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追逐優秀就像追逐幸福一樣自然zt

(2016-10-17 10:10:05) 下一个

追逐優秀就像追逐幸福一樣自然,Murray 提到,天才從事他們工作的時候,他們更像坐在冷板凳上的匠人,精益求精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苦悶地麵對各種失敗,反複琢磨,止於至善的目標拖拽著他們一點一點兒地接近心中近乎完美的作品”[9]

真正的艺术家有内在的驱动,不管有没有人喜欢他们的作品,他们绝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那些为取悦他人而作曲的人,那些头脑中只有观众的人,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是技巧娴熟的娱乐工作者,如果他们没有找到听众,他们可能会放弃创作

~~~

為什麽中國長期在科學領域少有重大建樹 -關於錢學森之問 的回答

已有 13673 次閱讀 2016-1-4 21:26 |係統分類:科研筆記    推薦到群組

English Version:

Part III Why China is currently underperforming in medical innovation and what C.pdf

 

為什麽中國長期在科學創新領域少有重大建樹?第三部分

社會心理學與進化生物學視角

原文:香港中文大學 王毅翔 英文版

Wáng YX. Quant Imaging Med Surg 2015;5(4):494-502. http://dx.doi.org/10.3978/j.issn.2223-4292.2015.05.01

 

中文版 翻譯:香港中文大學王毅翔 西安長安大學徐誌剛

引言

 

在我們最近調查發現中國目前在醫學創新領域表現不佳(1-3)

<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49631.html  >

從社會心理學和進化生物學視角,本文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以部分解釋中國為何近代在科學與技術創新領域處於落後位置,也解釋中國為何很少產生國際級的大師.

1. Aristotelian principle: the ‘flow’ 1.亞裏斯多德 原則 “flow

內在動機是驅使人類從事創新活動的原始動力,因為創新是如此有趣,令人愉悅或者富有挑戰性。中國傳統文化將衣、食、住、行歸結為人的最基本生活需求,而西方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則總結得更直接、更徹底,認為食物、水、避身之所、性生活是人類最低生活需求。一旦這四項需求得到滿足後,人類就會追逐其他的與生俱來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首先是每天的一日三餐能得到保證,再次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安全保障,進一步能有自己的社會圈子,都得到滿足後,就會追逐一定的社會地位,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最後就是完全實現自我價值,甚至憫從心生,達濟天下了。哲學家約翰·羅爾斯 [JohnRawls 19212002]對於亞裏士多德的原則進行了解釋:在相同條件下,人類超級享受其自身能力能夠得以實現或者展現(不管這種能是天生的還是經過訓練出來的),這種能力如果越複雜,或者越具有挑戰性,那麽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的享受程度越高。這就不難解釋為何春秋戰國時代,各地方士不惜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東奔西走、四處進諫以實現自己的謀略了。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采訪了大量我們認為是苦行僧的人,如:攀岩手、職業棋手、現代舞愛好者、校隊籃球運動員等,他們在沒有任何金錢獎勵的情況下,卻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他們為何如此癡迷地投入?他們收獲了什麽?Csikszentmihalyi發表了一係列的文獻,詳細闡述了他獲得的數據和由此推演出的理論,並將該理論稱之為 “flow(流)” ( 5-7)flow是人類享受中最有意義的形式。人類極其享受其已有能力的不斷訓練、提高和實現,這就能解釋為什麽運動員能近乎狂熱地投入到枯燥的訓練中去(也能解釋為什麽我們科學工作者總是願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來回倒騰文章)。Harry Harlow [1905-1981]的動物實驗也表明,猴子在沒有食物或其他外在誘惑報酬的條件下,也會三番五次地完成機械拚圖 (8).在沒有任何可察覺的外部誘惑下,人類也持續地表現出享受發現新事物、了解到事物的複雜性、發現意外驚奇等刺激的傾向。

追逐優秀就像追逐幸福一樣自然,Murray 提到,天才從事他們工作的時候,他們更像坐在冷板凳上的匠人,精益求精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苦悶地麵對各種失敗,反複琢磨,止於至善的目標拖拽著他們一點一點兒地接近心中近乎完美的作品”[9]

 Abraham Flexner,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創始院長曾經寫道,我們生活中享受的各種技術進步和應用經常來自於最原始水平的純科學研究,但這些收獲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是沒有保證要產出的,甚至是不可預測的副產物,當然它們也不應該作為純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闖入未知領域的探險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風險,純科學家和學者們很少將發明一種最終產品作為研究動機,他們隻會被自己的好奇心去驅動,這才是學術探索的真諦!

另據Schoenberg[1874-1951],奧地利作曲家和畫家,第二維也納學派領袖人物(11)指出:真正的藝術家有內在的驅動,不管有沒有人喜歡他們的作品,他們絕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而那些為取悅他人而作曲的人,那些頭腦中隻有觀眾的人,不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隻是技巧嫻熟的娛樂工作者,如果他們沒有找到聽眾,他們可能會放棄創作

 隨著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公民(包括具有潛在創造力的少數人)正在被物質主義吸引和侵蝕,而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者則被視為異類,人群之中他們的聲音越來微弱,這極其不利於中國高品質科學的產出。

2.獎勵與動機

關於獎勵,在知識分子界有著長期的爭議,盧梭認為一個人如果是為了獲得物質獎勵而做某事,如:金錢。長此以往,他就會將此事僅僅當作獲利的工具,而不是當作享受和探險的機會。很多研究表明,那些為了獲得獎勵的人似乎會更加努力的工作並且更加多產,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多濫竽充數,甚至錯誤百出,針對同一問題,在可比條件下,其作品的創造性往往次於那些並非為獎勵所驅動的工作。提供金錢獎勵、或者將完成枯燥任務與有趣的事掛鉤,是世界上大多數管理者、經理人、教師、家長激勵下屬的慣用伎倆,也得到普遍承認。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策略如果使用不當,往往會產生副作用,從長期來看,會降低人們做事情的內在動機。

   上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做了一組非常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將被測試人員分為AB兩組,在第一階段,AB兩組的被測人員同時從事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如玩遊戲、藝術創作、完成拚圖等),對於A組的贏者給予各種物質獎勵,如金錢、糖果、甚至小星星貼紙等。對於B組則什麽獎勵都沒有。第二階段,對於AB兩組,什麽獎勵都不給,讓他們自由地從事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經過重複試驗,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沒有獎勵時,一旦宣布活動結束時,A組的試驗者會立即停止手中的活動,而B組的試驗者則有的會因為興趣而放不下手中的活動。這個實驗被重複了很多次,並對實驗設計和實驗對象進行了調整,但是得到的結論幾乎是驚人的一致,即:外部獎勵似乎將人們喜歡從事某活動的內在動機轉移到了追逐獎勵本身,外在動機有時會'排擠'內在動機(12)

    為了報酬而解決問題的人與那些不計回報的人相比,他們往往會挑選容易的題目來做。負麵影響特變容易產生於與興趣高度相關的項目(如:科研、藝術創作等),預期的有形物質獎勵或者提前支付的報酬,是與項目完成的質量鬆散相關的(25).同時,Murray還指出獎勵可能會導致工作“量”的增加,但不會導致工作“質”的提高,同時金錢獎勵很少能催生出卓越性的工作 [參考文獻9,第105頁]

     'Show me the money(無利不起早)'理論是建立在人的負麵性格的基礎上,即主張人們做事情隻是為了金錢獎勵.這樣會導致人們追逐利益最大化,即做最少的工作,而獲得最大的利益這種風氣一個嚴重弊端就是:踏實做事的人會覺得自己非常吃虧,因為基於無利不起早的人收獲更多,正常人也會逐漸加入製造垃圾的行列 (12)。

    內在動機是一件非常寶貴的東西,它需要長期培育和嗬護,但是很容易被外部獎勵給掐滅。我們追求科學真理的原始動力往往是處於好奇心,或者得到周圍人的尊重。但是當前中國學術界泛濫使用的物質主義獎勵(如:根據發表論文數量、影響因子點數或者學術排名)似乎不可能讓中國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最近《柳葉刀》雜誌的社論指出中國如果當前的科研文化沒有一個徹底的改變,中國當前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巨大投資似乎不可能催生出新的重大發現。

3.進化生物

