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2德奥自驾游(5):别样风光奥地利---黄金屋,天堂小镇,音乐之都

(2012-11-25 10:26:23) 下一个

因斯布鲁克是蒂罗尔州(Tirol)的首府,奥地利第五大城市。从地图上看,奥地利的国土好像一只带柄的锅,西部的蒂罗尔州就是锅的把手。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位于阿尔卑斯群山之中的因河河谷(Inn Valley),字面上意思就是“因河大桥”。

公元四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过驻军的要塞,正式建城是在十二世纪末。由于因斯布鲁克控制着因河以及跨越阿尔卑斯山通道的要冲,过往的贸易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财富和繁荣。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是它的黄金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将帝国的首都迁到因斯布鲁克,这里一度成为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兴建了许多重要建筑,如黄金屋,以及德语区首座歌剧院。十七世纪中叶,随着都城迁回维也纳,因斯布鲁克逐渐沦为一个普通城市。拿破仑战争期间,因斯布鲁克曾被巴伐利亚占领。二战前夕,同奥地利一起被德国兼并。二战后期曾遭盟军猛烈轰炸,城市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的因斯布鲁克成为奥地利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老城的历史古迹和周边的自然风景区以及冬季运动设施,每年都吸引了很多游客。1964年和1976年,因斯布鲁克曾经两度举办过冬季奥运会。

因斯布鲁克离德国很近,我们从米腾瓦尔德开过来,也就一个小时。根据网友们的提醒,进入奥地利之前,在加油站花8欧买了10天的奥地利高速公路票,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免得吃罚单。因斯布鲁克的老城区不大,很容易地就在城中心的停车场找到车位。几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最热闹的市政广场,广场前的黄金屋是因斯布鲁克的标志。

黄金屋(Goldenes Dachl),确切的说是黄金屋顶。这座白色的房子以前是蒂罗尔大公的宅邸。1500年,马克西米连一世皇帝在这所房子的正面增建了一座三层的阳台,作为他参加节日庆典活动观看表演的御用包厢。

1. 黄金屋。



2. 黄金屋的阳台。



3. 黄金屋得名的金屋顶,由2657块鎏金的铜瓦搭成。



4. 二层阳台上的浮雕:马克西米连一世和他的两任皇后Maria of Burgundy,Bianca Maria Sforza。



5. 一层阳台的装饰: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



6. 那天是星期六,有好几对新人在黄金屋举行婚礼,参加的宾客都身着当地传统的民族服装。



7. 广场上的艺人和她的小狗。



8. 黄金屋斜对面这座Helblinghaus是十八世纪的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装饰的像一块精致的蛋糕。



9. 传统风格的石膏花纹雕饰与现代风格的圣母圣子图。



10. 市政厅前的露天音乐会。



11. 一家旅馆墙上的壁画。



12. 从黄金屋前的广场向南走,就来到因斯布鲁克市中心的主要街道----玛丽亚·特雷萨大道。大道上的这幢安娜柱(Anna Säule),建于1704年,庆祝前一年的7月26日圣安娜日大捷,奥国军队赶走了巴伐利亚占领军。



13. 柱子顶端的圣母玛利亚雕像。



玛丽亚·特雷萨大道南端的凯旋门(Triumph Forte),前身是因斯布鲁克老城的南门。1765年,奥国女皇玛丽亚·特雷萨(Empress Maria Theresa)为了庆祝她的儿子利奥波德大公的婚礼,仿照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修建的。不幸的是,就在婚礼过后没几天,女皇的丈夫弗朗兹一世猝然离世,乐极生悲。为了纪念亡夫,女皇下令将凯旋门朝北的一面改成哀悼悲伤的主题,朝南的一面保留原来的欢乐庆典的主题。

14. 凯旋门的南面。



15. 凯旋门顶部玛丽亚·特雷萨和弗朗兹一世的浮雕。



16. 因斯布鲁克圣詹姆斯主教堂(St. Jakob Dom)建于1717至1724年间,由建筑师Johann Jakob Herkommer设计。二战中被严重损坏,战后修复。



17. 教堂外面看上去平平淡淡,内部装潢极为华丽,是由德国著名的艺术家阿萨姆兄弟(Cosman Damian Asam & Egid Quirin Asam)设计的。



18. 穹顶的壁画。



19. 描金装饰的布道台。



20. 主祭坛上的这幅圣母圣子图,色彩线条都十分生动,是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画家克拉那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的佳作。



