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追寻大师的足迹(一)——赖特的“草原风格”建筑

(2014-09-28 10:04:19) 下一个

芝加哥的建筑全美闻名,建筑界提起芝加哥学派无人不知,不过最为芝加哥人津津乐道的建筑师,却非出自芝加哥学派,构成芝加哥壮丽的天际线的幢幢摩天大楼虽然没有一座经他之手设计,但是其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却对上个世纪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此人就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家——赖特。因为芝加哥是赖特当年入行建筑业的第一站,其最著名的“草原风格”建筑,也以芝加哥地区的数量最多,而赖特建筑生涯中后期的另一个大本营,就在邻州威斯康星。今年恰逢赖特逝世55周年,我们利用几个周末,探访了大师在这两个地区留下的几处建筑代表作,继而对赖特的生平也做了一些了解,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在他超过70年的漫长的建筑生涯当中,赖特一共设计了一千多所建筑,其中建成的有532座。他的作品包括办公楼,教堂,学校,旅馆,摩天大楼,博物馆,和私人住宅。从前期的“草原风格”建筑,到中后期的“有机建筑”,以及“美国风格”的住宅和城市规划,赖特在建筑理念上崇尚师法自然,建筑风格上追求简洁实用和功效,注重功能而不过分强调装饰,工程上大胆运用现代技术和新材料。他开创的独特的风格,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生前就已经名扬全美,死后更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四位大师之一(其他三位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均为欧洲人)。1991年,在美国建筑师学会举行的一项调查中,赖特被评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师”,他的后期杰作“落水山庄”(Fallingwater House)同时入选“最杰出的美国建筑”。

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网络图片)


【早年经历】

1867年6月8日,赖特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Richland Center,起名弗兰克·林肯·赖特(Frank Lincoln Wright),以纪念刚刚结束的南北战争。父亲William Carey Wright (1825–1904)是一位音乐教师,同时还兼职律师和牧师。母亲Anna Lloyd Jones (1838/39 – 1923), 是位小学教师,娘家劳埃德·琼斯家族,是来自威尔士信奉唯一神教(Unitarian)的移民。赖特的父母个性都很独特,特别是母亲,非常强势,赖特身上也继承了父母的特点。据赖特回忆,自他出生起,他的母亲就希望他日后能成为一名建筑师,在他的婴儿室墙上贴满了从杂志上剪下来的英国教堂的图片。赖特九岁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套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设计的积木(Froebel Gifts),小赖特对这些不同几何形状的积木块很着迷,经常在桌上摆弄上大半天。这些积木几何图形对童年赖特的启发,或许对赖特日后的建筑设计多少有些影响。

赖特的父母都是个性极强的人,婚后关系一直不好,赖特的母亲嫌丈夫不能赚钱养家,赖特的父亲怨妻子不够温柔体贴,赖特14岁那年,两人分居。17岁中学毕业后,赖特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分校,学习土木工程。第二年,他的父母正式离婚,父亲离开威斯康星,之后赖特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亲。赖特把自己中间的名字从林肯改成母亲的娘家姓劳埃德,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18岁的赖特从此负起了养家的重任。1887年,赖特从学校辍学,来到芝加哥找工作。19世纪80年代是芝加哥城市建筑的黄金时期,1871年的那场大火,将旧芝加哥一扫而光,正好给建筑师们提供了一个各显神通的舞台,一时间各种风格的建筑在芝加哥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赖特先是在一家建筑事务所当绘图员,不久遇到一个机会,来到阿德勒-苏利文建筑事务所(Adler & Sullivan),为即将落成的芝加哥大剧场(Auditorium Building)绘制内部设计图。在这里,赖特遇到了他建筑生涯的领路人,恩师苏利文。