進化生物學表明,許多人類的內在驅動不能理解為人類在生命周期內為自己追逐最大限度的幸福 , 而隻能解釋為人類為了在祖先創造的環境裏繼續生存和繁殖而做出的適應 (27). 自然選擇是指一個群體中某一個基因型與其他基因型發生差異化的生存或繁殖,導致該基因型在群體中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 Baldwin進化理論’(由Baldwin  [1861至1934年] 提出)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在某些條件下,通過學習而得到行為可以通過自然選擇 影響到種群進化的方向和速度  (28)。如果這種自然選擇的壓力在幾代人身上持續保留,那麽原來需要通過練習而學會的創新、技能和文化最終由基因控製直接遺傳給下一代(這就能解釋俗話中“龍生龍,鳳生鳳,黃鼠狼的兒子會打洞”), 這種改變的基因從而成為自然選擇的一個候選因素。

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 的重要發現是,無害的基因突變可能產生的物種多樣性,遠遠大於以前任何人的想象。他指出,由於隨機突變,同種果蠅的可以通過基因突變變成截然不同的種類(29)。Dobzhansky 的工作對於傳播“自然選擇通過基因突變而發生“的理念發揮了主導作用。此外,進化生物學家 Richard Lewontin 提出了“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此理論強調環境和生物體之間的更緊密、更有機關聯的關係。Lewontin 認為生物體不僅是環境影響的被動接受者,同時還是其周圍環境的積極建設者 (30) 

Richard Dawkins 進一步認為,文化和技術隻是基因的擴展表型(31)。就像不同地方的海狸都會修水壩或土撥鼠都會打地洞一樣,這中技巧是生成環境造就的,不一定是從一地傳播到另一地的。該理論還認為:人類文化是基因改變其宿主環境的過程,生物體隻是基因的載運工具。因此,社會、文化和技術是 基因 的 擴展表型。

自然選擇的一個最近而典型的案例就是歐係猶太人(Ashkenazi Jews)在中世紀的歐洲通過自然選擇而進化出的獨特人口和社會結構和高智商(33)。Ashkenazi 猶太人 有比任何族群的都高的平均智商。他們在有需要高認知要求的領域內表現非常突出。在20世紀,猶太人隻約占美國人口的3%,卻奪得了美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27%和ACM圖靈獎的25%。世界一半以上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33)都是猶太裔。另一個令人困惑的事實是:在1870-1950期間,俄羅斯驅逐了它猶太人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並繼續迫害留在俄羅斯的猶太人。即便這樣,這段時間在科學和人文方麵的傑出俄羅斯人物中,猶太裔仍然超過平均值的4倍 [(9),第281頁]。然而在猶太人遣散居住以前的時代,猶太人並沒有不尋常的社會生態,他們也沒有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認知能力。大多數猶太人當時是農民,與其他定居民族無異,他們也遭受了類似於相同地區內其他民族所經曆的生存壓力。另外,現在居在於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Sephardic and Oriental Jews)並沒有特別高於他人的認知能力 (34-37). Ashkenazi 猶太人經曆了中世紀的歐洲不尋常的選擇性生存壓力,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智力。

經過環境生成壓力後,一些特殊基因的出現頻率會增加,智力提升是這種自然選擇機製的產物。另外一個折衷,歐係猶太人的空間-視覺能力相對較低,在遊牧環境可能顯示一定是競爭劣勢。

 

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是布達佩斯年代取得高度智力成就的人員之一的人。他出生於下麵的人出生於差不多同一個時期 Theodore von Kármán (生於. 1881 馮–卡門現代航天動力性創始人,錢學森的老師), George de Hevesy (生於. 1885/194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Leó Szilárd(生於.1898構思了核連鎖反應,構思了電子顯微鏡。構思了直線粒子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促成了研發原子彈旳曼哈頓計劃), Eugene Wigner (生於. 1902奠定了量子力學對稱性的理論基礎,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上有重要貢獻。在純數學領域也有許多重要工作), Edward Teller (生於. 1908/氫彈之父), and Paul Erd?s (生於. 1913/,數學家,三歲時就能輕鬆心算一個人一生所活的秒數.)

同樣的案列還在印度,印度帕西族(Parsi ,又稱印度拜火教徒)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高水平的經濟成就,該民族擁有一段長期從事長途貿易,商業和管理的曆史。他們是Zoroastrian(瑣羅亞斯德教徒)一個分支的後裔,在第8或第10世紀,因受到穆斯林入侵者的迫害,被迫從大波斯帝國遷徙到印度帕西族人對印度的曆史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考慮到他們在印度總人口中隻占極小的比列(0.006%),他們的成就更加卓越。在印度長期執政的尼赫魯-甘地(Nehru-Gandhi)王朝,自印度獨立以來,長期占據國大黨重要席位。國大黨由費羅茲·甘地(Feroze Gandhi, 與聖雄甘地無關)創建,他本人就是一位祖先發根於巴魯奇(Bharuch)) 的帕西族人,後來他娶了當時地位顯赫的尼赫魯家族的英迪拉·尼赫魯(Indira Nehru.),從此兩個家族在印度呼風喚雨將近50年;Ratan Tata(塔塔)是印度最成功的實業家,是捷豹路虎 (Jaguar Land Rover )Corus 康力斯鋼鐵集團的老板;印度陸軍元帥薩姆·馬內克肖(SamManekshaw) , 以及印度著名小說家Rohinton Mistry都是帕西族人(38-40).

創造力 (creativity) 在藝術、科學、技術和政治等方麵的價值巨大。一些研究者認為創造力將會是人類的終極資源 (41).  社會和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創造力的人(42). 雖然很大程度上智商(主要由IQ測量)和創造性 [主要由divergent thinking發散性思維 (DT) 測量]相關, 但它們的確切相互作用仍具有爭議(41).  心理學家Joy Guilford [1897-1987]  發現在較低到平均智商範圍內智商與創造性成正線性關係,但當智商高於平均水平時,則二者無相關性(43). 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商被認為是形成高度創造力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更具體地說,通常認為IQ=120 為具有很好創造力的閾值(44,45).

東亞人的創造力問題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46-49). 有人認為亞洲語言遏製了亞洲人的抽象思維和創造力(48)。其他人指出,亞洲文化  值低及阻礙批判性思維(9).  Chang等人提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例如: 自我獨立vs.互相依靠, 自治性vs.和諧相處,自由平等vs.等級製度) 可能是由於為適應當地的環境而形成的群體學習(東方為主)個體學習 (西方為主)為主要手段導致(50).

當環境在時間和空間序列中相對穩定的時候,與不斷試錯(trial and error) 的個體學習相比,山寨別人是非常有效並且高效率的。如果環境發生迅速改變,無論是時間上(從一代到下一代),還是空間上的(不同環境的移民)山寨一個現有的行為可能適應不了正在改變的環境。此時需要通過個體學習來針對環境改變匹配自適應行為。個人體習的效率要低於群體學習,因為不斷地試錯會占用時間、精力和更加高度的智慧。

 

曆史和當代證據表明:中國曆史上的環境突變次數要少於歐洲,導致了東方傾向群體學習,而歐洲傾向個體學習。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學習方式產生很大的不同,東方傾向於山寨和死記硬背,西方在傾向於批判思維,創新的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東方文化鼓勵一致性、順從和等級製度將促進群體學習的。而西方文化鼓勵獨立、自我主張和追逐個人興趣則有利於個體學習和創新。

今天的亞洲人和西方人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人類離開非洲後不同的環境造成的。在冰期 - 間冰期的氣候條件變化變化,季節性波動,以及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變化都會造成壓力導致人類認知係統的表型可塑性 (51)

 

變動的社會是一種環境變量,產生不可預期的社會狀態,有助於人類大腦可塑性的演化(52)。合作、競爭、人與人之間的聯合為人腦發育提供了最強的動力(53, 54)。文化適應和基因驅動的認知適應往往是一起協同產生而不是相互獨立(32)。一些作者認為某一個體傾向於‘群體學習’或者‘個體學習’的性格特質是可以通過遺傳繼承的,或者說針對某一個體選擇哪一種學習策略是由基因決定的(56)。在西方長大的華裔學生往往在中小學階段學習較好,因為中小學階段更多使用群體學習的方式。但他們不一定在大學階段學習好,因為大學階段更需要個體學習的方式(57,58)。中國人容易暈車(59,60),這可能部分反映了我們中國的古代先人較少有冒險曆史。

 

  在這方麵學者做了許多細致的研究群體學習還表現中國人(東亞人) 的‘從眾心理’,大家都穿一樣的衣服、買一樣的名牌、唱一樣的歌曲。因此,在東亞開發品牌的成本比較低。東亞人很容易認可父母的建議專家及上司的建議,容易忍受上司不公平的批評。

 

Bond(1985) 進行了一個實驗,觀察本科生收到來或高或低社會地位的外來成員的侮辱。結果發現社會地位影響香港大學生對於侮辱的容忍程度,

但施予侮辱成員的社會地位對於美國學生則沒有影響 -大概民主就是這樣來的-。

Bond,M. H., Wan, K. C., Leung, K., & Giacalone, R. (1985). How are responses toverbal insults related to cultural collectivism and power distance? Journal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6, 111127.

