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逝去的辉煌:开罗伊斯兰老城区

(2011-06-18 23:29:28) 下一个

2006年的埃及之旅前后共17天,从开罗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阿布辛贝神庙,七天的尼罗河游船从上游经阿斯旺至下游的卢克索帝王谷,最后经亚历山大转回开罗。古埃及的灿烂文化遗迹,坛子里已经有无数帖子介绍过了,无需再费笔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开罗的伊斯兰教老城区,一个掩盖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光芒下往往被很多游人忽略的地方。我们曾经专门花了一天的时间逛老城区,这里古老的清真寺和伊斯兰特色的民居建筑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金字塔代表的是古埃及遥远的过去,这里才是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开罗。


开罗伊斯兰老城区(Islamic Cairo)位于今天开罗市区的东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开罗作为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城市,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之一,有着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教文化。开罗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全城有几百座清真寺,上千座宣礼塔鳞次栉比,因而又名“千塔之城”。


先简述一下埃及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历史。古埃及王朝灭亡后,埃及先后被希腊罗马征服。到了公元7世纪,新兴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埃及成为倭马亚和阿巴斯帝国的行省。公元870年,阿巴斯帝国的埃及总督伊本·土伦宣布脱离宗主国自治,在现今开罗的东北部兴建了新的都城al Qatai,包括宏伟的伊本·土伦清真寺。10世纪初阿巴斯帝国重新控制了埃及,al Qatai也被夷为平地,只有伊本·土伦清真寺得以幸免,留存至今。公元969年,什叶派穆斯林攻占埃及,建立了法蒂玛王朝(Fatimid Dynasty),就是中国史书上的绿衣大食。新王朝在现今开罗城的位置上修建了的新的都城,al Qahira,意思是“胜利者之城”,修建了两座宫殿(已毁)和著名的阿兹哈尔清真寺(仍存)。后来欧洲人把Qahira转译成Cairo,这就是现代开罗城的由来。


公元1169年,阿巴斯哈里发派遣的一支军队攻入埃及,灭掉了法蒂玛王朝。这支军队的统帅萨拉丁(Saladin)成为埃及总督,两年之后自立为苏丹,创建了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萨拉丁本人并不是埃及人,而是出生在伊拉克的库尔德族人。历史上很多埃及的统治者都不是埃及人。从最早的亚历山大大帝,到近代的穆罕默德·阿里,都是外来者。之后萨拉丁征服了两河流域的大部,进而对占据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发动圣战,击败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是埃及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阿尤布王朝后来的几位的苏丹,能力较差,大权渐渐旁落到宫廷豢养的奴隶卫兵马穆鲁克手中。马穆鲁克(Mamluk),原本的意思是奴隶,多数是从高加索地区抓来的非阿拉伯人,也不是穆斯林。这些奴隶由于没有任何宗教政治背景,只听命于他们的主人,作战勇敢,被苏丹用作保卫宫廷和对外作战的武装力量。由于苏丹不信任外臣,只信任马穆鲁克,这些马穆鲁克的势力渐渐崛起,有点像中国的宦官,尾大不掉。到了1257年,这些马穆鲁克终于起来把主子废掉,建立了自己的巴赫里王朝(Bahri Dynasty)。


马穆鲁克王朝建国不久,就遇到了席卷西亚的蒙古铁骑的入侵。伊斯兰教重镇巴格达,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旭烈兀统帅的蒙古大军虎视眈眈,准备进军埃及。也是安拉保佑,这时忽然传来蒙古大汗蒙哥驾崩的消息。为了争夺汗位,旭烈兀带着大部分西征主力回师蒙古,只留下少量军队。1260年,这支留守的蒙古军队在艾因札鲁特战役(Battle of Ain Jalut)中被马穆鲁克骑兵击败。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使得蒙古帝国停止了对非洲的扩张,使伊斯兰教文明在埃及得以保存延续。1382年,巴赫里王朝被布尔吉王朝(Burji Dynasty)所替代。从1257年开始,直到1516年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两个马穆鲁克王朝统治了埃及两百五十多年。这一时期伊斯兰文明在埃及达到了最为璀璨的高峰。


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初的300年,埃及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其间,马穆鲁克残余势力多次试图东山再起,皆遭到无情镇压。十八世纪末,埃及又成了英法列强在非洲争夺的战场。1805年,当时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总督,出生在今阿尔巴尼亚地区的穆罕默德·阿里,巧妙地利用了奥斯曼帝国的孱弱无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成功脱离了土耳其宣布自制,从此奠定了埃及作为现代国家的基础。穆罕默德·阿里也被埃及人奉为开国之父。