【苏利文事务所】

路易斯·亨利·苏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比赖特大20岁,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号称“摩天大楼之父”。苏利文,Henry Hobson Richardson,和赖特,被誉为美国建筑界的三鼎甲。代表建筑除了芝加哥大剧场,还有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大楼,芝加哥的百货商店Carson, Pirie, Scott大楼和圣路易斯市的Wainwright Building等等。其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于1972年拆除,但是苏利文设计的大楼正门和交易大厅则被保留下来,移到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内展出。

2. 苏利文设计的芝加哥大剧场(网络图片)


在苏利文事务所,赖特很快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干,深得苏利文的赏识,不久被提升为总绘图师,并负责设计民居建筑,开始独当一面。赖特对苏利文的提拔赏识也是感激不尽,称其为“恩师”(Lieber Meister,German for "Dear Master")。1889年,赖特和第一任妻子凯瑟琳(Catherine Lee "Kitty" Tobin,1871–1959)结婚,为此苏利文特地和赖特签订了为期5年的一份工作合同,还在赖特的要求下借给新婚夫妇5000美元。赖特用这笔钱,在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镇(Oak Park)买了一块地,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宅地上原来的房子,改建后给赖特的母亲居住。

苏利文的事务所,大头是商用建筑设计,民居设计作为副业,占的比重不大。苏利文的主要精力花在商用建筑上,民居设计基本上是苏利文画一个设计草图,之后的工作全由赖特负责。赖特白天在事务所的办公室上班,主要是协助苏利文处理公司的主要业务,回到橡树园镇的家里,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设计民居。苏利文对赖特也不亏待,设计民居算是额外工作,有加班费。虽然苏利文对赖特在经济上很慷慨,赖特还是觉得钱不够花。赖特虽然不是出生在富贵人家,却生活奢华,平时花钱大手大脚,这个习惯伴随他一生,经济上经常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婚后几年,又添了两个儿子,经济上压力不小。为了多赚外快,加上他本人的性格绝非安分守己,岂肯久居人下,慢慢地开始背着苏利文,在下面揽私活。这些私底下偷着替人设计的房子,赖特管它们叫Bootlegged Houses,虽然风格上还是十九世纪末传统的设计,但某些细微的变化更动,还是能依稀显示出赖特未来的风格。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苏利文终于还是发现赖特背着自己在外面接私活,自己向来对赖特不薄,没想到赖特竟然做出这样的事,不仅违反他们之间的合同,更可以说是忘恩负义。盛怒之下,苏利文当即开除了赖特。师徒二人就此反目,形同路人,直到十几年后,才重新来往。这件事上,的确是赖特理亏。纵观赖特一生,其行为处事,很多不合常理,有违道德,倍受世人争议。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像赖特这样的怪才,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与众不同,加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坚强信念,很多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草原风格】

离开苏利文事务所以后,赖特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独立承接业务。1893年到1900年间,属于赖特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当时建筑界盛行的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古希腊罗马风格为样本,讲究气魄宏大,追求对称完美。芝加哥学派,包括苏利文在内,追求的都是这种高大上。1893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芝加哥市举办世界博览会,为博览会设计新建的场馆建筑,清一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然而在赖特看来,这种来自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还是太保守,不能代表和满足美国蓬勃发展的新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民用建筑的需要。以往的建筑设计,偏重于帝王将相的宫殿,教堂,和剧场,纪念碑之类的大型公共设施,往往忽视民居类的小型建筑。十九世纪末,美国的经济空前发展,超过欧洲老牌强国,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民居建筑的需求也随之增长。随着城市向郊区的不断扩展,民居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岸,地广人稀。根据这个特点,赖特一改当时建筑界向纵向发展追求高度的理念,独辟蹊径,降低高度,转而向横向扩展,从而创出了一个独特的全新的风格。