 Kimand Drolet 2009 年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選了50個亞洲出生的亞裔、54美國出生的歐裔和33美國出生的亞裔,參與者被要求選擇玉米片穀物、檸檬汽水和阿司匹林。這些物品的一套是成本較低的產品,而另一套是昂的名牌選項。偏好名牌最強的是移民亞裔美國人,其次是美國出生的亞裔人,最後是歐裔美國人

Kim,H. S., & Drolet, A. (2009). Express your social self: Cultural differencesin choice of brand-name versus generic produc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35, 1555–1566.

     阿拉伯人、華人、日本人、印度人和亞洲其它地區的的文化大都主張家族主義、等級製度和集權主義,這是與可持續的探索和創新相違背的。美國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習相對不如東亞學生,可能反映了其遠古時代強調’個體學習’ 和’群體學習’ 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的遺傳傾向。然而,歐美國家仍在科技術和商業創新方麵領先世界。進化心理學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麽中國很難產生類似羅蒙諾索夫、歐拉、·龐加萊、柯爾莫哥洛夫、馮·諾依曼、康托洛維奇等世界級的大師。Mikhail Lomonosov, Leonhard Euler, Henri Poincaré, Andrey Kolmogorov, John von Neumann, or Leonid Kantorovich.

4.結論

 

通過對這些社會心裏學的理解和對進化生物學視角分析,我們可以看見當前的中國在科學與技術創新領域處於不利地位。然而, 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跨文化交流可能會減小東西方基於進化生物學方麵的差異。作者呼籲中國應該在心理學等方麵的'軟科學'上增加更多投資,吸引更多聰明的學生從事社會科學研究,這將無疑會促進中國進行高質量'硬科學'研究的能力,並有利於技術創新。作者呼籲中國有更多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

 

Explanation not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Homo sapiens left Africa

 

人類在更新世時代(1.6萬? 1萬年前)進化而成。更新世時代非常穩定和連續。更新世及更早時代東非峽穀狹小的生態環境和大跨度的時間奠定了人類的基因藍圖,包括domain general (一般域) domain-specific(特定域) 的認知結構, 結果有個體間的差異,但沒有地區間的差異(50, 62).

 

在對於度過了人類演化大多數時間的在更新世時代的非洲,我們的祖先很少遇到演化史上的新問題,general intelligence (一般智力) 對於個體的生存並不重要。文化和文化間的差異主要出現在人類離開非洲之後,而不是之前。另外一個導致快速文化和文化間的差異的因素語言的發展。語言是在人類離開非洲之後才得以發展的 (50).

在離開非洲後,我們的祖先對於新的、非經常發生的困難還沒有進化演變出對付機製。新的、非經常發生的困難需要思維和推理予以解決。解決新的、非經常發生的困難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演繹或歸納推理、抽象思維、類比能力、信息綜合,並將其應用到new domains(新領域)。其結果是我的許多潛在祖先無疑是死了, 因為他們沒能解決這些新問題能力。 Kanazawa(62)認為,general intelligence (g)一般智力祖先非洲環境原本有限生物演變新穎性的背景下演變出來的domain-specific adaptation (領域特定的適應).  隻有困難在生物演變過程中是新的時候,聰明的個體才比欠聰明的個體有可能克服這些困難。如果新的、非經常發生的困難在生物演變和適應的過程中發生的頻率足夠高,那麽任何有利於思考和推理的基因突變在生物演變中會勝出,以這些解決新的、非經常性的問題。 寒冷氣候下嚴冬的生存提出了較高的認知需求,選擇更高的智慧,在寒冷的氣候general intelligence(一般智力) 演變成更高。一年中一段時間太寒冷而不能種植作物的氣候需要遠見和自我控製能力,而這些能力然後成為其他能力發展的源泉。遷移到邊界、寒冷冬季和人口稀少而崎嶇的土地時,環境鼓勵獨立思維與個體人主義的社會結構(66). Templer and Arikawa (67) 分析129個國家的冬季溫度和居民平均智力的關係,結果顯示呈現顯著的負相關(r = -0.76 P < 0.01 ,冬季高溫,r = -0.66 P < 0.01 ,冬季低溫)。這一結果與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演化人類較高智力的觀點是一直的。病原、自然災害、戰爭、移民等都對人類社會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構成嚴重的的挑戰.

 

感染性疾病對於被感染人群的社會行為有生存壓力。局部生態的病原體對於跨文化性認知和行為的不同有影響。曆史上病原體流行較高的的地區文化常常表達出群體傾向’, 而不是‘個體傾向’(68). Hofstede調查了世界範圍內群體傾向個體傾向的流行病學數據,發現病原體流行程度群體傾向成高度正相關,個體傾向成高度負相關 (269). 其相關性在控製潛在混雜變量後仍然顯著。

曆史和當代的證據都顯示了中國和西/北歐環境變量的不同(50)

緯度和氣候

緯度和氣候歐洲的氣候比中國變數更多。首先,一年中降雨和溫度更加多變,而且極端寒冷是向北極更加嚴重。曆史上歐洲的嚴重自然災害比在中國更多。例如曆史記錄的最嚴重的饑荒和幹旱19個發生在歐洲,而中國隻經曆了9個;曆史上歐洲有更多的的冰凍災害和雪災;歐洲比中國有過更多的地震(70).因為地球傾斜23繞太陽轉,一年中高緯度地區比低緯度地區日照時間更加多變。一年中太陽輻射給予地球表麵的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隨緯度增高而加大增加。這意味著,從長時間看,因為中國占據低緯度地區,比高緯度的歐洲有更穩定的太陽輻射能量(71). 最後,因為最原始人類和人類進化主要發生在緯度為的非洲,高緯度本身代表偏離人類原本進化環境的環境的新穎性和多變性

<<<< 俄羅斯特別出現了幾位非常傑出的60後天才數學家。除了大家都知道因為證明 Poincare 猜想而聞名於世的俄羅斯數學天才 Grigori Perelman (1966年生),還有 Maxim Kontsevich (1964生), Andrei Yuryevich Okounkov (1969生),Stanislav Smirnov (1970生)等幾位天才數學家,他們都是 Fields 獎獲得者,尤其是M axim Kontsevich 由於在數學物理多個領域的傑出貢獻,而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數學上所有的大獎。他1997年獲 Poincare獎,1998年 Fields獎,2008年Crafood獎,2012年 Shaw (邵逸夫)獎/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及 the Breakthrough Prize in Mathematics in 2014. ‐‐‐為何?他們未必肯定條件好>>>

病原體

病原體在曆史上和當代,中國都比歐洲有更高病原流行率(50).  因為嚐試出錯誤 (trial and error) 的成本很高,會導致生病或死亡,因此病原體流行驅動群體學習許多研究發現體病原體流行率病原患病率與絕對緯度負相關。具體而言,中國 (1 °? 45°N) 比歐洲(36°N ?63°N)  更容易發生病原流行率。 

戰爭

戰爭增加了人口流動。通過新的軍事武器和技術的利用及戰勝國的思想和文化傳播實現了環境變化。曆史上,歐洲比亞洲有更多的戰爭。從1816年至1965年,歐洲發生了144次國與國的戰爭和與其他文化間的戰爭,而這兩類戰爭的在亞洲發生隻發生28次(不包括中東)(72)。這期間歐洲2514個月處於戰爭狀態而亞洲為737個月(72)。另一個數據源顯示,發生於1648年至1989年間的全球177大的軍事衝突中,歐洲有97戰爭,而亞洲隻有26--且其中亞洲的戰爭大部分爆發在1945年以後並大多涉及到西方國家(73).GochmanMaoz (74), 1816年至1976  在歐洲發生了多達261武裝衝突。在同一時期,亞洲有140軍事糾紛,其中發生99 1945年後。根據Neiberg(75), 中國喜歡防守,而西方文明的推進通過探索和擴張性的手段。 

政治的單一性和多樣性

自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中國一直是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中國的大部分曆史並在大部分地區,中國一直保持著單一的書麵語言。但在歐洲,集權政府持續時間短並治理較小的區域。因此通過治理多元化和語言的多樣性,歐洲在過去的2000年中並到現在比中國有更多的政治變化和環境變化

遷移

遷移提供了另外一種重要的環境變化和變異(76,77)。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16世紀,北方遊牧民族邊境地區與中國內地之間的分解線大致維持不變。在歐洲同時期,經濟欠發達邊境地區的與高度文明地區的分界周期性地擴大,並伴隨連續的遷移和人口流動(78)。縱觀中國曆史,大多朝代限製人口流動(79). 在歐洲,公民、商人和工匠有更多的遊曆自由 

農耕業

農耕業中國在其整個曆史一直從事農耕業,歐洲除農業外還從事遊牧畜牧業和乳品業。農業生產在中國曆史上一直以家庭為單位,依靠土地和家庭傳統,而不是依靠流動性、貿易和創新。古代歐洲的農業生產促進了勞工、貿易的分工和最終商品經濟的發展(80).

