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入禅之门》:二入四行达摩禅法 Movie: 達摩祖師傳 ( 國語 ))

(2018-09-28 11:26:27) 下一个

《入禅之门》:二入四行达摩禅法(实际就是达摩学思想)

其教导的修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行入,“四行”就是报冤、随缘、无所求、称法行。此为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达摩禅法的四句口诀。修任何法门,这个口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四句口诀——“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两位弟子说的。

是见地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战略思想),行入就是功夫

(达摩传祖慧可): 此后,祖慧可传与三祖僧璨,三祖僧璨传祖道信,祖道信传与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与六祖慧能。 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六位祖师,他们都遵循禅宗的十六字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


达摩祖师」因传授武功和「二入四行」的禅法,对中国的佛教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南印度国的三王子,父王将王位传给他而不是两位哥哥,但当父王病危时,大哥却派人暗杀已抢夺王位。後经般若多罗法师的指点,到震旦弘扬佛法,并将锻炼身体及筋骨修练之流传。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

History:

从后来比较公认的禅宗史,我们可以得知,在这仅有的两位高徒中,也只有慧可一人得到达摩禅师所传禅法的精髓,究竟明心见性,堪承禅宗脉,成为中国禅宗的祖。 ... 达摩禅师所传大乘禅定之学的主要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二入四行”。


慧可 (starring: Fan Siu-Wong Louis樊少皇):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 (修炼意会不可言传 )  https://youtu.be/2kOvLb4YnRI?  (Movie: 達摩祖師傳  ( 國語 ))

____________

 

入禅之门》:达摩禅法_佛教频道_凤凰网

https://fo.ifeng.com/dushulz/detail_2013_04/09/24008970_0.shtmlTranslate this page

二入”就是理行入,“四行”就是报冤、随缘、无所求、称法行。 此为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这篇五百多字的论文前面有一篇昙琳法师的序言,序言中,昙琳法师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历来没有受到门以及学术 ...

二入:入佛法藏要从(理、行)入门。即闻、思佛法为理入。 修证为行入。行入修证佛法概括从四个方面,即四行。从这四个方面可以完美的修行证入佛法。 二入和四行其事就是:闻思修证。但把佛法的主要内容——修证更明了的指出了所行方向。,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为其中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对唐诗艺术有一定影响。许多诗人和一些高僧过从甚密,免不了研究人生禅理,或者写诗赞颂。比较代表的有王维的诗,许多颇含禅意。而唐诗中许多的归隐诗,田园诗,哲理诗,其中与禅理相合,使诗人又找到另一个心理寄托,达到另一层境界。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

练安般禅法需注意什么

如实讲下,谢谢
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最好是能双盘。 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禅钥》书摘:达摩禅 理入与行入

智慧海《生活禅钥》净慧长老2013-11-13 09:59
0

禅本来就是一个铜墙铁壁,无门可入,如果说禅真正有门可入,那个门也仅仅是个方便。

所以当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没有佛性?他就答一个字:“无。”这个公案后来就成为禅宗的话头之一。

宋朝的时候,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本《无门关》。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心为宗”,源于《楞伽经》中的品题“一切佛语心品”。“无门为法门”,说是禅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真正门径也可以。

无门,就是入禅之门。佛法讲究的是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严格地讲,禅的实际理地肯定是无门可入,是一个铜墙铁壁。历代祖师为接引学人,不得不在无门可入的前提之下大开方便之门。所谓百千法门,又有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门。

要入禅之门,先要了解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导我们进入禅这个门槛的。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奠基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宗派,还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门作为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区别。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法语,专门阐述入禅之门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所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这篇五百多字的论文前面,有一篇昙琳法师的序言。序言中,昙琳法师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历来没有受到禅门及学术界的重视。这篇序文除了介绍达摩祖师的简要生平及其禅法成就之外,还提到达摩禅法的四句口诀。修任何法门,这个口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四句口诀——“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两位弟子说的。

四个“如是”,所谓“如是安心”,“如是安心者,壁观”,达摩祖师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门就是面壁;第二句口诀“如是发行”,“如是发行者,四行”;第三句口诀“如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第四句口诀“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它既是达摩大师的真传,也是从达摩以后禅门所有禅法的源头。当时,昙琳法师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他就认为这是菩提达摩大师所传的真道。

