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个人资料
小思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它凭啥成为百年最好电影?

(2018-12-28 11:49:38) 下一个

美国电影学院评出的世纪经典是《公民凯恩》。它为什么得到众口一辞的赞美?世纪经典电影《公民凯恩》好在哪里?

在发行前曾经起了一个名字“美国人”。不过后来还是改成《公民凯恩》。之所以成功,而且成为出类拔萃的经典,每个电影人可以如数家珍一般的介绍它的可圈可点的地方,必定不是事出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是必然的。

 

电影采用倒叙手法,先让公民死去。然后慢慢的回忆他波澜壮阔背后的平庸一生。总体来看,用语简洁,对话精炼。惜墨如金,片子短小精悍。让人看后回味无穷。真的是世纪经典。

运用六段闪回的追溯到了1940年之前的社会人生,从几个各不相关的片断描绘了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公民凯恩》造就了这部永不过时的典藏。从内容到手法的无可挑剔,不仅充沛生动的塑造了乍看矛盾众说纷纭的凯恩形象,更在此中赋予了相当深刻的人性哲理,电影最终以凯恩这个形象所留给观众的更多是疑问而非答案。连“玫瑰花蕾”都可有着多种含义的解读,影片并不给予直接的答案。另一方面,电影却将难以言状的人生如此实态化的变为了简单的艺术,仿若触手可及。主人公似乎就是自己的化身,或者是身边的人。

专业影评人梦里诗书有几句总结: 1.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和不断的失去。2.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几个他人的片段回忆所组成的故事。3.人的一生终将化成一股黑烟飘向天空。4.每个自我意识膨胀的人都渴望在自我和他人的领域里当一个暴君。5.影片的技术——长镜头、剪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

片子之所以如此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是近乎完美的编剧、摄影、表演,人物性格刻划极其深刻,近乎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几乎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场面都是简单明了,寓意深厚。朋友如果你不是电影常客,也不懂的蒙太奇,长焦和深焦,建议不妨学习一点。可能对影片的理解更加彻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不枉费你看电影付出的宝贵时光。

作为几乎全部是新人打造的第一部电影,第一次编剧,第一次导演,第一次作为主演的威而斯,能够获得近乎一个世纪的检验,70年之后人们众口一辞的好评,多次被评为百年最好的电影。有其自身的特点。尽管当时因为遭到封杀,没有捞回票房成本。但是至少得到九项奥斯卡的提名,获得了最佳编剧。

故事以1940年开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柴那杜(XANADU,编造的天堂一般的乐园)的一座荒芜的庄园淹没在黑沉沉的夜色里,一间屋子的窗户还亮着灯光,这是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奥逊·威尔斯饰)的卧室。老头子静静地躺在床上,手中握着一只玻璃球晶体闪现出五颜六色的东西,那是一片片雪花飘落在一所农舍上的景色。

随之而来的是凯恩低沉的声音:“玫瑰花蕾!”(ROSEBUD),然后老人的手慢慢松开,玻璃球落下去,那玻璃球内神奇的雪景消失了,变得无影无踪。

凯恩死得非常凄凉,除了护士和佣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凯恩的死,忙坏了新闻界人士,报刊的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死讯。至于评论吗,五花八门,褒贬不一。有给他“爱国者”、“民主主义者”光荣称号的,也有骂其“战争贩子”、“叛徒”的。人们搞不清凯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倒是凯恩临死时最后说的“玫瑰花蕾”却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它的真实含意无人知道。于是兴趣盎然的调查者开始了回顾性叙述,由6个章节拼凑成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生。

记者们决定去访问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一位有经验的编辑汤普逊以记者身份承担了这一艰巨的调查访问任务。看完电影,陷入长久的沉思,举重若轻的命运让人回味无穷。至于凯恩是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当好人,肯定不是。尽管他初心很好,后来不得不和世俗同流合污,关键是他在和政治打交道方面的不成熟,使无法和第一任妻子白头到老。而与总统侄女的婚姻破裂,葬送了本来前途无量的政治生命。

