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智以渡兮,慧以孤兮

(2016-11-15 16:40:29) 下一个

智以渡兮,慧以孤兮

关于什么是哲学,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在哲学传统之中,这个问题充满分歧,倍受争议。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虽然这个抽象概括了大多数现代表述,但它还是过于偏于细节。而推崇逻辑思辨的理性更强化了这种趋势,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哲学仅仅是指导科学的方法论,它对存在真谛一筹莫展。这个趋势使得“哲学死亡”的观点有了市场。那么,这种趋势的根源在何处,让我们从哲学的范畴说起。

虽然,老子也有类似的论述;但学术界通常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范畴。他们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作为哲学范畴。而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人们至今仍然在为此三人的贡献做注脚,并对这些范畴的延伸问题而感到困惑。然而,这种困境是否反映这样一种可能性呢?即对这三个范畴,是否有更恰当的分类使得其能更凸显哲学本质呢?为探讨这种可能性,有必要综合全人类智慧;特别是东方哲学。从老子道德经及佛教经典看,真正独立的哲学范畴只有形而上学知识论。而伦理学不是独立的哲学范畴;因为伦理本源从属于形而上学。或者说,道德本源与存在真谛是同一的,认识存在真谛就是认识自己。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探索这两个范畴的认识论就会发现,形而上学知识论从属于不同的认识论。这是两千年来被忽视的现象。老子在道德经中指明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学日增对应于知识论;它从整体去规范细节。所以人们从学习出发,分析现象,发现差别,建立概念,确立联系,增加知识。这就是逻辑认识。它是“以一释多”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而逻辑思维正是它的必要条件。但是,形而上学也需要应用逻辑思维的认识论吗?显然误解发生在这里。老子认为,超越一。求就是从万物回到三,二,一,及道的过程;这是一个“以多知一”的过程。它与为学日增的过程完全相反。因为,“为道日损”中要损的正是逻辑思辨。如果用哲学学术语言表述的话:存在本体是一个“GENERIC”(抽象)的极致。这种抽象化的终点使得言语道断。人们最多能用一个无结构的名相来表示存在本体。有人说“存在”,有人说“绝对精神”,有人说“神”,也有人说“道”。许多哲学家沿着这个方向达到这里都束手无策。康德在此讲“不可知”与美感;黑格尔在此讲对立统一,却无法消除对立;维特根斯坦在此讲“语言极致无意义”;海德格尔在此讲“哲学死亡”。这些隐喻着一个道理:如果应用逻辑认识论于形而上,或者将形而上当作学问,是不会有结果的;也是不可能产生智慧的

哲学从诞生起就与智慧,与自由紧密联系。智慧虽然被运用于指导知识论,但是,智慧与自由永远不从属于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总是被束缚于条件,不是真正智慧与自由。行而上(智慧)脱离逻辑认识的特性隐喻了另一种哲学本质的定义。这就是本文题目所表达的 - 智以渡兮,慧以孤兮。何为渡,桥也。在面对认识论延续产生断裂时,人们需要一座桥来抵达彼岸。因此,为认识存在整体,哲学就是这样一座桥;一端连接着存在真谛,一端连接存在的逻辑细节。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的儒释道中,形而上从来属于精神而不属于学问。精神需要直觉通透,不需要逻辑理解。因此,哲学是连接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桥梁。精神与思想的不同认识论就像人行走的两条腿;走向存在细节使得哲学促生科学。走向存在真谛使得精神通达觉醒。何为孤?反本归源也。智慧更多地体现于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彼此差别。它反馈着从万物回到三,二,一的过程。就如慧字的结构所示,扫除心中杂草。走向孤独,超越差别,体现共同点的智慧。它最终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一种MINDFULLNESS的心态,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历史长河中,许多人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遗憾的是,他们永远无法得到任何确定的,唯一的形而上之“解”。相反在科学上,人们突飞猛进地收获知识,以及各种局部科学之“解”。这种对比的强大反差,使得人们越来越相信形而上是虚无的,不存在的;恰恰没有意识到自身认识论的局限。对那种“解”的执着,人越来越相信,存在整一是个有意志主导的体系;任何事物都有安排。他们甚至不愿意用开放的思维去想想某种不确定“解”是否也是可能的。到此,已经不是科学的局限,而是胸怀的大小了。精神与思想在认识论上的差别告诉人们,存在整一不可能被理“解”。但是,先辈们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又告诉人们,存在整一有可能被感知。而精神道路就是观与知的过程,而不是求“解”的过程。通向精神的媒介是我们自身的觉知(Mindful Awareness)。我们要做的只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就可以了。佛教中的止观,就是一心专注地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觉知会变得更灵敏,被观察的存在也会更深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4)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建议与鼓励。你说得好,只要负有责任感,能随心;不必顾虑完美及其他。过程本身提供了发现自身缺点的契机。我会继续将心中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我相信你的激情也包含着一种责任感。所以我觉得你不要顾虑太多。再说你的文字大多有智慧,可能有所偏,比如东方的文化与宗教更有体验,那也是因为你个人经历。这都没关系,一旦开始了,就会有所准备,也会适时调整。总之我觉得你不要把它当负担。就象我们希望世界更美好,安宁。可是有时会失望,但还是会有期待。所以我们做的就是随心,能做多少算多少。毕竟最后的结局不在人,在于神。文字可以一直修改,更正,并补充。我一直这样做的。再说自已想做的事情也是随自已的心愿。那多好啊!等着看新的博文,一些禅修经历也好:)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你说的对。我只是希望能激情是自然的,而非自大的。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创造需要一股激情的能量。我觉得你可以平衡好那种状态,并不影响修行。其实我觉得反而通过那个过程,你会有更多的智慧看到。我觉得你语言很优美,逻辑也很好。更重要你的文字里有智慧与恩慈。我相信只要有机会看到你文字的人都会有所得到,不管是知识上的,美感上的,如有修行基础的他们甚至会得悟。我大概一年持续性看你的心语,对我帮助很大。还有那篇什么是哲学内在体验,非常好!我是很不喜欢写文的,有时在写之前就坐在前院静好一阵才开始。祝好。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间小谢' 的评论 : 谢谢仁兄。你说的对。无论是自大,还是自重;都是自己的毛病。你说的创造力问题挺好。我也曾经考虑过如何用科学语言,艺术语言来解析佛教道理。但是因为担心影响修行,都没有更多继续。这是个矛盾。我也有点懒惰。
中间小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一個在時空中如此持久、龍大,獨創性如此高的文化,怎麽可能是全無價值的呢!這是任一個正常的成年人,甚至是有?嚴肅性的少年都知道的。悟空孫君的看法明顯就是違反常識常理常情的。而五四以來如麽多飽受教育的智能正常的成年人抱這種觀點,因此我把它歸結為民族的業力。
而我們這些支持傳統文化的人却無力去轉動這個顯而易見其荒謬性的業力。為何?正因為我們缺乏創造力。創造力最基本表現為一種能轉動事物而使之自新的能力。但這不易,五祖就没有這個能力,所以中國化佛教的事才要由六祖完成。而其他修行人恐怕祇能起到维護既有傳統的作用,這已經是很大貢獻了。
古老的民族時至今日,積習多,惰性也大,因此象六祖那樣的人就更難出現了。這是民族業力的另一面。五四傳人是懶。我們這些傳統的支持者是惰,是平庸乏力。
又,就我看過的y兄的跟帖討論,并不感到兄"自大",但似感到兄有時放不下修行人的"自重"。但我没有長期跟讀兄的討論,因此這個印象不一定是確切的,如果是誤讀,請兄莫怪。兄的討論温和耐心明晰,内容深廣,已經極好了。我亦陸續受益匪浅,謝兄。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间小谢' 的评论 : 谢谢探讨,你的话有道理。我是学物理。物与理,形与数都是整体与个体的逻辑关系。哲学整体性的方法论虽然是哲学智慧,但它仅仅是世间理。真正智慧来自内心。一种不期而至,一触而就的内在灵性直觉涌动。它不产生于人思维的推动力,没有“识”的业力。观察到它需要很敏锐与空灵的觉知。拥有这样智慧的人才是哲人。即那种举手投脚给人以启示的精神拥有者。
我与悟空孙的根本分歧在中华传统文化究竟只是糟粕,还是富有精华。12年上文学城,就有一个直觉。即自己应当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上做些事情。只是,在这过程中,发现探讨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自己的弱点会在不经意中出现。人的精神实践来自做事与做人融合的时刻。
中间小谢 回复 悄悄话 知識象代數,要細節的深入分析和序列描述的不斷裂才算成功。
智慧象幾何,一眼看到其整體拓樸的妙處才算把握。

