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追寻大师的足迹(四)——看得见风景的玻璃房子

(2014-11-17 15:16:07) 下一个

***福克斯河畔的玻璃房子***

我们跟随讲解员,沿着弯曲的小路,穿过森林,来到一块开阔的草坪前。和煦的阳光下,秋叶满树,色彩缤纷,一旁的福克斯河静静地流淌着。草坪中央,便是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筑。长方形的建筑主体,悬挂在八根打入地下的工字钢柱上,好像一艘浮在空中的平底船。更为奇特的是,屋顶和地板之间,完全是开放的空间,周围只有一扇扇落地大玻璃窗,没有任何墙壁。屋顶,地板,加上前面的露台,三块平面,八根立柱,结构异常简洁。立柱全部漆成纯白色,配上乳白色的大理石和透明的玻璃,在蓝天绿地碧水黄叶映衬之下,雅致脱俗,空灵飘逸。

1. 福克斯河畔的玻璃房子。

其实行前已经做了一些功课,在网上也看到过这座建筑的照片,但是感觉平平,完全没有此刻这种惊艳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受到那种强大的气场,视觉冲击扑面而来,令人怦然心动。

2. 奇特的建筑,强大的气场。

这座造型奇特的玻璃房子,是二十世纪建筑大师米斯·范德罗为芝加哥女医生法恩斯沃斯设计的度假别墅,一般被称为“法恩斯沃斯住宅",或者是“法恩斯沃斯别墅”(Farnsworth House)。别墅建在福克斯河畔,周围长满了枫树和胡桃树,一年四季风景秀丽,为此建筑师一反常规,以大片的玻璃的代替阻隔视线的墙壁,让周围的美景一览无余,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得见风景的房子”。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史上影响深远,可谓划时代的杰作。从1951年建成之后,在建筑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饱受赞誉的同时也不乏争议。而关于这座房子,更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文艺范儿的女医生***

伊迪丝·法恩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1903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富商家庭。她的父亲原来是威斯康星的木材商,在芝加哥大火之后的建筑热潮中发了财,便把生意迁到芝加哥。法恩斯沃斯从小爱好文学和音乐,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英文系和美国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生为富家子弟的特权之一,就是可以无限制地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不必屈从于生活的压力。大学毕业后,法恩斯沃斯希望成为一名职业演奏家,于20年代赴罗马深造,师从意大利小提琴家Mario Corti。在意大利期间,法恩斯沃斯掌握了意大利语,进而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兴趣,最后决定弃乐修文,转攻意大利诗歌。30年代初,法恩斯沃斯再度转行,进入西北大学医学院,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习,37岁法恩斯沃斯终于成为芝加哥Passavant Memorial Hospital(西北大学纪念医院的前身)的一名肾脏专科医生。

3. 伊迪丝·法恩斯沃斯(网络图片)。

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男医生上了前线,后方医生短缺,法恩斯沃斯的工作量骤增,忙碌一周之后,周末特别需要一个清净的地方,远离工作的烦恼和城市的喧嚣。经熟人介绍,法恩斯沃斯在芝加哥城西南60英里的小镇普雷诺(Plano)从芝加哥论坛报老板麦科米克(McCormick)手上以每英亩50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块10英亩的土地。那块地在福克斯河(Fox River)畔,周围林木茂密,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法恩斯沃斯打算在那里修建一座周末度假的别墅。

1945年11月某日,在朋友家的晚宴上,法恩斯沃斯谈起最近在郊外购置的那块土地,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打算,建造一座乡间别墅,周末一个人拉琴读诗,享受一下大自然。宾客之中,有一位沉默寡言的陌生人,相貌神情,和名导演希区柯克有几分相似。朋友介绍说,他叫米斯,是位著名建筑师。

一晚上,米斯听着法恩斯沃斯的叙述,却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抽着手里的雪茄。也许他根本听不懂英文吧,法恩斯沃斯心想。最后,出于礼貌,法恩斯沃斯谨慎地问米斯,可否给她推荐一位他事务所里的年轻建筑师,帮助设计一所周末度假的小屋。出乎她的意外,一直不吭声的米斯开口了,用带欧洲口音的英语告诉她,他愿意亲自为她设计建造这所别墅,无论是什么风格式样。