这里贴一张开罗老城区的地图。红线标记的是我们参观/走过的景点和街道。从萨拉丁城堡开始,一路向北,参观了苏丹哈桑清真寺(Sultan Hassan Mosque),瑞法伊(皇家)清真寺(Al-Rifai Mosque),阿兹哈尔清真寺(Al-Azhar Mosque),汗·哈里里市场(Khan Al-Khalili),穿过著名的作家马赫福兹笔下描绘过的老城“宫间街”(Bein Al-Qasreen)和周围的古老街巷,看到了伊斯兰风格的客栈,水房,学校和民居。



萨拉丁城堡(Citadel)建在开罗老城的制高点穆卡坦山丘(Muqattam Hill)上。最初是1176年幼萨拉丁为抵御十字军而修建的堡垒,后经马穆鲁克历代苏丹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总督的不断添加修缮,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从萨拉丁时代起知道1860年代,这里一直是开罗的权力中心。



纳斯尔·穆罕默德清真寺(An-Nasr Mohammed Mosque)是城堡里唯一仅存的马穆鲁克时代的建筑,宣礼塔是罕见的波斯风格。纳斯尔·穆罕默德是马穆鲁克巴赫里王朝的第九位苏丹,在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当中,三次登基,两次被赶下台,前后在位42年。马穆鲁克王朝的埃及在他统治期间达到极盛。


穆罕默德·阿里掌权以后,为了镇压马穆鲁克的反抗势力,在萨拉丁城堡里斩杀了500名马穆鲁克武士,把所有马穆鲁克时代的建筑统统拆毁。纳斯尔·穆罕默德清真寺当时因为被当作马棚使用,得以幸免。



城堡里最宏大的建筑是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hammed Ali Mosque),是当时埃及的国家元首穆罕默德·阿里为了纪念早夭的长子,于1830至1848年间建造的。清真寺仿照伊斯坦布尔的耶尼清真寺,外形呈一巨大的立方体,中心巨大的圆顶四周围绕着四个小的半圆穹顶,四角又有四个更小的圆顶,背后两座笔直的宣礼塔高耸入云。这种圆顶套圆顶的建筑布局只有土耳其苏丹才有权使用,也许穆罕默德·阿里是以这种方式向以前的宗主国宣告自己的独立。



清真寺的四壁由11米高的雪花石膏板围成,所以又名“雪花石膏清真寺”。



清真寺前的庭院长宽各50米,庭院中央的水池是供信徒净手濯足用的。信徒进入清真寺前必须脱鞋净身。



水池的亭子用石头雕刻而成,上面的装饰花纹有些欧化。



庭院西边的这座钟是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赠送给埃及的礼物,作为回赠,穆罕默德·阿里送给法国一根卢克索神庙门前的方尖碑,就是现在立在协和广场中央的那根。这座钟在运输的过程当中被损坏了,从到达的第一天起就没走过。埃及人至今还拿这事儿嘲笑法国人。



清真寺内部是一个异常宽阔的大厅,可以容纳几万信徒。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第三大的清真寺,前两名分别是麦加和麦蒂那的清真寺。



中央的圆顶直径21米,高52米,四周是四个半圆形的拱顶。



顶上有六个这样滴徽记,用阿拉伯文分别刻着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和四大正统哈里发的名字。



清真寺内的偏殿里停放着穆罕默德·阿里的灵柩。



朝向麦加的祈祷壁龛(Mihrab)和敏尔拜(Minbar)



萨拉丁城堡西面的萨拉丁广场(Midan Saladin),周围有三座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瑞法伊(皇家)清真寺和阿米尔·阿库尔清真寺。



苏丹哈桑清真寺(Sultan Hassan Mosque and Madrassa)是典型的马穆鲁克风格的建筑,是马穆鲁克苏丹哈桑(纳斯尔·穆罕默德苏丹之子)于1356之1363年间建造的。建造清真寺的部分费用来自当时死于黑死病的市民留下来无主资产。苏丹哈桑清真寺是马穆鲁克时代开罗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清真寺宏伟的正门。



正门顶上精心雕琢的砖刻装饰。




马穆鲁克风格的宣礼塔。



巨大的中庭,



中庭的地面铺着各色大理石。



中央的净水池。庭院的四壁各有一个巨大的像窑洞一样的凹龛(Iwan),作为伊斯兰学校(Madrassa)讲经的场所,分别代表逊尼穆斯林的四大教派:哈乃斐派(Hanafi),馬利基派(Maliki),沙菲耶派(Shafi),和罕百里派(Hanbali)。