离开因斯布鲁克之后,我们又返回巴伐利亚,经基姆湖到贝希特斯加登。从贝希特斯加登再次进入奥地利,来到“天堂小镇”哈尔施塔特。

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在萨尔兹堡的南边,Dachstein山谷之中的哈尔施塔特湖畔。几千年前,就有凯尔特人在此定居,留下了很多考古遗迹,著名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就是以此命名的。在凯尔特语里,Hall就是盐的意思,因为附近的山上发现了盐矿,哈尔施塔特意思就是盐城。偏僻小镇的交通十分不便,自古以来,只能靠湖上的船只和艰险的山路。到十九世纪末,随着铁路的修通,哈尔施塔特美丽的自然风光才被一些文人和艺术家“发现”。现在旅游已经成为小镇的主要经济来源。1997年,因为哈尔施塔特的自然景观和哈尔施塔特文化,小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开车到哈尔施塔特,必须把车停在镇外的一号停车场(P1),因为镇中心不许外来车辆进入。如果住的旅馆在镇中心,在停车场打个电话,旅馆会派车来接,免得拖着行李在高高低低的石板路上长途跋涉。

21. 哈尔施塔特经典照,天堂小镇,美得令人无语。



22. 另一个方向看小镇。小镇的标志是Christuski?rche教堂那座尖尖的塔楼。



23. 晨光中湖边的一栋栋木屋。



24. 镇子中心的小广场(Markt Platz)。据说一部韩剧“春天华尔兹”让这个小广场火的不行,那天确实看到一些韩国游客。



25. 广场上出名的那座长着树的房子。



26. 镇上最知名的餐厅Gasthof Zauner也在这个广场边上,他家的烤鱼是招牌菜,可惜盛名之下,比国王湖的熏鱼逊色很多。



27. 我们的旅馆绿树酒店(Seehotel Grüner Baum),面向广场,背后临湖,位置绝佳。据旅馆介绍上说,曾经接待过茜茜公主和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



28. 我们特意订了临湖的房间,为的是阳台上的无敌湖景。



这家旅馆地理位置非常好,房间设施也不错 ,特别是临湖的阳台,景色绝佳,物有所值。要不是一个脑残的设计让我们险些露宿阳台,一切都可以说是非常圆满。

话说那天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回到房间,来到阳台之上,凭栏望去。只见湖上灯火点点,远山渐渐被夜色吞没,旁边的广场上传来一阵阵音乐声(好像是一场为藏独募捐的演唱会)。有道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好不惬意。

过了一会儿,准备回房间,却发现阳台门被从里面关上了。可能是为了隔音保温的缘故,阳台门被设计成两层门,一里一外。正常合理的设计应该是这样:里面那扇门朝里开,外面的那扇门朝外开,这样互相不会影响。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里外两扇门都设计成往里开。这样的设计,如果人在房间里,开关两扇门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人在阳台上,就只能关外面一扇门。现在里面那扇门也被关上了(可能是风吹的),人在阳台上,打开外面的门,往里推,只能推开一点点,就被里面那扇门挡住了。而打开的那一条窄缝,人手也无法伸进去,够不到里面门把手,也就没办法打开里面那扇门。

这下我们被关在阳台上了,只有从房间里面才能把门打开。用手机给旅馆前台打电话,响了很多声也没人接。走到阳台边上,看看隔壁的房间,好像黑着灯,没有人。阳台下面是旅馆的露天餐厅,倒有几桌客人在用餐。无奈和,只好厚着脸皮对着下面大声呼喊,总算叫来了一个女招待。因为隔着三层楼,加上旁边音乐会噪声,很难听清对方的声音。最后总算让她明白了我们的困境,她让我们等着,马上进去找人。等了好一会儿,女招待才把值班经理找来了。楼上楼下又是一通喊,值班经理说找不到备用钥匙,无法上来给我们开门,让我们等着,她再去想办法。

这不要等到猴年马月,没办法,自己想辙吧。那个门缝很小,手是不可能伸进去的,但是能不能用别的东西。灵机一动,看到LD随身背的小背包。帆布的背包带,软硬正合适。于是把背包带弄成一个套,从门缝里一点一点伸进去,想法套住里面那扇门的L型把手。好几次眼看要套上了,又滑到一边。折腾了几十分钟,终于套住了把手,接着用背包带将把手用力向下拉。一开始背包带的位置不对,力矩太小,怎么也拉不动。再小心地调整背包带的位置,尽量挪到把手的终端,还要保证不脱落。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双手用力向下拉,同时用身体将两扇门向里推,咔塔一声,终于把门打开了。

进到房间,总算松了一口气,不禁大骂这个两扇门朝同一个方向开的脑残设计,害得我们浪费了这大好时光。本来准备出门看看夜景,现在搞得游兴全无,正好要去楼下Lobby上网查Email,顺便告诉值班经理,不用再找钥匙了。一开房门,只见一个工友,拿着一大串足有好几斤重的钥匙,正在我们门口一把一把地试,不禁哑然失笑。“阳台事件”,算是我们此行有惊无险的一个小插曲。