女医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运气,眼前这位沉默寡言貌似冷淡的米斯,鼎鼎大名的建筑师,为自己的区区度假小屋,竟然答应亲自出山。

4. 雪茄是米斯·范德罗的标志(网络图片)。

 

***删繁就简以少为多的大师***

路德维希·米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原名玛利亚·路德维希·米歇尔·米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1886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国和荷兰边境的古城亚琛一个石雕工匠之家。在父亲的石匠作坊里,米斯完成了建筑的启蒙教育。1905年,他只身前往柏林,在著名建筑师Bruno Paul的事务所当学徒,1907年设计了他的第一所民居,德国传统风格的Riehl House。1908年,加入另一位名建筑师Peter Behrens事务所任绘图员。在那里,米斯结识了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当时的名字叫Jeanneret-Gris),日后三人同为欧洲现代风格建筑的代表性人物。米斯虽然没有受过建筑学的高等教育,完全通过建筑事务所学徒和打工,以及本人的天赋努力,最终成了一名独立资格的建筑师。一战之前,范德罗主要是为柏林上流社会的客户设计住宅,遵循十九世纪德国本土风格和以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为代表的普鲁士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家一样,米斯也开始探索新的建筑风格,以适应战后工业化时代的要求。米斯认为,每个不同的时期,都有相应的建筑风格作为代表。哥特式风格,古典主义,分别代表了各自的时代,但是已经过时了。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风格。二十年代初期,米斯结识了荷兰艺术家凡·杜斯堡。杜斯堡所代表的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也叫新造型主义,主张简化抽象,外形以基本的几何图形为主,色彩上只用红黄蓝白黑等原色,对米斯的影响巨大。米斯对新风格的探索中,大胆抛弃了当年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的繁复冗余的装饰,只是保留了以直线和长方为主的造型这一普鲁士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征。

1921年米斯为柏林菲特烈大道设计的办公大楼和次年设计的全玻璃摩天大楼,打破当时的常规,全部采用钢材和玻璃。设计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是作为他新建筑风格的宣言,一鸣惊人。伴随着建筑风格上的脱胎换骨,米斯将自己名字也改为路德维希·米斯·范德罗。罗(Rohe)是他母亲婚前的姓,加上荷兰语的范德(van der),除了显示自己的荷兰文化背景,或许隐含了向荷兰风格派运动致敬的意思。Wiki上说他是初到柏林时,为了结识当时的上层社会,而在名字里加上一个疑似贵族的范德,应该是不正确的说法。

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抛弃了古典主义风格中繁复的装饰,而把建筑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形式永远服从于功能。建筑结构和材料的使用,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这种现代建筑风格,被建筑界称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1932年由美国建筑史学家Henry-Russell Hitchcock和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最先提出,名字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首任院长格罗皮乌斯1925年的一本专著“国际建筑”(Internationale Archtektur)。其代表人物包括欧洲的三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格罗皮乌斯,范德罗。这三位在现代建筑史上,与草原风格的创始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齐名,是业界公认的四位最杰出的现代建筑家。

转型之后范德罗最初的设计虽然没能付诸实现,却在德国建筑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期间,除了在建筑同人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现代建筑理念,范德罗还加入了德国工艺协会(Werkbund,一个艺术家建筑师的同人协会),并和格罗皮乌斯一起倡导包豪斯运动。1927年,魏玛政府委托德国工艺协会在斯图加特设计建造Weissenhof Estate,作为展示新兴建筑设计的一个实验社区,由范德罗主持。主办方邀请了十七位当时欧洲著名的现代风格的建筑师,包括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国际风格的现代建筑。

次年,范德罗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建筑理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并把这个理念充分体现在1929年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和1930年的图根哈特山庄(Villa Tugendhat)的设计上。这两座杰出的设计,标志着范德罗建筑风格的成熟,是他德国建筑生涯的顶峰。除了建筑设计,米斯在室内装潢家具设计上也颇有建树。他为巴塞罗那博览会设计的座椅,造型新颖别致,被称为“巴塞罗那椅”,如今已成为现代家居设计的经典。

