不可挡。所以,此刻对于机器对人的异化的分析是有必要的。因为这场革命一旦真正开始人类必然要对社会和心理的结构做出主动或被动的深刻的改造重构,而这样的改造痛苦和震荡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这就要涉及到人类要重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心理结构。此时,我们可能又要再次面对人生的目的这一宗教性的而非科学性的难题。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机器就业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机器就业可大体分为三或四个不同阶段:最初,只有少量固定人口,比如10-20%,受到影响;随后,这个比例逐渐上升达到50-60%。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到社会一半的人口,和超过了社会一半人口失去了工作机会;最后,只剩下极少数的人,比如10%,从事工作,此时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永远的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当社会中只有少数失业人口时并不会引发社会结构性的改革,因此这时的科技进步给失业者带来的是灾难。因为,既往的科技革命引起的失业的同时带来新的行业增长,从而促进就业改善社会中个体的生活。但这一次的科技浪潮是要机器替代人的所有劳动。而在第一阶段涉及的人口可能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底层,也可能有原来待遇优厚的中产阶层,比如财会人员,而且越是待遇优厚的行业越具有机器替代人工的动力。这样,这时失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压力,还伴随着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再就业的过程将引发就业竞争的持续加剧,甚至使社会上某些行业内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下降。于是,这也可能导致消费者更喜欢某些种类的廉价的人工服务,从而是这样的行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机会,比如,按摩业。还有一切不能获利又难以智能化的行业,比如考古。

随着进入第二阶段,失业人口不断扩大,这时就要面临一个社会结构的调整了。

这时的社会上就分化出了两种人:一种是有工作的人,主要是科技工作者;一种是没有工作的人——社会福利的单纯领取者。没有工作的人将终生依靠社会救济勉强度日。在这一阶段和现行的社会制度中,这样他们就沦落为一群依靠有工作的人豢养的人了。(但这时可能还要认清,还有机器在养活他们。)所以,他们就变成了一群没有用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没有价值的寄生者。这是非常残酷的。这也将引起两个阶层之间的对立,并可能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但是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因为这时如果延续市场体制,那么现在的市场依靠的是消费推动过于强大的生产力。因此它需要培养出一批富有的生产者,中产阶级和小业主,不断的消费来维持市场的运转。所以,当社会有半数甚至超过半数的人没有工作,依靠社会救济生活时,市场就面临危机了。这时恐怕就必须要做出主动或被动的结构性的调整。

大变革

今天我们面临并不是人类百年或千年的大变革。而是人类在进化史上一个本质性的转变。未来人类将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1,由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

2,人类将摆脱生存危机,随之需要洗脱意识深层的预期焦虑。

3,消除财富的观念。

4, 进入去工作化时代的身心调整与转型。人类将从工作中彻底解脱出来。在工作的时代,人是人的生产关系的总会,也是核心。在去工作化时代,人是生产网络之外的存在。

5, 因此,人需要重塑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建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建立和维持人与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主智能机器,将是一个关键。届时,智能机器将进化为无机的更高智力的生命形式。而人类变成低等智力的生物。这无论如何对于人是一种挑战。而挑战中的一个关键是,那时我们是难以,甚至无法理解智能机器的。即对于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与行为,对于机器可能是有意义的。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去工作化的时代,人类或许要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甚至需要寻找新的宗教,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宗教。当然,也许这些都不需要。那时,人将随着变成智力低下的物种,而回归到纯粹的生命。

 


2018/12/2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影云 回复 悄悄话 很残酷,但也无法扭转。那就活在当下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niersi 你 好啊。过两天再发吧。前几天发了几篇了。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为什么不发茶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