 

 

 

圖一,冬天溫度和該地區平均智商的關係129 個國家數據(參考文獻67)

圖二 Hofstede 2001 調查全球68個地區10萬個IBM 雇員數據曆史上病原體流行較高的地區呈現群體傾向,而曆史上病原體流行較低地區呈現個體傾向(參考文獻69)

 

另外是我自己體會,日本的文化與中國的很不一樣

又:曆史上日本 從來 就不是 中央集權 的國家。(包括二戰期間) 天王隻是象征。

曆史上 日本各地 軍閥 長期 對峙,軍人當道, 他們從來就 關心 先進的技術。而中國長期 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文人當道,關心 琴棋書畫。

曆史上日本 節儉、中國皇帝 奢侈。

 

References

1. WángYX, Xiao F. Top five medical innovations in China mainland since Xinhairevolution [1911]: results of AME survey-002. Quant Imaging Med Surg2015;5:453-66.

2. WángYX, Xiao F. Why China is currently underperforming in medical innovation and what China can do about it?PartI. Quant Imaging Med Surg 2015;5:332-4.

3. WángYX. Why China is currently underperforming in medical innovation and what China can do about it?PartII. Quant Imaging Med Surg 2015;5:335-9.

4. Maslow AH. A Theory of Human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370-96.

5. Csikszentmihalyi M. 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96.

6. 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75.

7.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1997.

8. Harlow HF, Harlow MK, Meyer DR.Learning motivated by a manipulation drive. J Exp Psychol 1950;40:228-34.

9. Murray C. Human Accomplishment: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 1950.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3.

10. Available online:https://www.ias.edu/sites/default/files/pdfs/publications/IASBlueBook_2013.pdf

11. Schoenberg A, Stein L. Styleand Idea: Selected Writings of Arnold Schoenber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1975.

12. Persaud R. Chapter 7. Howrewards really reduced motivation. In: Persaud R, editor. The Motivated Mind.London: Bantam Press, 2005.

13. Deci EL, Koestner R, Ryan R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 Bull 1999;125:627-68; discussion 692-700.

14. Byron K, Khazanchi S. Rewards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test of theoreticallyderived hypotheses. Psychol Bull 2012;138:809-30.

15. Lust JA.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Resolving the Controversy.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4;57:259-61.

16. Husman J,Derryberry PW, Crowson MH, Lomax R. Instrumentality, Task Value, and IntrinsicMotiv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ir 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29:63-76.

17. Murphy H,Roopchand 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in traditional and maturestudents at a post-1992 university in the north-east of England. EducationalStudies 2003;29:243-59.

18. Tsigilis N,Theodosiou A.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PerceptMot Skills 2003;97:271-80.

19. Deci EL,Ryan RM, Koestner R. The Pervasive 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s on IntrinsicMotivation: Response to Cameron (2001). Rev Educ Res 2001;71:43-51.

20. Cameron J.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 Limited Phenomenon:Comment on Deci, Koestner, and Rya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71:29-42.

21. Deci EL,Koestner R, Ryan RM. Extrinsic 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Education:Reconsidered Once Aga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71:1-27.

22. Pierce DW,Cameron J, Banko KM, So S. Positive Effects of Rewards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3;53:561-79.

23. Bouffard T,Marcoux MF, Vezeau C, Bordeleau L. Changes in self-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Br J Educ Psychol2003;73:171-86.

24. HenderlongJ, Lepper MR. The effects of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sychol Bull 2002;128:774-95.

25. Cameron J,Banko KM, Pierce WD. Pervasive 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s on intrinsicmotivation: The myth continues. Behav Anal 2001;24:1-44.

26. China’smedical research integrity questioned. Lancet 2015;385:1365.

27. Chang L.Some of the Whats, Whos, and Whens Related to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ctaPsychologica Sinica 2007;39:556-70.

28. Baldwin JM.A New Factor in Evolution.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896;30:441-51.

29. DobzhanskyT. Genetics of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30. LewontinRC. Gene, organism, and environment. In: DS Bendall, editor. Evolution: From Molecules to 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1. 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 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 San Francisco: W. H.Freeman, 1982.

32. Richerson PJ,Boyd R. Culture is part of human biology: Why the superorganic concept servesthe human sciences badly. In: Maasen S, Winterhager M, editors. Sciencestudies: Prob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ielefeld: TranscriptVerlag, 2001.

33. Cochran G,Hardy J, Harpending H. Natural history of Ashkenazi intelligence. J Biosoc Sci2006;38:659-93.

34. Crow JF. Unequal by nature: A geneticists perspective on human differences. Daedalus 2002:81-8.

35. Ortar GR.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of Primary School Graduates in Israel as Related toTheir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67;4:23-34.

36. Patai R. The Jewish Min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7.

37. Burg B,Belmont I. Mental abilities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Israel.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0;21:90-108.

38. Availableonline: http://parsikhabar.net/

39. Palsetia,Jesse S. The Parsis of India. Leiden: Brill, 2001.

40. Paymaster R.Early history of the Parsees in India: from their landing in Sanjan to 1700A.D. Bombay: Zarthoshti Dharam Sambandhi, 1954.

41. Batey M,Furnham A.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scattered literature.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2006;132:355-429.

42. Runco MA.Creativity. Annu Rev Psychol 2004;55:657-87.

43. Guilford J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44. Kaufman JC,Plucker JA.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J, Kaufman SB, editor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 2011.

45. Sternberg RJ,OHara LA.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In: Sternberg RJ,editor.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6. Kanazawa S.No, It Aint Gonna Be Like Tha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6;4:120-8.

47. Ng AK. WhyAsians Are Less Creative Than Westerners.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200.

48. Hannas WC.The writing on the wall: How Asian orthography curbs creativity.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49. Morris MW,Leung K. Creativity east and west: Perspectives and parallels. Management andOrganization Review 2010;6:313-27.

50. Chang L, MakMC, Li T, Wu BP, Chen BB, Lu HJ. Cultural adaptations to environmentalvariability: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East- Westdifferenc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11;23:99-129.

51.Geary DC.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earning and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12:317-45.

52.Geary DC. The origin of mind: Evolution of brain, cognition, and generalintelligence.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5.

53.Alexander RD. Evolution of the human psyche. In: Mellars P, Stringer C,editors. The human revolution: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huma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54.Dunbar RIM. The social brain hypothesis.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1998;9:178-90.

55.Boyd R, Richerson PJ. Why does culture increase human adaptability? EtholSociobiol 1995;16:125-43.

56.Enquist M, Eriksson K, Ghirlanda S. Critical social learning: a solution to Rogerss paradox of nonadaptive culture. Am Anthropol2007;109:727-34.

57.Thomson G. Six Year Graduation Rates at UC Berkeley: New Fall Freshman Entering1983-1992 by Ethnic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fice of Student Research, 1998.