5. 包豪斯时期的范德罗(网络图片)。

1930至1933年期间,范德罗任德国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的院长。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后来迁往德绍(Dessau)和柏林。首任院长是格罗皮乌斯,教员包括大名鼎鼎的康定斯基,旨在创立和推广新的建筑雕塑绘画设计艺术,包豪斯不仅是学院的名称,也代表了现代设计的一种风格流派。由于包豪斯理念的前卫和标新立异,深受德国保守势力的敌视。1933年纳粹上台后,由于希特勒和戈培尔的个人趣味,德意志新古典主义成为官方提倡艺术样板,现代艺术遭到无情的打压,包豪斯学院也被迫关闭。1934年范德罗应邀为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提交了一份设计方案,由希特勒和他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亲自审查。据说希特勒看完范德罗的方案,非常不屑地将图纸丢在地上,认为这样设计无法代表德国。

由于纳粹当局的封杀,范德罗无法在德国继续他的事业,1938年被迫离开祖国,流亡到美国,来到芝加哥,被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聘为建筑系主任。这所学校后来和另外一所学院合并,就是现在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由于米斯的国际影响,大大提升了IIT建筑系的知名度。

在芝加哥期间,范德罗专程去Taliesin拜见了赖特。范德罗最早接触到草原风格,是从赖特1911年在柏林出版的一本专著。他的建筑风格无疑深受赖特的影响,赖特对范德罗也颇为欣赏。之前他豪不客气地拒绝了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的请求。

来美国之后,范德罗发展完善了早期的一个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使用钢与玻璃,这两种最能体现现代工业技术的威力的建筑材料。他对钢材,特别是工字钢梁的使用,不光是出于结构的需要,更是为了体现建筑的垂直感,不动声色之中,竟将技术手段融化为建筑艺术,最终形成了他的终极建筑风格。从四十年代起,范德罗负责IIT校园的改建计划,陆续设计了一系列建筑,其中为建筑系设计,1956年建成的克朗大楼(S. R. Crown Hall),是范德罗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6. 范德罗和IIT克朗大楼模型(网络图片)。


1938年,是范德罗漫长建筑生涯的分界线,之前的31年在德国,之后在美国也是31年。范德罗一生中最著名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在美国完成的。其中芝加哥城中心的湖畔大道公寓(860–880 Lake Shore Dr),IBM大厦(IBM Plaza),联邦办公大厦(Kluczynski Federal Building),芝加哥郊区的法恩斯沃斯别墅(Farnsworth House),和纽约市的希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都是米斯式国际风格建筑的典范。鉴于他对芝加哥现代建筑的杰出贡献,建筑界将范德罗和六七十年代设计汉考克中心(John Hancock Center),西尔斯塔楼(Sears Tower,现为Willis Tower)等现代化摩天大厦的建筑师Fazlur Khan和Bruce Graham,称为“新芝加哥学派”。1960年,范德罗荣获美国建筑学会(AIA)颁发的金奖,以表彰他对现代建筑的杰出贡献。

范德罗风格的建筑,外形通常是极简单的直线条和几何体,配以纯净的色彩,内部则为开放式的,所谓“流动的空间”,主要建筑材料为钢材和玻璃。米斯·范德罗把自己的这类建筑称为“皮包骨头”(skin and bones),结构上可谓简化到了极致,无一丝冗余,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简单对称和直线条,大概来自德国式的严谨和刻板,相比之下,高迪的不对称曲线造型,多少体现了地中海民族的奔放思维。关于范德罗的建筑风格,业界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支持的一派对他固然赞誉有加,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设计单调千篇一律,“Less is more”其实是“Less is a bore”。作为外行人,觉得范德罗设计的高楼大厦办公楼,确实有点单调乏味,相比之下,我们更欣赏法恩斯沃斯别墅,设计充满了灵感,看似简单,细品之下,回味无穷。

***从一见钟情到对簿公堂***

1945年的那次邂逅,他59岁,几年前离开德国就已经和妻子离异,在美国有一个女友,也刚刚分手;她42岁,依然独身的女医生。法恩斯沃斯显然为大师的才情所倾倒,那次会面给她留下的印象,“好像风暴洪水一样猛烈”。而范德罗肯定对女医生也是另眼相看,否则不会轻易放下身段,亲自出手,不仅负责设计,还亲自监督施工。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两人之间的真的有什么风花雪月,但是很多人都愿意相信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大师和红颜知己的浪漫。