从1901年起,赖特在芝加哥郊区设计建造了一系列民居,这些建筑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以直线条和长方形为基本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构成新颖的造型。层高普遍低于传统的住宅,但是规模向横向拓展。屋顶不高但屋檐宽大而突出,大规模增加窗户的面积和数量,以求充分利用自然光。内部结构多以壁炉为中心,采取开放式结构。装修上不做过多的不必要的装饰,通过建材本身的变化达到装饰的效果。住宅占地较广,并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尽量融合。赖特对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艺术十分醉心,在建筑设计上,一定程度借鉴了日本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简洁空灵,形成了自己“小快灵”的特点。后世的评论家将这种风格称为“草原风格”(Prairie Style),因为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中西部传统上属于“草原”地区,这个名字有点容易让人误解,反正我总是联想起电视剧《草原小屋》。其实这些住宅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或郊区,跟草原上帝小木屋不沾边。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赖特的“草原风格”时期,其间设计的几十所建筑,大部分散布在芝加哥地区,特别是以橡树园镇为中心的西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为1908年设计的Robie House。个人认为,“草原风格”最能代表赖特的建筑风格和理念,是赖特70年建筑生涯最辉煌的成就。“草原风格”是第一个在美国原生并推广,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建筑风格,它的理念,在当时绝对是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从“草原风格”开始,建筑才从高高在上的贵族精英垄断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平凡世界。之后赖特进一步推出的“有机建筑”,以及“美国风”住宅,和晚期风格大异的现代建筑,无论原创性,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和他的“草原风格”相提并论。

从1889年到1909年,赖特在橡树园镇居住了20年,镇上由他设计建造改建的建筑共有25座,居全美之首。从这些房子设计上的变化,可以看到最初的二十年赖特建筑风格的演变。认识赖特,就让我们从橡树园镇开始吧。

3. 芝加哥西郊橡树园镇(Oak Park),是赖特早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镇中心纪念赖特的铜像。



4. 橡树园镇赖特故居和工作室(Frank Llioyd Wright's Home and Studio) 。1889年,赖特新婚,向老板苏利文借了5000美元,在橡树园镇买了一块地,建起了这座木瓦(Shingle)风格的房子。

5. 189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工作室。



6. 1976年列入国家历史名胜,现在辟为博物馆,由芝加哥地区的一家非盈利性组织赖特信托基金会(Frank Lloyd Wright Trust)管理,前来参观的赖特粉丝,常年不断。

 
7. 故居门前的仙女(Sprite)石雕,是赖特当年设计Midway Gardens和意大利雕塑家Alfonso Ianelli共同设计的。后来两人因署名问题闹得不欢而散。



8. 赖特全家福:赖特和第一任妻子凯瑟琳以及他们的六个子女。



9. 故居内部。



10. 赖特夫妇的卧室,墙上的装饰花纹是苏利文设计的。



11. 赖特为家人活动而设计的大厅,在面积不大的私人住宅里开辟出这样开阔的空间,在当时是非常有创意的。



12. 大厅墙上Art Nouveau风格的壁画。



13. 赖特风格的铁格彩窗,直线和方格构成的郁金香造型,简练而优雅。



14. 带有日本风格的壁灯。赖特对东方特别是日本艺术非常推崇,从1905年起,多次去过日本,雅好之一是收集日本绘画。



15. 餐厅的家具也是赖特设计的。



16. 建筑事务所的工作室。



17. 另一间工作室。



18. 赖特本人的工作室兼办公室。



19. Walter Gale House,1893年,赖特背着老板苏利文接私活设计的几座Bootlegged Houses之一。建筑风格是当时流行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风格。这一时期,赖特还属于学徒阶段,设计上基本是循规蹈矩,只是在屋顶窗的设计上,略微加入一点变化。