58.Ying YW, Lee PA, Tsai JL, Hung Y, Lin M, Wan CT. Asian American collegestudents as model minorit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overall competence.Cultur Divers Ethnic Minor Psychol 2001;7:59-74.

59.Stern RM, Hu S, LeBlanc R, Koch KL. Chinese hyper-susceptibility to vection-induced motion sickness.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93;64:827-30.

60.Knox GW. Motion sickness: an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basis for the negative reinforcement model.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14;85:46-9.

61. Mesoudi A, Chang L, Murray K, Lu HJ.Higher frequency of social learning in China than in the West shows cultural variation in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evolution. Proc Biol Sci 2015;282:20142209.

62.Kanazawa S. General intelligence as a domain-specific adaptation. Psychol Rev2004;111:512-23.

63.Rushton JP. Race, evolution, and behavior: 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 NewBrunswick: Transaction, 1995.

64.Lynn R. The evolution of 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Mankind Q1991;32:99-173.

65.Karwowski M, Lebuda I. Extending climato-economic theory: when, how, and why itexplains differences in nations creativity. BehavBrain Sci 2013;36:493-4; discussion 503-21.

66.de Oliveira Chen S, Kitayama S. Frontier migration fosters ethos ofindependence: deconstructing the climato-economic theory of human culture.Behav Brain Sci 2013;36:486-7; discussion 503-21.

67. Templer DI,Arikawa H. Temperature, skin color, per capita income, and IQ: A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Intelligence 2006;34:121-39.

68. Fincher CL,Thornhill R, Murray DR, Schaller M. Pathogen prevalence predicts humancross-cultural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roc Biol Sci2008;275:1279-85.

69.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70. Davis L.Natural disasters (revised). New York: Checkmark Books, 2002.

71. Loutre MF,Paillard D, Vimeux F, Cortijo E. Does mean annual insolation have the potentialto change the climate?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4;221:1-14.

72. Singer JD,Small M. The wages of war 1816-1965: A statistical handbook. New York: Wiley,1972.

73. Holsti KJ.Peace and war: 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74. Gochman CS,Maoz Z.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s, 1816-1976 Procedures, Patterns, andInsights. J Conflict Resolut 1984;28:585-616.

75. Neiberg MS.Warfare in world history. In: Stearns PN, editor. Themes in world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2001.

76. Richerson PJ,Boyd R. Migration: an engine for social change. Nature 2008;456:877.

77. Boyd R,Richerson PJ. Voting with your feet: Payoff biased migration and the evolutionof group beneficial behavior. J Theor Biol 2009;257:331-9.

78. Fialkoff BA.Migration, its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Fialkoff BA, editor. The role ofmig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urasia Steppe: Sedentary civilization vs. Barbarianand Noma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79. Jiang L.House hold Regisration Syst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Ancient China (in Chinese). J North China Univ of Tech 2001;13:88-92.

80. Allen RC.Economic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Europe, 1300-1800. European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2000;4:1-25.

 

推薦閱讀:

Peter Watson.
The German Genius: Europe's Third Renaissance, the Seco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10


Charles Murray.
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1950.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3.
------------------------------------------
Michio Morishima
Why has Japan 'succeeded'?  Western Technology and the Japanese Eth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美國在生物科技的成功經驗中國是否可以借鑒

我的看法是美國的成功經驗中國不一定能借鑒,因為美國和目前中國的國情很不一樣。然而,

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的成功經驗中國也許可以借鑒。雖然以作者自己的體會,日本的社會和

文化也已經與中國很不一樣。

小分子創新製藥與生物製藥難度極大,風險極高,成功周期又非常之長。我自己曾經在一家創

新製藥公司工作,該公司在2001 年的研發費用為每個工作日八百萬美元,在英國、瑞典、美

國、法國、印度都有多家研發部門。但在我工作的那5‐6 年間,該公司的研發成功率還是很

低。對於小分子創新製藥,有經驗的公司一般估計成功率為萬分之一,周期為十年,而且需要

多團隊長期默契合作。

我們可以經常聽到一些歐美的大公司,如輝瑞、諾華、賽諾菲、拜耳、羅氏等。日本從20 世

紀初開始已經是技術強國,並在很長時間內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迄今已有7 位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10 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但日本的製藥工業仍然落後於歐美先進國家。2013 年前十大

製藥公司沒有日本公司及韓國公司,前25 大生物技術公司也沒有日本公司及韓國公司 [1,2]。

日本最大的製藥企業為武田 (Takeda),但很多中國人可能並不熟悉。而日本的總體創新技術管

理遠比中國有經驗,為提高創新能力很多研發中心都設在歐美先進國家。

由於日本及韓國在小分子創新製藥與生物製藥方麵的表現相對於他們的國力而言並不優秀,我

本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於中國發展創新製藥總體上不樂觀,尤其是在投入及產出的比率方

麵。當然,仿製藥企業是另外的操作模式。以色列的 Teva 也是從仿製藥品起家的,並慢慢開

始創新製藥。但是以色列雖然地處亞洲,其科技和社會文化接近歐美。我們最近通過丁香園讓

中國醫生投票選出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大陸原創的重要醫學發明(生物學理論發現除外)。投票結

果認為100 多年來中國大陸原創的重要醫學發明很少,主要代表為治療瘧疾的青蒿素。但我們

也要注意到一點,因為西方國家瘧疾並不多見,以前歐美企業對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的開發可能

興趣不大。

因此我個人觀點如下:

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及中國辛亥革命以來自身醫學發展曆史,中國企業在機械、電子、汽

車等方麵成功的機會要遠大於創新製藥生物技術。中國可以進行生物醫學基礎研究為全人類

造福,但是目前投入資金在創新製藥與生物技術以期望大範圍商業成功的風險極高。

我的主要假設是:

盡可能認清中國的相對優勢和相對弱勢十分重要。這將有助於中國做出正確定位並向正確的方

向前進,從而彌補和克服中國相對的弱勢。Charles Murray 指出,“曆史已經說明,一個出巨人

的年代,也是出‘亞巨人’及其它人才輩出的年代” [Murray C,249 頁]。雖然可能有例外情況,

在寫本文時作者悲觀地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也不太可能在醫學上作出一連串的原創性巨大貢獻,也不太可能會產生許多生理醫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參照之前日本及韓國的經驗,中國的公司可能會在機械製造和電子工業方麵做得更好,而不是創新製藥及生物技術。當然作者承認預測將來是非常困難的。未來的發展隻有在實現的那一刻,才會知道最後結果。

Murray C. 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 1950.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48229.html

上一篇:[轉載]美國再次崛起 + 族群間的差異
下一篇:美國大學生物醫學科研的一個(結構性) 死結

75 陳楷翰 楊正瓴 劉煒 徐誌剛 許培揚 趙美娣 張能立 蔡小寧 王濤 魏焱明 於飛 高峽 武夷山 李競 毛秀光 侯成亞 餘昕 王俊卿 羅民 姚伯元 王小平 彭振華 樊曉英 呂乃基 劉玉勝 寧利中 高山 張鐵峰 黃永義 鄭小康 黃榮彬 符兆英 劉全慧 張義國 張鷹 沈律 劉鋼 孔玲 趙保明 張驥 印大中 易敏 李維綱 李春輝 李亞平 周必成 史曉雷 徐士傑 王成玉 yxjwang qzw wangqinling xiexmbs droopgo enet37 woyi yunmu TinaLi ttee1 decipherer cly85 thzwang lianghongze caiwen2016 wsylws jddhyxx yjkqwtzj kclxhf djyql xxhss mallice kaien taoshl guhanxian sulailai123

發表評論 評論 (82 個評論)

[82]bookiant  2016-10-16 21:07
 
又是中國對整個西方!如果樓主的研究方法是可靠的話,應該先在曆史上隨機選一段進行驗證,例如:
選擇公元前200年-公元元年這段時間,比較日耳曼人和中國人的科技創新成果特別是醫學創新成果,從相同模式得出結論日耳曼人和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差異;
然後分別選擇公元元年-公元200年、公元200年-公元400年、公元400年-公元600年、公元600年-公元800年。。。
如果用同樣模式對兩個固定文化群體研究的結論是基本一致的,說明你的研究的模式和其結論是比較正確的。
否則隻是拿曆史某一特定片段的樣本,就說某某文明、某某文化有什麽特質,導致什麽什麽。這樣的研究跟神學有什麽區別?