在法恩斯沃斯的陪同下,范德罗不仅亲自建筑地点实地考察,而且两人频繁见面,商讨设计。法恩斯沃斯对度假屋的设计要求,既要与众不同品味不俗,又要经济适用,符合独身女子的需求。经过反复修改,范德罗最终提出了一个“柏拉图式完美的”设计方案。整个房子是一个长方体,长23.5米,宽8。5米,由8根工字钢梁托起,四面墙完全由玻璃窗构成,从室内各个角度,周围的自然景色都一览无余。

7. “看得见风景的小屋”:玻璃窗代替了墙壁,窗外的美景就是最漂亮的墙纸。



按照范德罗的构想,简单的造型,透明的玻璃,和通体的白色,都是为了融入而不是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为了防止洪水侵袭,整个房子被挂在空中,底部离开地面1.6米。这个高度,是根据福克斯河百年水文历史记录的水位上限留出的余地,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建成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已经遭遇过多次洪灾,其中以1996年和2008年那两次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8. 洪水中的法恩斯沃斯别墅(照片翻拍)。

1947年,应菲利普·约翰逊的邀请,范德罗的设计模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立刻轰动一时。如此前卫的设计,受到建筑界和媒体的格外关注。连展览的主办人约翰逊也对这个设计心爱有加,马上山寨,在康州的New Canaan为自己建造了一所玻璃房子,而且赶在范德罗的法恩斯沃斯别墅完工前落成,有意无意抢了风头,总之让范德罗十分不爽。之前两人的合作关系一直不错,是菲利普·约翰逊首先把范德罗介绍给美国建筑界,这件事多少让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些阴影,之后渐行渐远,他们的最后一次合作是五十年代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

到了1949年终于正式动工,由范德罗亲自监督施工。虽然范德罗的设计宗旨是少即是多,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体现了他的另一句著名的建筑格言:“上帝在细节之中”(God is in the details)。从两人相识到最后完工,前后将近六年时间。最初的两三年,两人的关系处在“蜜月期”,相互赏识,过从密切,女医生在日记里,亲呢地称呼范德罗为“中世纪的农夫”,“有透视功能的原始人”。从法恩斯沃斯写给范德罗的便笺上,不难看出两人的密切关系:“凝聚心血的作品是无法用金钱支付的,只能用爱和尊敬去体会和珍视。”

慢慢地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一些裂痕。当初法恩斯沃斯对范德罗的景仰和崇拜,渐渐变成了失望和沮丧。原因是两个人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对于范德罗来说,他追求的是设计上的完美,“少即是多”是美学层次上的诉求,缺乏的是实用性的考虑。比如四面透明的房子,使法恩斯沃斯感到非常不便,好像是被展览的动物,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外界的注视之下,特别是一个单身女子,在这荒郊野外,更多了一份不安全感。另外女医生要求在房间里加一个挂衣服的壁橱,大师则完全不能理解,你一个人就是周末住两天,还需要几件衣服?最后的妥协是,大师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柜橱,一面挂衣服另一面放电器,兼做屏风。两个人都是个性极强,互不让步,关系也就越搞越僵。

9. 范德罗为法恩斯沃斯设计的柜橱。

最终导致两人关系恶化的原因是造价大大超过预算。因为范德罗平时事物繁忙,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建筑施工上,致使工程进展缓慢。这期间由于爆发朝鲜战争,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不仅延误了工期,也使造价大幅度上涨。每一次为增加预算,双方都会闹得非常不愉快,到后来后来两个人干脆彼此再也不见面,一切通过信件交流。1951年,度假屋终于完工,造价由原来预计的4万多美元涨到7万多美元,差不多翻了一番。法恩斯沃斯拒绝支付超出预算部分的工程款,范德罗一怒之下,将法恩斯沃斯告到法庭之上。法恩斯沃斯也以延误工期,设计不合理,严重超出预算,违反消防条例为理由,反告范德罗。谁能想到,两人从当初一见倾心,短短几年,竟然反目成仇,对簿公堂。

官司的结果虽然是范德罗胜诉,但是范德罗并没有收到拖欠的两万美元工程款,最后只拿到2500美元和解费。而美国的媒体舆论却是站在法恩斯沃斯一边。在House Beautiful杂志的一篇题为“对美国未来的威胁”的专访中,编辑借法恩斯沃斯之口把范德罗描绘成“集权式”的控制狂,完全无视客户要求。当时正是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范德罗“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被说成是剥夺个人自由,取消私人财产的主张,扣上一顶“共产主义”的大帽子。两人自此分道扬镳,彻底从对方的世界中消失,至死再无任何往来。