这是朝东(面向麦加)的凹龛。这个凹龛比其他三个纵深更深,里面建有彩色大理石镶嵌的祈祷壁龛(Mihrab)。



学生们在祈祷壁龛下听讲。



东面凹龛背后是哈桑苏丹为自己准备的陵寝。可惜还没建成哈桑就被暗杀了。这里面停放的是他两个儿子的灵柩。



彩色大理石门后面曾经是伊斯兰教学院学生的宿舍。



墙上精美的石刻。



紧挨着苏丹哈桑清真寺的瑞法伊清真寺(Al-Rifai Mosque),又名皇家清真寺,于1869年动工兴建,1912年完成。清真寺的原址是祭祀中世纪伊斯兰教圣人瑞法伊(Al-Rifai),故而得名。皇家清真寺沿用了苏丹哈桑清真寺的马穆鲁克风格,形状外观很接近。这是其中一座大门。



内部装修则要华丽的多,使用了各色大理石,应该是受了欧洲教堂的影响。



祈祷壁龛和敏拜耳。绿色的基调。



花瓷砖装饰的屋顶。



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陵墓。



流亡埃及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死后也葬在这里。



萨拉丁广场旁边的另一座清真寺,阿米尔·阿库尔清真寺(Amir Akhur Mosque),红白相间的外墙是其特色。



从萨拉丁广场往北,经过这座祖威拉门(Bab Zuweila),就进入了法蒂玛时期的开罗老城(Fatimid Cairo)。祖威拉门是法蒂玛开罗旧城墙南段唯一遗留下来的一座城门。



建在祖威拉门旁边的穆罕默德·阿里汲水站(Sabil Mohammed Ali Pasha),非传统伊斯兰教风格的装饰,在老城区很少见。



老城区的一条街道Sharia Al-Mugharablin。



当地的菜市场。在埃及吃到的蔬菜都非常新鲜,而且有味儿,不像美国大部分蔬菜味同嚼蜡。



炸素丸子(Falafel)的小摊。没敢尝。



高超的车技。



古里苏丹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学院(Al-Ghouri Complex)建于十六世纪初。古里是马穆鲁克王朝末代苏丹,1516年在与奥斯曼帝国交战中,战败被杀。马穆鲁克王朝从此灭亡。



古里清真寺的宣礼塔,风格独特。



古里客栈(Wikala of al-Ghouri)。Wikala是古代阿拉伯商旅住宿的大客栈,一般有3-4层楼,下层是牲口棚,上层为客房。古里客栈是17世纪遗留下来的,至今保存完整。这是大门



中间的天井。楼高4层,上面三层是客房。



中间的水井是给牛马骆驼饮水的。



阿兹哈尔清真寺(Al-Azhar Mosque)是开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970年。阿兹哈尔是“绚丽辉煌”的意思,是用来赞美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谥号。最初修建阿兹哈尔清真寺的法蒂玛王朝属于什叶派,但后来逊尼派在埃及占了主导地位,阿兹哈尔清真寺也有最初的什叶派清真寺变为逊尼派,并成为埃及的最高宗教机构。由于埃及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导地位,阿兹哈尔清真寺也成了整个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最高权威。


曾经附属于清真寺的伊斯兰教法学院号称是世界上第二古老而未间断的大学(仅次于摩洛哥的卡拉维因大学)。现在大学已经从清真寺分离出去。



清真寺的双拱门,又叫“剃头门”。伊斯兰教学院的学生入学前都要在此门前先落发。



门上的壁画装饰。其中的柏树(Cypress)是奥斯曼帝国的标志。



清真寺内的广场上铺着光滑如镜的大理石。



这个清真寺有六个宣礼塔(其中一个是双塔)。



清真寺内部。



鎏金的祈祷壁龛。



老城区最热闹的地方,侯赛因广场(Midan Hussein)。广场周围停满了载满游客的汽车。广场左边就是汗·哈里里市场。照片中间的宣礼塔是侯赛因清真寺。 



侯赛因清真寺(Sayyidna Al-Hussein Mosque)建于1870年,是开罗最神圣的寺院,里面据说供奉着什叶派鼻祖,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的头颅。这是唯一一个禁止非穆斯林参观的清真寺。



汗·哈里里市场,建于1382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市场之一。主要经营金银首饰,铜器,玻璃器皿,香料香水,丝绸,地毯,和埃及传统手工艺品。是游客观光的重点之一。