29. 我们旅馆的阳台,秀一下那两扇都朝里开的双层门。吸取了前一天晚上的教训,上阳台之前先用垃圾桶把门挡上。



从哈尔施塔特去萨尔茨堡,我们特意选择了萨尔兹卡默湖区(Salzkammer?gut region)的那条路,为的是看看沿途的几个小镇。

30. 巴德伊舍(Bad Ischl)是一个以温泉著名的小镇,镇上有许多温泉疗养院。十九世纪初流行盐浴疗法,巴德伊舍的温泉和盐矿吸引了很多奥国的达官贵人上层名流前来疗养。



31. 从1849年起,奥国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每年夏天都要来巴德伊舍避暑,住上几个月。皇帝喜好甜食,他最爱去的一家甜点铺叫作Konditorei Zauner,镇中心一家快两百年的老店。



32. 这是河边的林荫大道上新开的分店,地点更佳。



33. 我们尝了这里的栗子蛋糕和草莓蛋糕,味道不错。



34. 坐在树荫下,吃着蛋糕,望着身边静静地流过的特劳恩河和远处的青山碧空发一会儿呆,难得浮生半日闲。



巴德伊舍是弗朗兹·约瑟夫初会茜茜公主的地方。弗朗兹·约瑟夫当上皇帝不久,他的母亲索菲亚太后就张罗着给他找个皇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索菲亚太后选中了她妹妹巴伐利亚公爵夫人路德维卡的大女儿海伦娜。1853年夏天,路德维卡带着海伦娜来到巴德伊舍相亲,同行的有海伦娜年方二八的妹妹伊丽莎白,也就是茜茜。皇帝对海伦娜没有感觉,却对茜茜一见钟情,发誓非她不娶。太后也拗不过儿子,反正都是外甥女,也没多大区别。1853年8月19日,弗朗兹·约瑟夫和茜茜在巴德伊舍宣布订婚,翌年4月在维也纳举行了婚礼。

35. 弗朗兹·约瑟夫和茜茜举行订婚仪式的饭店,现在是巴德伊舍博物馆。



36. 弗朗兹·约瑟夫和茜茜婚后,索菲亚太后在巴德伊舍买下一座山庄送给他们作为结婚礼物,就是这座夏宫Kaiservilla。皇帝夫妇每年都来这里消夏。Kaiservilla现在是皇族后人哈布斯堡大公的私人宅邸,但是作为博物馆部分对外开放。



37. 奥地利雕塑家Viktor Tilgner设计的大理石喷泉。



38. 这座“聆听者”(Der Lauscher)铜像是维多利亚女王送给茜茜皇后的礼物。



39. 萨尔兹卡默湖区的小镇圣沃尔夫冈(St. Wolfgang)。



40. 另一个小镇月亮湖(Mondsee)。电影“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和上校结婚的场景就是在这座本笃会修道院教堂Collegiate Church of St. Michael拍摄的。



41. 教堂内部。



下午到达萨尔茨堡,在旅馆办好入住手续之后,买了一张24小时的萨尔茨堡卡,每人25欧元,可以在24小时之内免费参观萨尔茨堡的绝大部分景点,包括城堡,主教宫,两个莫扎特博物馆,以及郊区的海尔布伦宫。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就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这座城市也逐渐衰落。公元7世纪末,萨尔茨堡首任大主教圣鲁佩特(St. Rupert)在此创立主教区,并将城市更命为萨尔茨堡(Salzburg),意思是“盐堡”,因为萨尔茨堡附近有许多盐矿,盐税是那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直到十九世纪,流经萨尔茨堡的盐河(Salzach River)一直是食盐运输的主要通道。十七世纪是萨尔茨堡的鼎盛时期,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现在萨尔茨堡老城中存留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多是那个时期建造的。今天的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它的巴洛克风格的老城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音乐天才莫扎特1756年诞生在萨尔茨堡,他短暂的一生有一半以上是在这里度过的。萨尔茨堡现存两座莫扎特当年的故居,都辟为博物馆。二十世纪著名指挥家卡拉扬也是出生在萨尔茨堡,从五十年代起,长期主持萨尔茨堡音乐节。一部电影“音乐之声”,更是让音乐之都萨尔茨堡声名远扬。

42. 萨尔茨堡夜景:Salzach河畔的巴洛克老城区与山顶上的萨尔茨堡要塞。



43. 萨尔茨堡要塞,又叫霍亨萨尔茨城堡(Festung Hohensalzburg),位于Salzach河南岸的城堡山上,长250米,宽150米,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城堡始建于1077年,历代主教不断扩建,直到现在的规模。



