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什么韩寒必须读《管锥篇》

(2012-02-21 08:06:01) 下一个

韩方之战之炒冷饭之十个为什么之

在百家杂谈有人问过,韩寒在高一读了《管锥篇》,这儿有人读过么?结果几乎所有回应的人只是听过或见过,没有读完的。我是在韩寒今天这么大的年纪时翻过,不算读过。所以今天说的不涉及这本书的实质内容,别被这张虎皮吓住。我不去质疑韩寒是否读过这本,只是奇怪他读书的次序。据《儿子韩寒》,韩寒初三开始喜欢读书(证据是办了一张借书证),高一就痴迷这一本了。这让我好奇到底韩寒自己选的,还是韩仁均安排的。当然,你可以任何时候开始读,但不会这么早就能读下去更不会喜欢上,很多读书人一辈子也不会喜欢(包括我,可能结论下早了些)。因为这本书写出来就不打算给年青人看的。

据钱夫人讲,当年小钱在海外留洋,极不务正业。每天正经功课糊弄个十来分钟,就嚷着要换脑子,于是找一本闲书,大部分是小说什么的,一看一天。可喜的是今天我们很多小留学生已经回到钱钟书了,只不过是把闲书换成了网络。书归正传,如此一日复一日,小钱变老钱。是为管锥的最初基础。即使你没看过这本,也能想象了管锥大概什么样了。这是卖书广告:“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这么多狗皮膏药,还是双重浓缩(文言的),只剩膏药没有皮了,这哪里是准备给常人看的。如果你没读过很多很多书(不要想和老钱比),甚至连基本的(也就是名著)文学社会书籍都没读个大概,你怎么看《管锥篇》?硬要读,知道感觉像什么吗?就像一个人,从来没出过上海,去读乌鲁木齐的电话号码簿。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捧着一本他一个人都不认识的陌生城市的电话簿,一行一行,一个字一个字地,津津有味,挑灯夜读。想到这我头皮都发麻。

我知道如果不是超天才的话,只有一种人能做到,即某些阿斯伯格症患者。如果你不熟悉什么是阿斯伯格症,可以回忆一下电影《雨人》里那个会赌钱的哥哥。但韩寒肯定不是这种人。首先他体育好啊,阿斯伯格病人一般平衡差。再者,韩寒擅长泡妞,据说同时有过6个女朋友。阿斯伯格症患者都或多或少有交际障碍。韩爸何其忍心,安排他正常的孩子去做病人才做的事。估计韩父有不得已的苦衷。其实《儿子韩寒》是父亲为儿子安排的第一次软着陆。由于正当行情高涨时,韩父的定位是三分圆谎,七分继续造神。《管锥篇》真是不可多得的。。。能一石三鸟的宝玉了。首先能把谎圆了,不仅那些挂着韩寒名字的文字里引用过这本书里的东西(这里再次佩服老韩的用功),而且本书一本抵三五千本。凡是韩寒用的没读过原著的典故,可以推说在这本书里读到过。其次装逼,据说此书一出很多人惊呼五百年没人能超越。没有比这更好的垫脚石了。最后能提高门槛,你没读过这本书别来质疑我。

请不要鄙视我炒冷饭,戏确实没演完。两天前某大报再次回顾了韩寒当年峥嵘岁月,只是《管锥篇》换成了《围城》。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了。这次韩寒先发誓,后骂人,再悬赏。没法软着陆了。造神不想了,只剩圆谎。标准的硬着陆,还是脸先着地式。《围城》好啊,钱老一辈子著作一巴掌可数,其它都是电话簿,只有这《围城》雅俗共赏。读还是累点,最好由步步紧逼的赵老师和德艺双馨苍老师共同朗诵,我们大家痴迷迷地听,味道好极了。到这里我忽然一惊悚,还有《汉书》呢!为什么不是《史记》呀。汉书也少儿不宜啊。如果说汉书是电影中的新闻纪录片,《史记》就是历史中的AV片了。不管老的少的,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爱读。你就改了罢,求你一阵改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FarewellDonkey1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呆鹅的世界的评论:
啊鹅,我今天写了鹅鹅鹅的故事。请指正。
呆鹅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啊驴, 我是您的粉丝哈, 看一次笑一次
呆鹅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哇哈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