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395波斯,2016伊朗:夜莺与玫瑰之城——设拉子(下)

(2017-03-23 13:43:25) 下一个

设拉子不仅是文化名城,还是伊朗什叶派穆斯林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因为这里有两座地位显赫的圣陵:灯王之墓和小灯王墓。大家知道,伊斯兰教分为两大派别:逊尼(Sunni)和什叶(Shia),世界上90%的穆斯林为逊尼派,什叶派是少数派,只占10%。逊尼和什叶的主要分歧在于,四大哈里发之后,谁是穆罕默德真正的继承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之后,因为没有男性子嗣,于是由他的四位弟子阿布·伯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先后出任政教合一的领袖,称为四大哈里发。到了公元661年,第四代哈里发阿里被政敌刺死,因为没有指定接班人,便由阿里的儿子哈桑继任,但是不久哈桑就被迫让位给势力更大的政敌穆阿维叶。穆阿维叶死后,把哈里发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叶齐德,叶齐德再传给他的儿子,由此开创了倭马亚王朝,原来“哈里发轮流做”的选举制变成了世袭制。支持阿里的教众,认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女婿,他的后人是穆罕默德的嫡亲血脉,才有资格继承大统。阿里一派在他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的带领下,起兵反叛,挑战当权的倭马亚王朝,但是终究势单力孤,寡不敌众,在公元680年10月10日卡尔巴拉战役中,侯赛因和200余名亲随,被叶齐德的6000大军包围,最后全部战死。这一天后来被什叶派定为阿舒拉节,信徒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侯赛因之死标志着阿里一支的什叶派和当朝的逊尼派之间的彻底决裂。与逊尼派的哈里发相对应,什叶派的首领被称为伊玛目,第一任伊玛目是阿里,第二任哈桑,第三任侯赛因,一直传了十二代,到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更是从未露面,最后不知所终,很多信徒相信他是所谓的救世主马赫迪,有朝一日将会重返人间。其中前六代伊玛目都被全体什叶派所承认,但是到了第七代的穆萨·卡齐姆(Musa al-Kadhim),有一部分反对派挑战他的合法地位,认为他死去的兄长伊斯玛仪的后人才是正宗,由此什叶派又分裂为伊斯玛仪派(支持伊斯玛仪的后人)和十二伊玛目派(支持穆萨和他的后人),最后十二伊玛目派占了主流。当今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的什叶派穆斯林,主要都是十二伊玛目派。

在倭马亚朝,什叶派一直遭到逊尼派的统治者迫害,双方的频繁内斗极大地削弱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终于在公元750年,被阿布·阿巴斯的军队推翻,倭马亚家族几乎被灭族,只有一位王子逃到了伊比利亚,在科尔多瓦建立白衣大食。取代倭马亚的阿巴斯帝国,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史称黑衣大食。因为在推翻倭马亚王朝的过程中得到什叶派的大力支持,阿巴斯帝国建国初期,特别是哈伦·拉施德(Harun al-Rashid,公元786至809年在位,《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经常出现的那位哈里发)和马蒙(al-Ma?mūn, 公元813至833年在位)两任哈里发在位期间,对什叶派非常倚重。马蒙甚至将第八任伊玛目阿里·礼萨(Imam Reza)立为储君,但是遭到逊尼派大臣的强烈反对。公元818年,礼萨在呼罗珊的马什哈德暴毙,传说是被马蒙派人用药酒毒死。后来在马什哈德为礼萨修起了宏大壮丽的陵寝和清真寺,成为什叶派圣地之一。由于其它什叶派圣地都在伊拉克境内,两伊战争后,伊朗什叶派朝圣者无法前往,马什哈德就成了伊朗什叶派的第一圣地。

灯王之墓(Shah Cheragh),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齐姆的两个儿子、第八任伊玛目阿里·礼萨的两个兄弟艾哈迈德(Ahmed)和穆罕默德(Muhammad)的陵墓,全伊朗排名第三的什叶派圣地。据说在公元835年左右,这两兄弟为了逃避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迫害,逃到设拉子,但是最终还是被杀害,葬在这里。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墓穴,后来有位阿亚图拉Dastghā'ib经过此地,发现有光从墓穴的洞里冒出来,经过发掘,找到了一具身披铠甲的尸体,尸体上有一枚戒指,上面刻着的子“骄傲属于真主,穆萨的儿子艾哈迈德”,证明了死者的身份就是艾哈迈德。因为墓穴发光,而得名“灯王”。