44. 从城堡上俯瞰萨尔兹堡。



45. 棋盘广场(Kapitelpla?tz)。金球的雕塑是奥地利现代艺术家Stephan Balkenhol的作品。



46. 米拉贝尔宫花园(Mirabell Palace and Garden)最初是萨尔茨堡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1606年为他的情妇莎乐美(Salome Alt)修建的行宫。



47. 花园是1690年由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修建的。



48. “音乐之声”里的Do-Re-Mi台阶。



49. 这座石雕貌似铅球运动员。



50. 巴洛克式的米拉贝尔宫是十八世纪重建的,现在是市政府某机构的办公室。里面的大理石天使楼梯出自奥地利著名雕塑家Georg Raphael Donner之手。



51. 粮食大街(Getreidega?sse)是老城区里最热闹的商业街,两旁店铺林立,各式各样造型别致的招牌是一大看点。就在粮食大街上,我们尝到了最难吃的Gelato。



52. 粮食大街9号Hagenauer House是莫扎特诞生的房子(Mozart Geburtshaus)。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这栋房子的三层。莫扎特全家在这里一直住到他17岁,才搬到河对岸Makartplatz一座更大的房子里(Mozart Wohnhaus)。这两座故居现在都开辟为博物馆,里面展览和莫扎特有关的文物,包括当年用过的乐器,书信,乐谱等等。



53. 粮食大街上一家卖复活节彩蛋的商店。



54. 房子上的雕塑。



55. 莫扎特广场上的莫扎特铜像立于1842年,由当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出资,德国雕塑家Ludwig von Schwanthal?er塑造。



56. 老城中心的萨尔茨堡主教宫(Salzburg Residenz)最初建于十二世纪,十六世纪由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重建为现在的巴洛克式宫殿。这是主教宫内部的会见大厅。



萨尔茨堡大教堂(Salzburg Dom),又名圣鲁佩特与圣维吉尔主教堂(St. Rupert & St. Virgil Cathedral),最初建于公元774年。1628年重建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成为中欧地区巴洛克教堂的模板。二战期间,教堂的圆顶遭到破坏,战后于1959年修复。这三个重要的年代,被镌刻在教堂正面的大门之上。

57. 萨尔茨堡大教堂。



58. 萨尔茨堡大教堂内部气势恢弘。



59. 穹顶高33米。



60. 墙上的壁画装饰。



61. 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这是音乐大厅的一角,外表实在是很普通。



62. 方济格修道院教堂(Franziskan?er Kirche)。



63. 河对岸的新城区石头巷(Steingasse)是萨尔茨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石头巷9号,是“平安夜”的词作者Joseph Mohr的出生地。



64. 19号门上刻着的符号,是以前丐帮留下的记号(Hobo-Code),告诉丐帮成员这家人是大善人还是铁公鸡。



65. 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石头巷24号,据说是奥地利最古老的妓院,到明年就500年了。



66. 市区外的海尔布伦宫(Hellbrunn Palace,清泉宫)是大主教消夏的行宫,1613至1619年由沃尔夫·迪特里希的继任者Markus Sittikus von Hohenems兴建。



67. 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宫殿规模很小,也没有卧房。主教和随从们只是白天在这里游玩,晚上便返回城里,从不过夜。



68. 海尔布伦宫最著名的是那里的“水戏”(jeux d'eau),花园里遍布着各种暗藏的喷水机关,比如这些石桌石凳。游客由导游带着来到这里坐下,听导游讲解,毫无防备的时候,冷不丁导游打开暗藏的开关,游客被淋得一身透湿,在炎热的夏天,通体清凉,无比畅快。小朋友都喜欢玩水,到这里会更加开心。我们因为拿着相机照相,怕被水溅到,总是尽量站在导游旁边,或者躲得远远的,饶是这样,还是有一两次不小心着了道,镜头被水溅到。



69. 用各种贝壳装饰的海神岩洞(Neptune Grotto)。



70. 电影“音乐之声”里上校大女儿唱“I am 16 going on 17”的那座玻璃凉亭,拍摄地点在郊外另一处地方Leopoldskr?on宫。拍完电影之后,摄制组将这个道具赠送给萨尔茨堡市,搬到了海尔布伦宫的花园里。



71. 萨尔茨堡的晚餐,在莫扎特广场旁的这家K+K餐厅,是旅馆前台推荐的。这道Linguine with King Prawns on Basil非常出色,虾肉爽脆,意面筋道,是此行可以排进前三的美食。



72. 另外一道清汤炖牛肉(Tafelspit?z)也是中规中矩,只是比不上维也纳的Plachutta。



73. 我们在萨尔茨堡的旅馆Hotel Bristol位于Salzach河北岸新城区的Makartplatz,背后就是米拉贝尔花园。



74. 无论整体环境,还是房间设施以及服务都无可挑剔,不愧为上百年历史的一流饭店。



下集预告:雷根斯堡与纽伦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