香料店



市场里有两座中世纪存留下来的石门。



金银首饰铺



越往里走,街道和店铺越残破古旧,



市场旁边的阿什拉夫清真寺(Al-Ashraf Barsbey Mosque)。



市场里有家著名的费萨维咖啡馆(Fishawy),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是开罗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咖啡馆。泡咖啡馆是开罗人的一大嗜好。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喜欢在咖啡馆坐一坐,聊聊天,消磨时光。



小小的咖啡馆里,装修陈旧,灯光昏暗,四面墙上挂着大镜子,古色古香的装饰,和许多名人的照片。客人坐在一张张小圆桌旁,喝着薄荷茶,埃及咖啡,吸着阿拉伯水烟。埃及著名作家马赫福兹生前经常光顾这里。大作家喜欢在这里观察老城区的市民生活,喜怒哀乐,寻找素材和灵感,写进他的小说里。难怪有人说,“费萨维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



从汗·哈里里市场再往北去,就是著名的“宫间街”(Bein Al-Qasreen)。破败肮脏的土路使绝大部分游客望而却步。



Bein Al-Qasreen的原意是“两宫之间”,街两边原来是法蒂玛王朝的两座旧宫殿。后来马穆鲁克苏丹们在宫殿的旧址上建造了清真寺,陵寝和伊斯兰教学院。这条街得名于埃及著名的小说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Naguib Mahfouz)的巨著《开罗三部曲》(The Cairo Trilogy)。


马赫福兹1911年出生于开罗老城区一个埃及中产阶级家庭,2006年去世。从1929年开始创作,共发表31部中长篇小说和17部短篇小说集。1988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将当年的文学奖授予马赫福兹,称其作品“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马赫福兹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


《开罗三部曲》包括《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以半自传体形式描写了一个开罗商人家庭三代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万花筒式的盛衰变迁。我们没有读过这几本书。不过从找到的介绍资料看,在反殖反封建的政治意义上讲,应该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相似;而在文学艺术的角度上,和对人物生活风土人情的细腻描述上,可能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差不多。


小说里的主人公商人阿卜杜·杰瓦德一家居住的宫间街(Bein Al-Qasreen)。街的左侧排列着三个宏伟的马穆鲁克时代的建筑,分别是苏丹卡拉旺的陵寝和经院(The Madrassa and Mausoleum of Sultan Qalawun),建于1279年。



苏丹纳斯尔·穆罕默德陵寝和经院(Madrassa and Mausoleum of Sultan an-Nasr Mohammed),建于1299年。



苏丹巴尔库克经院(Madrassa of Sultan Barquq),建于1384年。



街的右侧同样古老的建筑。



中东地区特色的Mashrabiyya木窗。穆斯林家居楼上多为女眷的闺房,安装这种木窗,太太小姐们可以从窗户窥视窗外的街道,却不会被外面看到。



阿卜杜·卡库达水站及古兰经学校(Sabil-Kuttab of Abdel Katkhuda),建于1744年。开罗老城的街口经常可以看到水站,通常由贵族高官出资兴建,为市民街区提供饮水设施。二楼则辟为古兰经学校,算是街道上的免费学校。



建于12世纪的阿克玛清真寺(Al-Aqmar Mosque)。



苏莱曼清真寺(Suleiman Silahdar Mosque)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留下来的建筑。



苏哈伊米街(Beit As-Suhaymi)是16-17世纪奥斯曼风格的民居,是当时富商聚居的地方。



老城区的大部分街道都还是没铺沥青的土路,好像北京六十年代的有些小胡同,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破旧的窄巷,满地乱丢的垃圾,让人有点无处下脚。很难令人相信,在21世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里还有这种地方存在。 



但这就是开罗人生活居住的真实的开罗,原汁原味的中东伊斯兰教古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杏林香雪的评论: 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卢克索的那两条方尖碑当初都送给了法国。埃及人也真够败家的。
杏林香雪 回复 悄悄话 介绍的非常好,你是第一个把开罗老城区介绍的如此详细的.谢谢分享.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迪子的评论: 谢迪子。
迪子 回复 悄悄话 一直想去,在等合适的时间。先收藏了。谢谢!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埃及应该是Top5值得一去的地方。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不错,很想去埃及.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依依汉南的评论: 谢谢。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版主帮忙开的博,新手上路,很多还在摸索中。
依依汉南 回复 悄悄话 好介绍!长见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