从十四世纪起,这里成为一个朝圣的中心。经过历代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伊斯兰革命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翻建,变成一座现代风格的宗教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特别是停放灵柩的圣殿,四壁和穹顶都贴满了一片片玻璃镜面,反射出各色耀眼的光芒。参观灯王之墓的游客,必须由圣陵的工作人员带领,女士还要披上从头到脚遮住全身的恰兜(Chador)。之前在网上看到说不能拍照,不过我们带着相机进去,一路拍照也没有人阻止。不知出于什么原因,Ali对我们参观灯王墓的要求再三拖延,直到最后一天下午才不得已陪着去了。

1. 灯王之墓的正门。

2. 正门内的穹顶。

3. 通往圣殿的侧门。

4. 侧门的门楼。

5. 门楼内的穹顶。

6. 祈祷大厅的门廊。

7. 祈祷大厅内部。

8. 大厅内的吊灯。

9. 圣殿内部分为男女两部分,这是女部一侧。圣殿内部的屋顶和墙壁都贴满了各种颜色的小镜子,在灯光的反射下,“镜壁”辉煌,显得无比绚丽奢华而又神秘。

10. 灯王之墓:圣殿的穹顶。

11. 灯王之墓。

12. 男部这边,信徒们只是伏在灵柩边上祈祷冥想,站在一旁手拿绿色掸子的那位,是负责赶人的,以防有人站在灵柩边上停留太久。据LD说,女部那边不少信徒匍匐在地,放声痛哭,呼天抢地。

13. 金碧辉煌的灵柩。

14. 灯王之墓:大门上的装饰富丽堂皇。

15. 这座马赫迪清真寺(Beit-al Mahdi Mosque)就在灯王墓边上。据说这个地方原来是巴哈伊教的先知巴孛(Bahai prophet Bab Siyyid Ali-Muhammad)的故居。巴孛,原名阿里·穆罕默德,1819年出生在设拉子。1844年,他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语言的最后一位伊玛目马赫迪,自号“巴孛”,意思是“大门”。他对现存的教义进行了许多改革,提出新的教义和律法,吸引了大量信徒,却遭到什叶派教会和伊朗政府的镇压,1850年在大布里士被枪决。后来他的信徒之一,巴哈欧拉(Bahá'u'lláh),根据他的启示预言创立了巴哈伊教。

16. 小灯王墓(Imamzadeh-ye Ali Ebn-e Hamze),是阿里·礼萨和灯王艾哈迈德的侄子Emir Ali的陵寝。

17. 小灯王墓:圣陵的穹顶。

18. 小灯王墓:色彩斑斓的瓷砖拱顶。

19. 小灯王墓:内部也像灯王墓一样,贴满了镜片,因为以绿色调为主,又被称为“绿陵”。

20. 小灯王墓:圣陵绿色的穹顶。

21. 小灯王墓:各色的镜片。

22. 小灯王墓:灵柩。

23. 小灯王墓:灵柩里供奉的做工精美的宝盒,里面据说是一部古兰经。

设拉子除了这两座圣陵以外,还是两位波斯大诗人哈菲兹和萨迪长眠的地方。这两个人是波斯语四大诗人中的两位,历史地位大概类似我们的李白与杜甫。

古代伊朗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在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成了统治者控制民众的工具,原来伊朗人本民族使用的巴列维语却被禁止使用,使得伊朗的民族文化出现断层,濒于消亡。然而,伊朗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伊朗人并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语,8、9世纪之交,随着巴格达哈里发政权对伊朗的统治逐渐削弱,随着伊朗地方王朝的兴起,伊朗霍拉桑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达里语”开始迅速流行,一些波斯诗人逐渐放弃将阿拉伯语作为文学书面语言,而开始用达里语创作。在地方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达里语迅速推广和传播到伊朗全境。至此,伊朗新的民族语言达里波斯语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伊朗人用达里波斯语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从10世纪至15世纪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波斯诗歌璀璨夺目,经久不衰,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是被尊为波斯文学“四大柱石”的菲尔多西、莫拉维(鲁米)、萨迪、哈菲兹。

第一位大诗人菲尔多西(Firdowsi,公元940-1020年)出生在伊朗霍拉桑省的图斯城,生活的时代正是伊朗地方王朝兴起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统治的时代。菲尔多西用3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列王记》(Shahnameh),用文字来为伊朗伊斯兰化前的历代帝王和保家卫国的勇士们树碑立传。这部史诗卷帙浩繁,全诗约12万行(6万多联押韵对句),分为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描写伊朗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历史传说,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萨珊王朝灭亡。《列王记》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和政治上的爱国主义意义,也为伊朗民族新兴语言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菲尔多西在世时曾自豪地说:“我30年辛劳不辍,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菲尔多西被当代公认为是“东方的荷马”,世界五大杰出诗人之一(其他四位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与歌德)。