但是,该片子在艺术上的造诣却是炉火纯青。下面引用一段专家的评论。

“为人称道的特色是深焦(deep focus):当角色甲在前景时,背景上的角色乙非但没有模糊,反而十分清晰。这本来是一个缺点,因为有主次之分才能突出重点。但该片却把这个现在只有傻瓜相机才有的“傻特点”发挥到极致。你若仔细观察凯恩跟银行家那段,会发现背景上的凯恩提供了大量的戏剧信息;另一个镜头是凯恩在代李伦德写剧评时,李伦德醉醺醺从远处走来,两人均一直处于清晰状态,此时银幕上左右力量均衡,富有张力,把这场友情和理念的破裂融在画面处理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苏珊自杀未遂后,前景一个药瓶,中景是苏珊无力地躺在床上,后景上凯恩等人破门而入,通常的电影手法会先重前景,后重后景,错落有致,但这里所有内容都一幕了然,不需要像调望远镜似的看完一处再看另一处。 ”

“片中大量这类深焦镜头是用多次曝光合成的,因此决不是“傻瓜机”偷懒,而是煞费苦心追求出来的效果。这种效果有什么好处呢?一般的处理法好似芭蕾舞,一组一组到前台来献艺,其他人则站立两旁,作喝采姿势;深焦能让几组人同时起舞,因此大电影构思和摄影技巧的创新,极大的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这样一来不会目不暇接吗?如果这几组舞蹈表面不同,但内在相关联,那就会很有看头。这也是影片越看越有味的原因之一。仰视和深聚集的灵感有可能是来自舞台。你若坐在剧院前排,你看到的演员多半都“高高在上”,而无论坐在哪里,台上的演员是不会退到焦距外变虚的。这本来应该是舞台剧的局限,但到了天才手里却变成了创新。”

“与国内听过一些戏剧课不同,到纽约、伦敦一看,才明白舞台剧可以比电影更电影,而这种借鉴和突破其实从威尔斯(他就是一个戏剧团长)那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被《时时刻刻》的达奥瑞和《芝加哥》的马歇尔发挥得出神入化。《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很多是三角形,但有趣的是,它一点也不像某些史诗片那样显得刻意,镜头常常在变化,而在变化和停留的过程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这在“凯恩离家”、“凯恩跟政敌正面冲突”等几场戏中尤为明显。我个人以为,这些处理完全是“反舞台”的,似乎有古典绘画的影子,但从骨子里看却极其电影化,充分利用了镜头视角的多变特色,但动中有稳。 最明显的舞台痕迹其实在于灯光:从记者编辑浸透在一片逆光中,到凯恩宣读他的“办报宣言”时采用的底光,均有象征涵义--前者暗示人物的抽象性,后者则预言了凯恩的宏伟理想有着可怖的一面。但是,跟影片的其他象征意象一样,《凯恩》的象征手法着墨不深,点到为止,不像193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那么写意。”

近几天,固执的小儿子一直和我争执,他大力赞扬“教父”,认为它才是第一。专家又能怎么样?我无意和他叫真,只是希望他喜欢,欣赏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物,而不是黑社会的人物。凯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不需要十全十美只要是认真做人就不错了。他犯的几个错误都十分常见,也很低级。只要有人指明道路,或者不是那么固执己见,自高自大,目中无人,都可以避免。

我把凯恩的缺点归于缺乏无忧无虑的童年,还与缺乏母爱有关。这些都在第一个片断中匆匆介绍完毕。但是,被银行家撒切尔带走并从八岁到二十五岁的精英教育让他厌恶虚伪的政治家和奸猾的商人,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让他痛恨权贵阶层,要以毕生精力为普罗大众摇旗呐喊。所以他必须和妻子的叔叔总统唱对台戏,与第一任妻子分道扬骠。也必须把有养育之恩的商人撒切尔搞得体无完肤,威信扫地。放弃自己无限美好、十分光明的政治前程最后和一个普通歌手出轨苟合。并不遗余力的企图让她成为歌星。可惜苏荏(SUSAN)不是那个料,由于他后期性格的乖张霸道,不让妻子走自己的特长之路。整个人生的悲剧就无法避免。最后是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死去,纵有亿万家产又有何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电影《教父》有其影子,连形象都有点象。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这部电影是影射了报业大亨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所以William Hearst 视Orson Welles 为仇人, Xanadu 就是 Hearst Castle.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这部片子我也认为在教父之上,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台词无可挑剔,演员的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确实是百年来最好的电影,当之无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