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395波斯,2016伊朗:伊斯法罕半天下(下)

(2017-04-10 12:43:39) 下一个

当年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为了建设新城,从伊朗西北部靠亚美尼亚边境的约尔法(Jolfa)地区征调了数万名亚美尼亚工匠和商人,移居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城南这片亚美尼亚人的聚居区,被称为新约尔法。位于新约尔法的这座亚美尼亚使徒会教堂——凡克教堂(Vank Cathedral),是伊朗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的正式名称是伊斯法罕圣救世主主教座堂(The Holy Savior Cathedral),凡克教堂是俗称,“凡克”在亚美尼亚语里的意思是修道院。教堂于1606年动工,1664年完成。庭院中的钟楼是1702年修建的。建筑的外观朴素,混有波斯特色的伊斯兰风格装饰,顶上还有一个清真寺式样的穹顶。然而内部的装潢之华丽,令人眼花缭乱,十足的视觉震撼。

1. 凡克教堂。

2. 教堂大门口的一尊亚美尼亚大主教Khachatour Kesaratsi的铜像。此人为波斯和中东地区印刷业鼻祖,1636年印制了波斯首部书籍,亚美尼亚文的《诗篇》。

3. 教堂内部的墙壁和穹顶,布满了圣经题材的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4. 祭坛。

5. 凡克教堂。

6. 穹顶的壁画。

7. 穹顶周围的装饰。

8. 墙上的十幅圣经故事壁画。

9. 壁画“最后的审判”细节。

10. 壁画:以利沙治水(列王记);逾越节(出埃及记)。

11. 教堂附设的博物馆。

12. 十四世纪亚美尼亚文的福音书。

13. 伊斯法罕的瓷砖画。

14. 教堂院子里还有一座为在1915年土耳其亚美尼亚大屠杀遇难者修建的纪念碑。

15. 离凡克教堂不远的Mardavij鸽子塔,建筑奇特。

16. 里面一层层有无数的小洞,供鸽子栖息。

17. 伊朗人养鸽子不是为了吃肉,而是收集鸽子粪做肥料。

18. 伊斯法罕城外的摇晃塔(Monar Jonban),是一座建于十四世纪的陵墓上的两根宣礼塔。可能因为地基不稳或者是结构的共振,如果摇晃其中一根,另外一根也会随之晃动。

19. 每隔一个小时,守陵人会爬到一根塔上,晃动塔身。

20. 另一根宣礼塔就会一起晃动,虽然幅度很小,看不大清,但是上面的铃铛会发出声响。

21. 伊斯法罕巴扎,从聚礼清真寺到伊玛目广场,绵延两公里。

22. 伊斯法罕特有的珐琅铜胎工艺画盘。

23. 在白铜器皿上雕花的匠人。

24. 驼骨细密画老艺人。

25. 波斯传统手工印染作坊。

26. 木刻印花。

27. 在同一个橱窗里并排陈列着巴列维和霍梅尼头像的邮票。

28. 巴扎里的这家波斯餐馆Bastani,离伊玛目清真寺很近。

29. 生意非常好,既有游客又有当地人。

30. 美味的烤羊排。

伊朗中部第一大河,被称为“生命之河”的扎因代河(Zayandeh River)从伊斯法罕穿城而过,河上有大大小小的十一座桥梁,其中最著名的两座是哈柱桥和三十三孔桥。

31. 哈柱桥(Khaju Bridge),1650年左右由阿巴斯二世修建,长一百三十三米,有二十四个桥洞,又叫二十四孔桥。

32. 桥中央的凉亭。

33. 桥身两侧的拱廊。

34. 桥身下面桥洞之间的拱形空间,是当地人乘凉休息的好地方。

35. 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和家人一起在桥边的草地上休闲,看见LD在桥边拍照,在征得母亲的同意之后,主动走过来请LD给她拍照,对着镜头还略带腼腆。

36. 坐在桥边的公园里喝茶聊天的老人们。

37. 伊朗人以小鼻子为美,每年有20万人做缩鼻手术(Nose Job)。街头随处可见年轻人鼻子上贴着创可贴,做过鼻整形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美女上街常配备三大时髦利器:头巾、墨镜、创可贴。

38. 颜值爆表的一家人。

39. 抱着出生不久的一只小狗,眼睛还没睁开呢。

40. 桥边的这座建筑是美国学者Arthur Upham Pope夫妇的陵墓。Arthur Upham Pope(1881 - 1969)是一位研究波斯艺术史的美国学者,曾创办了加州伯克利大学亚洲研究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Pope退休以后,应伊朗政府邀请,移居伊朗,并将亚洲研究所迁到设拉子的戈旺姆柑橘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41. 三十三孔桥(Sio-se-Pol Bridge),由阿巴斯一世于1599至1602年间修建,是萨法维时期桥梁建筑的典范。桥身长300米,是扎因代河上第一长桥,下层有三十三个桥洞,故而得名。

42. 三十三孔桥桥面。

43. 昏黄的灯光,悠长的拱廊。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