博主回複(2016-10-17 00:20)是關於這個調查的評述的一個部分
辛亥革命以來中國5大醫學發明 AME Survey-2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49631.html
博主回複(2016-10-16 21:51)我這個不是研究性文章、原文發表時 是對於 我們一個調查結果的 初始 分析的 第三部分。
[81]xlianggg  2016-10-16 19:23
 
好文
博主回複(2016-10-16 19:30)
[80]王成玉  2016-10-16 18:07
 
仔細讀了一遍,文章分析的仔細到位。
博主回複(2016-10-16 18:25)多謝。
[79]sulailai123  2016-9-27 19:19
 
尤其是最後你自己觀點體會,概括的絕了
博主回複(2016-9-27 19:29)多謝 多謝
[78]sulailai123  2016-9-27 18:50
 
恩還有一個榜單是50名是美國Pharmaceutical Executive排的也是美國日本分列一二名
[77]sulailai123  2016-9-27 18:48
 
是的,足利幕府,當時是戰亂年代好多名義上大名混戰,真正開始統一的就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些人
[76]sulailai123  2016-9-27 18:43
 
https://scrip.pharmamedtechbi.com/-/media/Supporting-Documents/Scrip-100/2016/Scrip100_2016.pdf?la=en這是新的製藥百強榜,看後心理很涼,全是日本美國歐洲製藥公司,還有一家歐洲在中國的全資控股公司,美國上榜最多,日本第二,不過有文章分析,本庶佑和小野製藥會因為劃時代抗癌藥納武單抗(PD-1)在未來當上第一名
博主回複(2016-9-27 18:47)I will read this article later
博主回複(2016-9-27 18:46)如輝瑞、諾華、賽諾菲、拜耳、羅氏等
[75]sulailai123  2016-9-27 18:37
 
是的,當時日本火炮類很出名
[74]sulailai123  2016-9-27 18:33
 
70樓 茶道第一個定義是千利休這可以說明茶道起源於日本,因為茶道是有思想的,而茶葉是植物,茶葉和茶道是不一樣的一種是方式加上各種規定,而茶葉是沒有這個主動地屬性的,茶葉起源可能是東南亞,還有一說是中國最南方中國最南方可能那時候就是東南亞,因為茶葉起源的時候人還沒進化出來,沒有國的概念,和服就更扯淡了,日本一直閉關鎖國,在唐朝中期就開始和我們全麵斷交,而和服就是日本人閉關鎖國的產物,完全是自己的,其實就算不閉關鎖關斷交,當時也很少有人能過去,大多時候都是日本人來中國,當年鑒真東渡,九死一生,東渡數次次成功一次,好幾次都差點死了,這就是當時造船技術,以後的千年之中並沒有進步,到了工業化時代才飛躍進步
博主回複(2016-9-27 18:45)織田信長[註 1](1534年-1582年6月21日)是活躍於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於1568年至1582年間,作為掌握日本政治局勢的領導人,推翻了名義上管治日本逾200餘年的足利幕府,使從應仁之亂起持續百年以上的亂世步向終結。在日本歷史上,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並稱「戰國三英傑」。
博主回複(2016-9-27 18:36)其實看日本曆史,明朝時他們已經向西方出口子彈。
[73]sulailai123  2016-9-27 18:20
 
還有就是古代造船技術的不行,所以大陸國家於海洋國家尤其是距離上千公裏的海域是無法打仗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總是改朝換代,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當皇帝,而海洋國家尤其是四麵環海的天然屏障,從古至近現代都不可能被打,因為平常都過不去人,更何況大量的戰爭運送
[72]sulailai123  2016-9-27 18:16
 
70樓鍾定勝說的完全錯誤,足利義滿當時並不是天皇,隻是幕府,雖說幕府是權力集中地,但是並沒有權利接受外國封賞,很多學者認為足利義滿是想借用明朝軍隊,所以接受封賜,但是接受必須是國家最高元首天皇才行,所以當時所謂的明朝封賜就純粹胡說八道了,所以縱觀曆史日本沒有一個時期是外國附屬國,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當然網上大多數都是錯誤的,尤其是中國人,你應該懂得,很多都是造假或者斷章取義
博主回複(2016-9-27 18:37)    中文的很多曆史不可靠。
[71]bshhzai  2016-9-18 05:21
 
好文

“《柳葉刀》雜誌的社論指出中國如果當前的科研文化沒有一個徹底的改變”
博主回複(2016-9-18 06:12)多謝
[70]鍾定勝  2016-9-18 05:11
 
我也不想討論這個問題了,不過你可以看看以下內容或自己上網搜搜(你不會認為這些都是搞曆史的人偽造的吧,隻有你的想法才是標準答案?): “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足利義滿又遣使赴明,賀冊立皇太子。當時對馬、壹岐一帶的倭寇騷擾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義滿進行抓捕。義滿發兵殲滅倭寇,獻倭寇首領20人。 足利義滿頻頻入貢,同時受明朝封賞,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明朝對日本頒發勘合符(一種類似存物牌的證明),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日本正式承認自己為中國的藩屬國,從此之後,直到明朝滅亡,中國一直是日本的名義宗主國。
勘合貿易促使中國的書籍和茶器大量傳入了日本國內,《勸善》、《內訓》等百餘本儒家書籍傳入日本。 中國茶器的傳入也促進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明代的漢服也對和服的發展起了很大影響。“  qims 刪除 回複 28 分鍾前
你這樣固執 我們不談了 日本在唐朝後就停止了向中國的學習。  qims 刪除 回複 半小時前
日本在中國明朝時已經向歐洲出口近代化的子彈了。
博主回複(2016-9-18 06:17)日本正式承認自己為中國的藩屬國,從此之後,直到明朝滅亡,中國一直是日本的名義宗主國-????????
博主回複(2016-9-18 06:16)Michio Morishima
Why has Japan 'succeeded'?  Western Technology and the Japanese Eth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Michio Morishima 被認為兩個接近諾貝爾經濟獎的日本人

日本正式承認自己為中國的藩屬國,從此之後,直到明朝滅亡,中國一直是日本的名義宗主國------ 明朝時    日本已經準備通過朝鮮進攻中國了
[69]鍾定勝  2016-9-18 04:22
 
日本人的科技貢獻也主要是最近100年尤其近50年左右才做出的,博主不去深入分析最近100年的中日差別及其根源,分析華人中海外華人與國內人在科技創造上的差異根源,卻隻將眼光盯著更長遠的曆史,過渡追究更長遠的曆史,而且帶有‘有挑選地尋找證據去證明自己的論點’的痕跡,這種分析論證方法過於偏狹,在某種程度上有些耍流氓,嗬嗬。當然,作為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倒也有新意。
博主回複(2016-9-18 04:41)希望你有空看看日本曆史,不要想當然。
博主回複(2016-9-18 04:40)隨你去吧
[68]張磊  2016-8-14 06:25
 
全民學英語是最大的資源浪費,“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洋務運動,徹頭徹尾的殖民地意識形態
博主回複(2016-8-27 22:11)香港剛剛回顧大陸 時有過母語教學運動,董建華提倡的。
後來又回歸到了 提倡 英文教學。
[67]張添佑  2016-8-2 06:52
 
哪個種族更優秀? …………Joel kotkin,
博主回複(2016-8-2 07:43)民族間平均能力不同的。比如黑人跑步好
[66]wqhwqh333  2016-6-13 16:47
 
官大經費多,官小經費少,無官無經費;官大實驗室大,官小實驗室小,無官無實驗室;
官僚科研,壓製創造力。
博主回複(2016-6-16 01:34)  
[65]張驥  2016-6-6 18:07
 
好文,才看到,分享
博主回複(2016-6-6 18:46)  
[64]anzhuo  2016-5-31 22:17
 
西方東方其實差不多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7818
博主回複(2016-5-31 22:40)Richard Dawkins 進一步認為,文化和技術隻是基因的擴展表型(31)。就像不同地方的海狸都會修水壩或土撥鼠都會打地洞一樣,這中技巧是生成環境造就的,不一定是從一地傳播到另一地的。該理論還認為:人類文化是基因改變其宿主環境的過程,生物體隻是基因的載運工具。因此,社會、文化和技術是 基因 的 擴展表型。
[63]羅非  2016-4-25 00:38
 
雖然論據很多,但仍然沒有考慮中國人被異族血腥統治五百年這一重要因素。任何人如果在腦袋隨時都可能被砍掉,不準亂說亂動的狀況下生存五百年,都會變成沒有創造性的民族的。不信把歐美人放在這個條件下試試!不變成豬就已經燒了高香了。所以,應該慶幸中國人沒有百分之百都變成豬。
博主回複(2016-4-25 01:59)猶太人也是在歐洲長期受到壓迫。
博主回複(2016-4-25 01:58)  
[62]劉鋼  2016-4-23 18:00
 
老錢這個問題好比李約瑟的問題。我的理解是,蘋果樹上為什麽結不出梨呢?這都是扯淡的問題,不過你還真下了不少的功夫,算是認認真真上了一回套。老錢的問題是個偽問題。
博主回複(2016-4-23 18:05)其實我些這個文章的起因是
在我們最近調查發現中國目前在醫學創新領域表現不佳(1-3)。
<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949631.html  >
[61]張鷹  2016-4-18 11:15
 
這篇博文寫得好讚,邏輯通暢,而且頭頭是道,我現在看了一半,剩下一半下次接著看。覺得你說的中國要培養軟科學的想法很對,心理學有很多板塊,認知心理學家司馬賀獲得圖靈獎與諾貝爾獎並不是偶然,他也是一個猶太人。如何利用認知心理學進行教育與科研是很重要的。而我們中國的教育學家, 似乎就沒有什麽定量的心理學研究,每次提出改變時,就像喊口號一樣,要素質教育不要應試教育,或者就是批判奧數是填鴨式教育。數學如果死記硬背取得好成績那就奇怪了。很希望這些“軟科學”可以得到重視。博文真讚!
