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AI暗知识的哲学启示

(2019-08-18 08:36:27) 下一个

AI暗知识的哲学启示

人工智能不仅呈现出文明竞争制高点的特征;而且它的发展所产生的新领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已有的价值观与哲学视野。最近,凤凰大视野有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讲座专家介绍了一个全新的AI概念 - 暗知识。这个概念是指人工智能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即AI通过深度学习后,表现出极高知识性,并能处理极复杂问题。但是人类无法知道AI究竟在干什么。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中产生的知识是无法以语言逻辑和科学定义来表达。它具有知识性,却不具备知识的被表述性。因此,AI学术界将这特殊的现象以暗知识来定义。讲座专家在介绍了暗知识后,引申出他的另一个看法,即历史上西方的哲学家们带给人类的启示,实际上远远小于人们以往的想象。这也许是相当一批AI学者共同的思考了。因为,这个现象与康德推崇的至高无上理性恰恰相反。因为,暗知识无法表现为具体的理性形式,但它却具有比人脑远远强大的知识能力。前一阶段,作者写了【理性的浮躁】一文来探讨与商榷被康德忽视的感性。AI暗知识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哲学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从哲学的源头说起。

哲学范畴被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定义为知识论伦理形而上三部分。作者曾经说过,这样的哲学范畴分类值得商榷。因为,这三个部分仅仅是人类面临的问题。而哲学范畴应当通过方法论来区分才更为合理。如果有两个范畴必须运用相同的方法论,那么其中必然有一个不是独立的哲学范畴。比如伦理,和 形而上。从人类的精神实践来看,伦理,与形而上具有相同的探索方法。而且,伦理真谛与存在真谛是同源的。探索存在真谛就是探索伦理真谛。所以伦理不是独立的哲学范畴,它仅仅是形而上作用于人内在的表现形式。而真正独立的哲学范畴只有知识论形而上。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定义的;如老子就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老子不但说出了哲学范畴,而且还说出了其研究的方法。西方哲学史突出了知识,并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但是,形而上却并忽视。康德排斥形而上,因为它没有解。这与东方文明相比,形成了奇特的反差。现在暗知识的出现,在哲学上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认为它有以下几个启示。

1. 它必将打破知识论形而上之间的壁垒。正因为方法论的差别,人们一直以为,这两个哲学范畴没有相通之处。然而,当暗知识本身呈现了知识论形而上的双重特性,这个壁垒出现了松动。在此,我们想到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两重性而产生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产生,统一了经典力学与波动力学;从而将物质的理论与场的理论统一在一起。而暗知识也必将开启知识论形而上的统一,必然会促使人们从存在整一去审视哲学与人生。这在以前的哲学界是很难想象的。

2. 它必然会导致形而上被纳入科学领域。传统的科学以求解为特征。而没有规律的形而上,被科学排斥在外。暗知识的双重属性将会打破这种误读。求解的偏执实际上来源于线性问题的惯性。它不能成为科学的严格定义。更广义的科学定义应当是,人对存在的认知;其中包括知识与经验。爱因斯坦曾经说,五百年后的科学是佛教。也许,他对精神经验也有同感。也许在几百年后,科学家将被要求具有精神力量,而不仅仅具有逻辑分析能力。

3. 它必将导致人们重新审视那被忽视的人类感性; 因为暗知识的物理本质就是,人将自身的感觉模拟在机器上。作者在一些文章中多次提出,人类文明的更深层内涵在于感觉,而不在于思想。这是精神探索者在一定阶段都能得出的结论。从哲学整一出发,能圆融知识论形而上的,只能是感觉。因为逻辑解析对形而上一筹莫展的现实,使得人类将不得不扩展自身的认知范畴。即,它将不被局限于思想,而必然延伸至感觉经验。所以认知范畴将更广义化,感性化。思想仅是感觉的一个特殊形式。人类将会对感觉的根基 – 觉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入精神。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几点,让我们从暗知识的根基出发,并类比人类本能来深入探讨。AI的基础是应用人类感觉神经的道理,并以半导体的二极管的网络构架作为基础来实现的。许多层这样的神经元网络模拟人类的感觉功能。它的具体运作是图像识别。比如草地上一只猫的图像。要让机器识别猫在草地这个事实,必须要在每层神经元网络上按设一些参数来确定。如果客厅里一只猫的图像,那么就需要另外一组参数来确定。参数以0或者1表述;这些参数组就涉及到具体的算法。它有点类似无穷变量,无穷价的线性方程组。在这样模拟神经元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学习,建立图像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知识并使得机器变得聪明。但是机器具体运作(无穷方程组)却失去了逻辑解析性,成为暗知识。AI的这些进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下列问题。 A.人类借助机器作为自身思想的延伸时,发现机器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思想。 B. 而当机器真正超越了思想时,人们却发现超越的内涵却不是思想。C. 更有甚者,超越的内涵却像被人们忽视的感觉(尽管是模拟的)。 D.粗糙模拟的感觉能如此聪明,那么,人自身感觉的潜力是否被忽视了呢? E.如果感觉的潜力真得很大,那么忽视感觉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暗知识,人类已经无法绕过这些自然衍生的问题了。

对于精神实践者来说,人生所有意义就是丰富自身的感觉。按佛教理论,人的感觉(或者说觉知)有无穷的潜力。它可以通过提高灵敏度与空灵性来趋向完善。对佛教徒来说,就是以修行的方式来达到通透内在;即佛经上说的般若智。这种般若智是指精神实践者达到心智觉醒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敏锐准确的直觉智慧来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它与暗知识很相似,但是远胜于暗知识。也许读者会感到般若智很虚幻,不容易接受。那我们探讨现实例子,武术界有句话叫“唯快不破”。但是,要想快而准确,敏锐直觉是基础。而敏锐直觉的培养需要脱离思辨习性的修行期间。在这里,作者不是提倡放弃思辨,而是强调将思辨与感觉归于整体。因为,即使思辨中宝贵的灵感,也是基于敏锐直觉。而作为整一的哲学视野,知识与形而上,思辨与感觉是一个整体。切割分裂它们,或者贬低一部分,抬高另一部分都是不可取的。在这里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如何从精神实践中去发现完善模拟机器神经元的结构,使得AI更有效率。这也许就是当代科技与文明竞争的制高点了。从这点出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与佛教经典中的大圆镜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是这样。返璞归真。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之前没有特别意识到你提过的感觉重要性。现在有体会了,不过我觉得这个感觉是很深入的几乎是禅修状态下的自然放松。其实最终是体验大自然美好的回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