20. Nathan Grier Moore House,属于新都铎风格。1895和1923年先后两次由赖特主持重新装修。



21. George Furbeck House,建于1897年,属于赖特探索过渡时期的作品,风格简朴的小屋,已经显示出向“草原风格”的过渡。



22. 建于1901年的Frank Thomas House是赖特在橡树园镇建造的第一座“草原风格”的住宅。



23. 同年建造的William Fricke House。作为第一批“草原风格”的住宅,赖特此时的风格还没有定型,仍在为究竟是向横向还是纵向发展而纠结。



24. William Martin House,1902年。



25. Arthur Heurtley House, 1902年,突出的横向扩展标志着“草原风格”的定型。



26. 通过砖块的颜色,形状和拼接达到外部装饰,反映了赖特的装饰理念,形式永远服从于功能。门前的两座圆形花盆,也是典型的赖特元素。



27. Edwin Cheney House,1903年。房子本身不如房主有名。这家的女主人就是赖特的情人玛玛。



28. Hills-DeCaro House,1906年。



29. Oscar Balch House,1911年,晚期“草原风格”的住宅。


 
30. 1913年的Harry Adams House,是赖特在橡树园镇建造的最后一座“草原风格”的住宅。



除了住宅建筑,橡树园镇还有另一座“草原风格”的公共建筑,唯一神教堂(Unity Temple)。因为赖特和他的母亲都信奉唯一神教(Unitarian,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信奉上帝为唯一的神,不承认三位一体),新教堂的设计自然而然地给了赖特。教堂的外形,采用了简洁的立方体,建筑材料上则大胆地选用了钢筋混凝土,这些在当时(1905年)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31. 橡树园镇的唯一神教堂。



32. 教堂的外形不大,四面是基本没有装饰的水泥墙,朴实无华,内部却显得十分轩敞明亮。这种设计,体现了赖特的一个重要的建筑理念,建筑的灵魂在于它的空间,而非四面的墙壁。翻成俗话说,就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33. 教堂内部。



34. 屋顶的彩玻璃天窗。



35. 吊灯——典型的赖特元素。



36. 芝加哥西郊Riverside镇上的Avery Coonley House,1908年设计建造,是赖特设计的“草原风格”住宅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已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37. Avery Coonley House。



38. Avery Coonley Playhouse,建于1912年。



39. Avery Coonley Playhouse最著名的是赖特设计的彩绘玻璃窗,如今悬挂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入口的展览大厅里。这是赖特在窗格设计中首次引入圆形图案。



40. “草原风格”住宅最杰出的典范,当属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Robie House。 这座红砖建筑由赖特在1908年设计,1910年完工。整个建筑的内外设计,充分体现了赖特“草原风格”的特色,1963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41. Robie House现在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然而四五十年代,曾经一度面临被拆毁的境地。后来经过建筑界特别是赖特本人的一再呼吁,才由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出资买下,捐给芝加哥大学,才得以保留下来。



42. 赖特式花坛。


 
43. Robie House内部。



44. 赖特亲自设计的餐厅家具,现在芝加哥大学SMART艺术博物馆展出。



45. 与餐桌一体化的台灯。 



46. 位于芝加哥城中心内环区(Loop)的乌鸦大厦(Rookery Building),是芝加哥市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高层建筑。乌鸦大厦建于1886年,高55米,共12层,有芝加哥建筑师John Wellborn Root和Daniel Burnham设计。Daniel Burnham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出任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建筑指导。



47. Burnham和Root设计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大厦的中央大厅。整个大厅的上方覆盖着玻璃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大厅的装饰融汇了拜占庭,威尼斯,摩尔等不同的风格,繁复华丽,属于当年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的路数。



48. 楼梯间也十分华丽,造型别致。1898至1899年间,赖特的事务所也曾设在这幢大楼里。



49. 1905年,大厦的内部重新装修,聘请赖特负责中央大厅的改建。



50. 赖特在原有的铸铁编花装饰的基础上,添加了意大利卡拉拉出产的雕花白色大理石贴面,为原有的典雅装潢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



51. 当然还少不了赖特标志性的吊灯。



52. 四方的灯架配上圆形的灯罩,简捷大方。



53. 作为芝加哥内环唯一一座含有赖特元素的建筑,乌鸦大厦与1975年已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平日也吸引不少赖粉前来朝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ca' 的评论 :

谢谢boca。
boca 回复 悄悄话 构图优美的照片和深入的讲解让人充分领略大师的设计理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