[60]luisfigo10  2016-4-18 00:54
 
我始終覺得,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一般中國人的理想是:有飯吃有房住,老婆孩子熱炕頭。
然後理想達到之後的心境是:經過不懈努力,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話看似沒問題,但是仔細考究,就發現有大問題。這話給人的感覺,好像中國人沒有所謂的未知領域和想象領域需要探究,一切都是已知和可觸的。而且對人生目標、人生意義、真理等的問題和探索好像都是諱言不談的或點到即止。中國人都喜歡某範圍內的完美和滿足。所以中國人都沒有問題,都在過幸福的生活。還需要創新什麽?都是自尋煩惱。
博主回複(2016-4-18 00:58)因此有人認為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及探索 對於西方文明的發展 很重要。
[59]丁雪峰  2016-4-4 08:10
 
圖2種P>0.001是指p-value麽?如果用假設檢驗,需要p<0.001才能拒絕零假設,證明二者相關。
博主回複(2016-4-4 10:56)圖看上去 趨勢 顯著, 可能 排版 錯誤 我在核對一下。
感謝仔細閱讀。
[58]黃榮彬  2016-3-31 02:58
 
在這些科學哲學的著作裏很少提到辯證法,而國內,辯證法的地位非常顯赫,邏輯學幾已滅絕。
博主回複(2016-3-31 02:59)香港的一些老師們認為大陸的 社會科學 研究太 弱。
[57]黃榮彬  2016-3-31 02:47
 
覺得餘英時的序和前言寫的很好。
博主回複(2016-3-31 02:52)餘英時老師 與大陸一些學者 意見不太一致  
我要多學習 --  ( 大部分時間 還得用於 本行    )
[56]黃榮彬  2016-3-31 02:38
 
那你讀過他的著作《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與西方》?
博主回複(2016-3-31 02:50)不好意思,沒有。我要多向陳先生學習。
[55]黃榮彬  2016-3-31 02:30
 
陳方正是不是還在貴校,有沒有和他有所交流?
博主回複(2016-3-31 02:37)陳方正 (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方正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1939年生於重慶。後移居香港。少讀於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羅男女中學,後赴美留學,196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獲物理學士學位。又深造於Brandeis大學研究院,1966年畢業,先後獲物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博主回複(2016-3-31 02:34)我 不太知道。我上班 在醫院, 與大學 校本部 交流比較少   
[54]xiyouxiyou  2016-3-30 19:17
 
胡適先生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八個字概括治學精神是十分恰當的。博主在“大膽假設”方麵的功夫已經很強了,但在“小心求證”上火候還很淺。博主可以參考一下李兆良先生的治學精神。以李兆良先生的學識修養,類似博主所論這麽宏大的命題應該可以寫很多很多,但是李先生沒有這麽去寫,而是從小處從確處著眼,條縷分析,娓娓道來,邏輯嚴密,令人信服。
博主回複(2016-3-30 19:21)  
[53]xiyouxiyou  2016-3-30 19:05
 
博主的很多觀點很有啟發性,但是邏輯實在堪憂。所涉命題都太過宏大,各種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觀點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都是不正確的,通過實證才能進一步厘清,不實證而隻是憑空議論不會有絲毫進步。中國傳統文化中類似的宏大命題多了去了,例如陰陽五行,都議論了幾千年了,現在和先秦時比有進步嗎?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博主回複(2016-3-30 20:50)現在我也太忙, 沒有進一步 深入。
博主回複(2016-3-30 19:22)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都是不正確的:
同意! 很多社會科學 好像 讀 這樣。
[52]xiyouxiyou  2016-3-30 18:58
 
博主的很短觀點很有啟發性,但是邏輯實在堪憂。
博主回複(2016-3-30 19:02)已經 多方 思考 沒有 其他 更好的解釋。
博主回複(2016-3-30 19:00)  
[51]白圖格吉紮布  2016-3-27 17:22
 
我認為,關鍵問題是政府的“除草機製”,把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幼苗早早地就鏟除了。
博主回複(2016-3-27 17:49)也能也是,要鼓勵重新風險。
[50]黃永義  2016-3-26 03:32
 
應保持自信力!
[49]HYG515952166  2016-3-14 04:25
 
呃呃。博主知識量也是不錯。。。那解決創新弱,應該也要解決人民貧困這些問題。呃呃。其實去美國和歐洲逛幾圈,對於解決我國問題還是很有幫助的。至少它們沒有出現這個問題。。大夥討論討論。。對於創新弱,,夠奇怪的,我國專家,天才還是有一些數量的。怎麽這麽久沒解決。也是無語。。
博主回複(2016-3-14 04:41)可惜東亞少天才。
[48]HYG515952166  2016-3-14 02:12
 
嗯嗯。我很奇怪為什麽外國不喜歡分享一下本國的創新經驗。我國創新……嗯額。現在還有很多貧困人民沒飯吃,先解決這個吧。歐洲與美國,沒飯吃的人民應該很少吧。。我們國內還是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去解決。創新更像是副的。,創新不是主要問題。。想象力。。嗯嗯。
博主回複(2016-3-14 02:34)同意
進化生物學家 Richard Lewontin 提出了“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此理論強調環境和生物體之間的更緊密、更有機關聯的關係。Lewontin 認為生物體不僅是環境影響的被動接受者,同時還是其周圍環境的積極建設者 (30)。
Richard Dawkins 進一步認為,文化和技術隻是基因的擴展表型(31)。
[47]baima  2016-3-14 01:04
 
我國的學術界越來越功利化,缺少了那些老院士時代的那種精神,而目前的人才計劃,我感覺正在把這種功利化推向極致,為了擠進去人才計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國,拚命的發文章,拿百人計劃來說,在國外待上幾年,發幾篇文章,再有些關係,回國就可以輕鬆的弄個研究員,待遇很好,而那些在國內的學者,有的人發的文章比那些百人的還要好,還要多,但是評職稱還是需要按部就班的來。例如石家莊一個所的“所謂”的百人,就是因為國外的導師和領導認識,加上在國外待了幾年,說實話研究方向和這個單位差的很多,就因為“關係”,回來就“成仙”了,回來就開始買房子,每年把國外的導師弄過來呆上一段時間,管吃管住,做幾個報告,拿上四五萬塊錢,又休了個假,那叫一個爽。這樣的“人才”可不敢恭維啊......
博主回複(2016-3-14 01:51)周光召:解放之初,全社會形成了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氛圍,吸引了數萬名知識分子從海外歸來——這些人的回國,不僅僅是因為向往新中國,也是被當時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所吸引。而且,周恩來、聶榮臻、陳毅等領導人真心實意地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外,
博主回複(2016-3-14 01:49)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31908
[46]guhanxian  2016-2-21 07:38
 
科學是精英的事業!