***此地空余黄鹤楼***

虽然法恩斯沃斯对范德罗的设计多有不满,她还是在这座度假屋住了将近20年。平心而论,这座玻璃房子美则美矣,实用性上的欠缺还是非常显著的。由于玻璃的隔热性差,又没有安装空调,导致室内冬冷夏热,而且耗费能源。除了大门和两扇窗户,其它玻璃窗都不能打开,使得整个房间的通风很差。玻璃固然通透,但作为私人住宅毫无私密性。私人住宅毕竟不是纪念碑,除了建筑形式,功能和舒适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在这一点上,范德罗确实有些固执己见,钻了牛角尖。但是对法恩斯沃斯来说,能拥有一座建筑大师亲手设计的房子,尽管作为公众和媒体注意的焦点,时常受到专程前来瞻仰的粉丝的骚扰,多有不便,却也令她的虚荣心多少得到一些满足。可以说,这座让她爱恨交织的小屋,也让她的名字,永远地和大师连在一起,名垂建筑史册。

1967年,法恩斯沃斯从医院退休,离开芝加哥,搬到佛罗伦萨郊外的Bagno a Ripoli,退隐田园,重拾青年时代的文学旧梦。她的晚年,主要从事意大利诗歌的翻译,还结识了诺贝尔奖获奖诗人Eugenio Montale。她翻译的Montale, Albino Pierro, 和Salvatore Quasimodo诗集于70年代陆续出版。1968年,法恩斯沃斯别墅挂牌出售,当时米斯·范德罗自己也正打算在乡间买一座度假屋。他的家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良机,但是被范德罗断然拒绝。对范德罗来说,这一页永远地翻过去了。1969年8月17日,米斯·范德罗因食道癌病逝于美国芝加哥,终年83岁。直到去世,范德罗都没有再见过自己设计那栋小屋。

最终法恩斯沃斯别墅于1972年以12万美元卖给了英国房地产开发商兼收藏家Peter Palumbo勋爵,也算是物有所归,得遇明主。Palumbo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精通艺术,眼光独到,他的癖好之一就是收藏建筑名家设计的住宅。除了法恩斯沃斯别墅,匹兹堡附近一幢赖特设计的民居和巴黎近郊塞纳河畔讷伊镇(Neuilly-sur-Seine)上两所柯布西耶设计的住宅Maisons Jaoul也曾经为他所有。搬入这所别墅以后,Palumbo对房子的内外都做了不少修缮。那时范德罗已经去世,Palumbo聘请范德罗的外孙,建筑师Dirk Lohan按照范德罗当初的设计,对内部重新装修。在对这座别墅的维护方面,Palumbo功不可没。

2003年,由于健康和经济原因,Palumbo决定出售法恩斯沃斯别墅,在索斯比公开拍卖,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传闻有纽约的财团,准备买下别墅,从原址拆除,运到东岸重新组装。在芝加哥人眼里,这无异于文化掠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致力于保护当地历史遗迹保护的人士。原本伊利诺伊州政府准备拨专款购买这栋建筑,但是因为财政危机,拨款被取消了。最后由非政府组织Landmark Illinois和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出面,在民间募集资金,终于在拍卖会上以670万美元中标。经过维修整理,改为博物馆,对外开放。2006年,法恩斯沃斯别墅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大师的杰作***

法恩斯沃斯别墅可谓范德罗在美国的建筑生涯的巅峰之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的“柏拉图式完美"的杰作。建成之后,倍受媒体业界和公众的关注,只是以前作为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慕名而来的粉丝,也只能隔着围栏远远地窥视。只是最近几年改为博物馆之后,公众才有幸一睹芳容。每周的周三至周日,接待来访的游客。

虽然法恩斯沃斯别墅地点比较偏僻,来访的参观者不多,可是因为内部空间有限,只有平时才允许参观者在室内拍照。所以我们特地选择了平时的一天,专门请了一上午的假,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普拉诺小镇。那是一个和煦的秋日,晴空如洗,层林尽染,衬托得这座奇特的建筑益发飘逸超群,令人不禁赞叹大师的神来之笔。