从这四句口诀,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我们进入禅门的。

首先说“如是安心者,壁观”。

唐朝,圭峰宗密禅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总结达摩的禅法说:“以壁观教人安心。”壁观包括四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不是土墙,不是泥巴墙,而是铜墙铁壁,连苍蝇蚊子都钻不进来,任何细菌都侵蚀不了,这叫“心如墙壁”。要把这个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我们现在也用这样的比喻——“筑起一道心灵的长城”。这个长城做什么用呢?社会上的人用来防腐败;我们修行人用来防止无明烦恼妄想的产生,防止外面一切物欲对我们的侵蚀。

要做到心如墙壁,必须“外息诸缘”。外在的一切的缘都要让它法住法位,互不干扰。对于外缘,息是息不了的,就让一切法住在它应该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碍,你不要去攀缘它,就没有关系。因为一切东西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有什么烦恼会跑到我们心里来,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的,都是我们去攀缘所致。我们能够让一切东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缘,就是“外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太难!

洞山禅师有一句开示说,我们修行人,要防范心里的种种攀缘,必须要有进入蛊毒之乡一滴水都不沾身的警觉心。蛊毒就是血吸虫,过去江苏、广东等地方都有。血吸虫病很容易传染,你只要喝上一口水,只要脚挨到有血吸虫的地方,这个虫就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我们修行人必须把一切攀缘心看做是蛊毒。将要进入蛊毒之乡的时候,我们学禅的人,不可沾着一滴水。能够这样来对待一切人我是非、苦乐忧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对内要“内心无喘”。从禅修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息的状态如丝如缕、若有若无,在“息”上用心,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有间断,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够真正看到诸法的本质是什么、诸法的实相是什么。诸法的本质、诸法的实相,就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禅门,就可以入道。这就是达摩讲的第一句口诀,“如是安心者壁观”。

如是安心壁观是不是就究竟了呢?还不是。那叫入道,仅仅是个起点而已。过去周恩来总理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面壁十年图破壁”,提到了菩提达摩大师的这个公案,说面壁不是目的,要穿透这个墙壁才是目的。“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话非常有深度。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来一次飞跃、一次突破;用修行的话来说,就是开悟。所以说,做到心如墙壁以后,还要把这个墙壁捅破。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一切任运,随缘度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做到这样了,那就是修行到家了,有一个结果了。

四句口诀的第二句,“如是发行者,四行”。

这个“四行”,实际上,是内在心态的一种保持。安心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具体落实安心法门,有四种修行途径,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心安了,接着就要根据四行的要求,落实安心以后的生活。

第三句口诀,“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

这是菩提达摩对弘法的人、传道的人提出的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所说的要“恒顺众生”。怎样才算顺物呢?就是要“防护讥嫌”。做任何事情,不要让众生有怀疑,不要做有损我们形象的事情。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令众生“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我们做出一件事情来,千万不要产生没有信的人不会信、已经信了的人不信了这样的负面效应。如果是那样,起了相反的作用,就有讥嫌了。由于讥嫌所致,学禅的目的就会达不到,就不能落实。

第四句口诀,“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方便是智慧的另一说法。没有智慧的人,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方便。初祖提出来修行要有方便,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也都是继承这个方便。从历代祖师的教化生涯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利益众生一定要有方便。具有利益众生的智慧方便,是菩萨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华严经》上讲,菩萨有十种利益众生的修行法门,这十个法门就是十度:施、戒、忍、进、定、慧、方、愿、力、智。其中第七条就是方便。方便智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十个法门之一。

《华严经》上还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离开了尘劳,没有佛事,要在尘劳中做佛事。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可见方便多么重要。方便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度众生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要点,就是要把一切执着排除得干干净净,“遣其不着”。有执着就有壁垒,有壁垒就没有智慧。我们现在四面是墙,这叫壁垒。因为有壁垒,所以只能通过窗户,才能够看到外面有一线光明。

“遣其不着”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四边的墙壁彻底推倒。四面的墙壁是什么呢?就是执着。执着,在《金刚经》上叫做“住相”。《金刚经》讲“有住”和“无住”,有执着就是有住,没有执着就是无住。《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祖师所说尽管是只言片语,但它是把大乘经典中最精要的法义浓缩之后提出来,作为修行的要领。返回腾讯网首页>>
http://foxue.qq.com/a/20131113/007273_all.htm#page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