博主回複(2016-2-21 17:55)  
博主回複(2016-2-21 17:55)  
[45]guhanxian  2016-2-21 07:33
 
精英引領世界!
[44]羅教明  2016-2-19 20:32
 
不好意思,我不讚同創造力受到人種和文化限製的說法。我認為主要是社會價值觀問題。
博主回複(2016-2-19 20:39)根據我的觀察,我相信: 文化是基因的表型 - 至少很大部分是這樣。
[43]曾傑  2016-2-3 06:12
 
信仰是決定因素,如,猶太-基督教,布魯諾、哥白尼、伽利略等,以及很多的探險家等,中國古代也有,如,儒釋道,鄭和下西洋等。
現代的功利主義,不太可能為了學術和科學而探險和對缺乏回報的追求付出的。
博主回複(2016-2-3 17:36)現代的功利主義,不太可能為了學術和科學而探險和對缺乏回報的追求付出的
對: 很多做出貢獻來的人條件並不好。
[42]F1987  2016-2-1 21:18
 
現代社會是工業社會,現代創新建立在工業基礎上。建議博主有空多去國內的企業實地看看,同時做做時間空間上的橫向縱向的宏觀對比,這比坐在辦公室寫文章要更直觀。
博主回複(2016-2-1 23:52)我有不少親戚在國內企業內做技術
博主回複(2016-2-1 21:36)完全正確  
[41]高山  2016-2-1 20:19
 
明代以後,中國在近代科學技術領域就出局了,現在有門票就不錯了
不要妄談其他的
博主回複(2016-2-1 20:35)  
[40]劉學武  2016-1-31 21:29
 
經濟學叫做規模經濟。隻有足夠的規模,分工協作才可行,科技也需要上下遊協作,配套產業發展,台灣人口太少,如果達到日本水平,其科技貢獻應該和日本不相上下。瑞士藥廠挺多,而且都是世界知名的,其收入來源大部分還是來自於美國。
博主回複(2016-2-1 15:44)瑞士 的科研質量非常高。諾貝爾獎 與 人口的比例 非常 搞。當然,它主要是德係。
[39]劉學武  2016-1-31 21:17
 
如果比較中國人的科技貢獻,應該把台灣人單獨拎出來做比較。台灣人和日本人基本差不多,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社會製度相似,激勵機製相似,教育水平相似,所以台灣人的科技貢獻僅僅落後日本人一丁點。這個落實完全可以用人口規模來解釋。用大陸和台灣相對比,就會發現,各個方麵都落後,唯獨人種差異是零。
博主回複(2016-1-31 21:25)這個事情我不能講得太細、我也是一直大體的看法。
台灣的科技貢獻在台灣本身是很不好的。有些去了美國以後做得可以。
[38]劉學武  2016-1-31 21:03
 
比如,海地, 美洲 第一個黑人 政權的國家,但是它是每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南非在黑人掌權後、科技江河日下。
我同意黑人人種,乃至文化傳統會使其無論如何在即使美國的環境下所作的科學貢獻要較其他人種少。但是這隻是極端的情況,我們討論的多少華人的情況,華人到了美國的創造力一點不比白人弱。扣除極端數據,我認為創造能力還是取決於我說的兩地上來。之所以你會覺得不這樣,還有一種統計學上說的多重共線性,對於相同的現象著眼於不同的因素,可能大家都是對的。
博主回複(2016-2-1 15:42)中日韓 三個民族 可能 與 歐洲人 這方麵 接近: [轉載]美國再次崛起 + 族群間的差異 貼上也有反映。
[37]王毅翔  2016-1-31 16:50
 
與文博主交流中的幾點觀點:2016-01-31
1. 我 堅定認為 人人平等 無論富貴貧殘 能力高低。但是 五個手指有長短 我們要楊長pi 短. 中國不一定要去爭足球冠軍、我們有乒乓球冠軍也很好。如果我們把錢花在足球上、花在結構生物學上、蛋白組學上。最後誰pay the price ? 社會底層的人! ! 中國好好先把基本技術做好 把自己能做的做得最好 目前先不要浪費我們民工的 血汗錢
2. 界上 多數人都尊重 用心努力工作的人 無論是清潔工人 還是做企業的確商人
3. 曆了一戰和二戰的戰敗 大量科技人才轉移到美國  二戰後 一片廢墟東西徳分離
從設諾獎以來  德國到現在 諾獎 基本上 平均一年一個
4. 科學 容易一些 仿製技術也可以解決 民生 低質科學 沒有用。 技術有高有低 做出火柴 手機 都是技術 科學則是 新 或 重複無用 另外是韓國 做三星 造船不錯
博主回複(2016-1-31 17:15)指我的觀點
[36]劉學武  2016-1-29 20:21
 
中國在生物技術上本身具有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多勢眾。因為生物技術的發展很多程度上依賴於不斷試錯的偶然發現,比如青黴素,比如X光,比如順鉑,比如偉哥。而且每一次的進步都不是很大,比如PD-1的癌症反應本身就不高,但是還是能引起重視。中國卻的不是人才而是激勵機製。如果政府像炒房地產一樣來鼓勵醫藥行業,中國生物技術很容易達到歐美水平。比如,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新藥審批的簡化,新藥可以定天價,用不了幾年,一大批新藥就會落地。中國房地產的價格和收入比大約是36倍,如果得了癌症的花費也達到這樣的高水平,那麽創新的抗癌藥絕對滿天飛。
博主回複(2016-1-31 16:58)日本最大的製藥企業是  武田Takeda.  日本的製藥與其國力 是不相稱的。創新製藥 好像不需要特別的天才,是一個係統工程,也不容易。
[35]劉學武  2016-1-29 20:06
 
縱觀人類曆史,隻要有資本主義市場的激勵機製和科學的思維教育,任何地方的人的創新能力都不會弱的。同樣的日本、歐洲和美國,同樣的教育水平,和資本主義製度,按道理科學思維能力和資本主義激勵都存在,為什麽隻有美國一枝獨秀。按照因果關係分析,美國的醫藥定價可以很高,這給藥製藥業足夠的激烈,遠比日本和歐洲來的高。美國人人口隻有3億多,但是在醫藥支持占了全世界的45%。
相對於美國,中國缺乏的是更高的激勵機製和科學的思維教育,教育很難有短期的改變,隻能在激勵上做文章:知識產權嚴格保護,藥價可以提高很多,至少可以提高到房價的水平才對。
博主回複(2016-1-31 16:55)我不同意這點。 比如,海地, 美洲 第一個黑人 政權的國家,但是它是每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南非在黑人掌權後、科技江河日下。
[34]王毅翔  2016-1-28 01:00
 
技術 和科學不同  技術可以 copy 引進, 然後一步一步改進、並控製成本和削減成本 –大致上日本就是這樣的。但是日本出的天才還是少。
科學與humanities 的發展 更需要天才,天才的出現與 政治製度關係不是很大,如沙皇時代、斯大林高壓時代 蘇聯 照樣 湧現出來很多天才。科學與藝術發展到很高水平。文藝複興時代的意大利,也是封建專製。
另外是曆史表明,除非是大規模的殺傷性戰爭,戰爭對於天才的湧現 也沒有 關係。

我的想法是中國的資源應該集中於技術 及社會科學上。
[33]kaien  2016-1-24 23:09
 
在行政化主導的評價體係及相應無限加碼的名利、學術造假成本幾乎為零的誘惑下,在中國,其實就是理科的SCI (包括CNS等所謂頂級期刊的)論文,基本都是短平快的跟風研究,乃至幹脆造假(包括不易發現的、隱形人為造假)論文。這些論文(1)浪費了納稅人血汗錢;(2)形成了一幫固有利益階層,牢牢掌控了學術的絕對話語權和資源,進一步加倍浪費納稅人錢;(3)更可怕的是他們的存在,會進一步打壓中國僅存的少量、真正從事科研人員;(4)還會給下一代樹立壞的標杆;(5)就這樣敗壞了中國學術生態乃至教育體係;(6)這些垃圾論文已成為科學文獻和信息中的霧霾,加大了後麵人探索真理的各種成本。
博主回複(2016-1-24 23:13)這些垃圾論文已成為科學文獻和信息中的霧霾,加大了後麵人探索真理的各種成本。
>>> 完全同意。
但是, 為什麽這樣的現象 在中國大量產生, 而沒有在 英國 德國 大量 產生,是更深層 的原因。
http://t.cn/RViW9V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