10. 别墅的造型,简洁优美。



11. 又很有张力。



12. 工字钢梁和基座之间采用焊接而不是铆钉,整个房子好像是被托扶而不是支撑着,有一种漂浮的动感。



13. 映在玻璃上的动人秋色。



14. 房子基座与地面之间有5英尺(1.6米)的空间,中间的那根管子宛如一根脐带,是整个房间与外界的唯一联通,包括输电及上下水道。



15. 别墅外部通体漆为白色,素雅别致。



16. 范德罗最擅长使用的元素之一——工字钢梁。因为是民居,不同于商用建筑,钢梁被精心打磨平整,漆成白色,显得更为自然。



17. 露台上的椅子。


 
18. 整个房基的面积是2216平方英尺(约200平方米),三分之一是露台,房间内部的面积是1540平方英尺(140平方米)。内部为不对称的开放式空间,只有东北角四分之一到面积被隔出来,作为杂物储藏室,厨房和卫生间。



19. 里面陈列的家具大多是米斯设计的式样。桌子两边的座椅为图根哈特椅,又叫Brno椅,是当年专为图根哈特山庄设计的家具之一。



20. MR椅,最初由米斯在包豪斯的同事Marcel Breuer于1925年设计,又叫”瓦西里“椅,得名于另一位包豪斯同事康定斯基。



21. 开放式的起居室。



22. 起居室。



23. 壁炉。



24. 巴塞罗那躺椅,为巴塞罗那博览会设计的家具之一。



25. 著名的巴塞罗那椅模型。这是范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专门为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设计的御座,X形的椅腿成了范德罗的标志。



26. 台灯。



27. MR躺椅。



28. 朝北的一侧为厨房。 



29. 开放式的卧室。注意卫生间门的下方能看到被洪水损坏的部分。



30. 卫生间。



31. 一个小时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最后看一眼秋色掩映下的法恩斯沃斯别墅。



之后的一个周末,我们走访了芝加哥城北的Graceland公墓,继续我们的建筑大师朝圣之旅。那里是许多芝加哥著名的建筑师长眠之地,包括“旧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Daniel Burnham,John Root,William LeBaron Jenney,苏利文(Louis Sullivan),以及“新芝加哥学派”的Fazlur Khan,Bruce Graham。不知是闵闵天意还是巧合,本篇介绍的两位主人公范德罗和法恩斯沃斯,死后也都葬在那里,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在池塘边的一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范德罗的墓地。墓碑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理石,由他的外孙建筑师Dirk Lohan设计,上面仅仅刻着名字,没有任何装饰,简约的风格,正如范德罗一生所追求的,“少即是多”。

32. 范德罗的墓碑。

 
法恩斯沃斯别墅,这座建筑史上的奇作,把两个人的名字永远连在了一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生前的恩怨离合,如今都已是过眼云烟,或许两人泉下有知,能冰释宿怨,再续前缘。

###############################################

附:

法恩斯沃斯别墅:  14520 River Road, Plano, Illinois 60545
Graceland Cemetery: 4001 N. Clark St, Chicago, IL 6061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夏荷仲梦' 的评论 :

日本的建筑,为西方借鉴的很多。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安娜晴天' 的评论 :

问好晴天。
夏荷仲梦 回复 悄悄话 生为富家子弟的特权之一,就是可以无限制地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不必屈从于生活的压力。---名言

这个在建筑中叫借景,东方,特别是日本,很多寺庙都是如此开阔,但间接如此,真狠惊叹,NHK介绍过
不过您的更详细,还似乎有点罗曼斯
安娜晴天 回复 悄悄话 开门啦, 给你们拜年,新年愉快~~~

出门玩得开心吗, 多分享一路的见闻,问好A家伉俪~~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oushijie' 的评论 :

包豪斯学院只闻其名,还没去过,呵呵
Youshijie 回复 悄悄话 我同苏苏一样,觉得太来劲了。
知道包豪斯,是今年去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本身,还不如这幢别墅好看。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苏.苏' 的评论 :

苏苏好!好久不见,问好你和唐兄。最近比较忙,只能家门口转转,让你见笑了。
苏.苏 回复 悄悄话 太来劲了,非常好看。文字图片并驾,知识趣味齐趋。A兄A嫂真有生活情趣。
苏.苏 回复 悄悄话 太来劲了,非常好看。文字图片并驾,知识趣味齐趋。A兄A嫂真有生活情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