代數要描述一個有價值的幾何,它本身才有價值。
幾何則要相應的代數來 zoom in 一些局部,就象微分幾何的樣子。

從一篇博文看到y兄是物理學家。。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不客气,欢迎探讨。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正在学习mindfulness,理解您说的,但是切身实践慢慢深化这个觉知需要时间与信念。谢谢分享。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是这个意思。但,问题是,不容易。
莲盆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非常佩服你能把复杂深奥的概念用浅白的语言解释清楚。
我昨天说的那个过程,虽然包括了一些内在感知,还只限于逻辑推理,因为那是一个认识外界Physical universe的过程。
精神通透就是用向内探索,用mind, not sensory,来感??觉spirit,自己的和神明的。当这个两个联系上了,才能有不可言语的知。信仰神明,所以需要宗教。是这个意思?
有个叫Reza Asian 的人说,不论什么宗教,选一个深挖下去就行。有些明白了。
这一下子往脑袋里塞了好多东西,回去消化了再来学习。
谢谢你!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Brisa' 的评论 :
欢迎同道,一起探讨。
LaBrisa 回复 悄悄话 近期在两处博文的评论中看到先生的回帖,叹服其中深邃的洞见。

我心仰望基督,但同时也对佛法有无可否认的共鸣。没想到,竟在这里碰到了同道中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人类认识存在有两个途径,1. 逻辑思维;2. 精神通透。老子将它形容“为学日增,为道日损”。逻辑思维就是我们正常的认知过程,就如你说的那样。精神通透是避免逻辑思辨,运用感觉的过程。有一点点像艺术的过程。感觉这个词不准确,用AWARENESS就很好。问题是,我们的AWARENESS不够深刻与广阔;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改善。各种宗教就提供了具体的改善方法。
莲盆籽 回复 悄悄话 先生好!
在别处几次看到您的评论,没完全看懂。我没学过哲学,中文程度不高。
这篇反复读了几遍,还是没完全理解那些词,您是不是在說认知的过程?
对外界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存在的认识是通过人内心的感觉,然后用感受到的去检验对外界的认识,就知道了。
请问我这样解读对吗?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人父' 的评论 :
你也是个有睿智的人。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对这些抽象的问题,你解释的非常好,非常通透,佩服!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谢谢分享!
cxyz 回复 悄悄话 呵呵, 一字一字地读完, 有的还反复。
谢谢分享。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欢迎思韵如蓝和cxyz
cxyz 回复 悄悄话 先留个痕,再细读。问好。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受了基督的洗礼。基督的话与是真理。在最深处,基督教与佛教讲得是同一东西。谢谢你的留言。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喜欢你的领悟。容我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我也是受了基督的洗礼,依然对"禅"有浓厚兴趣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