莫拉维(Molavi ),又被称为鲁米(Rumi),1207年生于伊朗东部呼罗珊一带,为躲避蒙古人入侵,经中东来到小亚细亚的科尼亚,在那里创立了苏菲教团。鲁米的诗歌,主要用来阐述教义,富有哲理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哈菲兹(Hafez),本名沙姆士乌丁·穆罕默德(Shamsoddin Mohammad),大约在1320年左右生于设拉子,直到1389年去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里度过。哈菲兹(Hafiz)是他的笔名,意思是“能背诵《古兰经》的人”。哈菲兹是14世纪伊朗伟大的抒情诗人和神秘主义诗人,被誉为“设拉子的夜莺”。哈菲斯的诗歌伊朗家喻户晓,据说每个伊朗家庭至少有两本书,古兰经和哈菲斯诗集,每个伊朗人都能背上几句哈菲斯的诗。

萨迪(Sa'di),全名为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设拉子(Abū-Muhammad Muslih al-Dīn bin Abdallāh Shīrāzī),萨迪是他的笔名。萨迪1208年生于设拉子,早年在设拉子求学。后因蒙古入侵波斯,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现存的萨迪抒情诗有6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有《果园》(Bustan)和《蔷薇园》(Golestan)。

24. 哈菲兹墓,位于设拉子城北的莫萨拉花园,目前的建筑由法国考古学家和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André Godard)于1935年设计,建在1773年赞德王朝卡里姆汗时期修建的纪念碑的遗址上。

25. 哈菲兹墓。

26. 墓碑由一座八角形的亭子覆盖。八根石柱,各10米高。亭子的顶部是一顶托钵僧僧帽的形状。

27. 亭子顶的内部用马赛克拼成装饰图案。

28. 哈菲兹墓。

29. 前来瞻仰哈菲兹墓的当地人非常多。

30. 墓碑上刻着哈菲兹自撰的墓志铭:拿酒来 ,让酒染我的长袍 ,我因爱而醉 ,却被人们称为智者。

31. 哈菲兹墓园的门口的鹦鹉抽签,根据抽到的哈菲兹诗签占卜。

 

~?哈菲兹诗选 ?~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我无法再把自己称作 
一个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 
佛教徒、或犹太教徒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假如那设拉子的美女
有朝一日能对我钟情
为了她那颗美丽的印度痣
我不惜把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献奉 

 

我与每一座教堂
每一座清真寺
每一座庙宇
每一座神殿相爱
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地方
人们用不同的名字
称呼同一个神

 

快来,苏非,让我们脱掉伪善的僧袍,
把这虚伪的标志一笔勾销!
让我们把给寺院的捐赠捐给美酒,
把那虚伪的僧衣脱下往酒里抛。
真主的秘密啊就在幽玄的帷幕中,
让我们趁着酒意揭启她脸上的面罩。

萨姬哟,快用美酒的光辉照亮我们的酒杯,
歌手啊,快唱吧,世事已如我们心意,
我们在酒杯里看见了情人芳容的倒影,
懵懂者啊,怎知我们嗜酒成癖的欢愉。

 

天空 
是悬空的蓝色海洋。 
星辰是它的 
游鱼

 

—— ~?????~——

 

32. 诗人萨迪陵墓,建于1950-52年,由伊朗建筑师Mohsen Foroughi设计。

33. 陵墓建筑的外形仿照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宫,是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结合。

34. 萨迪的墓碑。墓室里前来瞻仰的伊朗人很多,不方便拍照,于是LD举着相机在一旁耐心等待,这时游人友好地纷纷让开,还互相提醒,给了LD一个机会拍下这个干净的画面。像这样的友好举动,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在其它国家几乎没有碰到过,至今还令人感动难忘。

35. 写着萨迪诗句的瓷砖。

36. 萨迪墓。

 

~?萨迪诗选 ?~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
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
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
驴子虽然驮着重重的口袋,
哪知道里面是书还是木柴?

—— 蔷薇园(片断)

 

无论学者,博士,圣徒,
也无论圣明雄辩的人物,
只要他一旦羡慕浮世的荣华,
便是跌向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 蔷薇园(片断)

 

帝王大树若想顶天立地,
百姓之根深深扎在土里。
残害百姓无异自毁根基,
大权在握切莫强奸民意。

—— 果园(片断)

 

暂存的一切不要贪求
哈里发的光荣已成虚无
巴格达城外的江水万古常流!

 

虽然玩笑话一句
智者从中得教益
纵有典籍百千卷
愚人始终当儿戏

 

—— ~?????~——

 

离开设拉子的那天早晨,Ali特地带我们到设拉子这家干果店购买开心果。

37. Tafreshi Nuts干果店。

38. 一排排的干果蜜饯,种类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39. 腌制的橄榄。

40. 杂拌果仁。

这里的开心果,果仁饱满,味道浓郁,香脆可口,有多种口味炒制的,质量非常好。平时旅行,我们基本不购物,但是在这里却买了好几公斤开心果。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