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传人

祖国在唱红歌。祖国山河一片红。 文革在延续,因为有文革的传人。 文革不是毛主席的文革,不是文革一代人的文革。是我们民族的文革。
个人资料
文革传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文革中的“文学范” (图)

(2017-02-07 23:11:31) 下一个

“文革小报”寻根又三篇。

文革的总体态度是跟人“斗”。重点自然是与太祖不待见的“坏人”斗(千万不可与太祖及太祖那一刻指定的“好人”斗)。有时候,为了太祖,该“斗自己”时也不能手软,所以语言也反应了这个特色:

取自1967年初,北京新华印刷厂的“革命造反报”。(高平同志的“诗”读时先读左边的四句,再读右边的四句)

“刺刀见红”而“刀山火海”, “狠狠”地并且“彻底”。好勇斗狠,哪怕自残,基本的“文革范”。

在“文革范”的大环境下,“斗”行之中,如果有人还残留一丝一毫的“文字享受”的需求咋办?比如,姚文元姚大腕,白天上班为太祖写文章批判林彪反党集团,晚上下班回家会不会有写点儿“文学”的需求?就像此刻司马南同志的“反美是工作,享美是生活”的那一半“享美”需求?

人,就是人,任何时候戒不了“额外”需求。文革中有“文字享受”需求比较挑战,但还是有办法,就是设法把“文采”放到为太祖卖力气的帖子里去。上“小报”:

说的什么呢?当然是颂太祖,“文化大革命,实在好。造反派,斗志高,走资派,被打倒,毛泽东思想如雨露,溶进了每一滴血液,渗进了每一个细胞,印进了每一个人的头脑”。

“血液、细胞、头脑”, 敞开自己被太祖进入。

不过,加入“雪花、春天、手舞足蹈”什么的,“文字享受”得到满足,能够边“享受美国”边歌颂着太祖的进入。

再看一个:

上面两文取自1968年春,四川达县的“巴山烽火”。

此篇,说的是“全家”在共享一本太祖“最新指示”的另类“小红书”(太祖的语录“小红书”比较通行,这个“最新指示“吗,鉴于太祖走到哪儿念叨到哪儿,“最新”不断,所以“普遍性”受些限制)。重点在“外面”冰霜温度下的冷,里面有了太祖的宏论“再有几个月的时间,整个形势会变得更好”,于是有比“熊熊的炉火”还厉害的“红彤彤的太阳”温度。全篇“文字享受”高潮处是“奶奶”的感受,把“小红书”拿过来贴在心上之后“嗬嗨,骨头都烫的酥酥痒,人都年轻了几十岁呦”。

用“文字享受”描述家里各位在“被照射”后的变化,对太祖进行有“文学范”的颂圣。

这两篇,“文字享受”的“文学范”有了,颂圣的目的也表达出来,不过,“斗”的力度是不是稍逊一筹?

能不能既有“文学范”还保持为太祖冲锋陷阵的好勇斗狠呢?

看这篇:

取自1967年秋,科学院的“革命造反”。

这个“文学范”功夫怎么样?一“线”贯穿,既有太祖的“高大上”与陈、王、刘诸恶棍对比的政治“线“,又有生活中不如作者“积极向上”的屌丝们瞎弄的毛线、鱼线与电路线。型散而神不散,颂太祖的战斗散文,“文学范”。

文革“文学范”的要点? “文字享受”的把颂太祖拱到高点。

文革中有个说法“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太祖的,首先是为满足太祖急需的, 为太祖急需所创作,为太祖急需所利用的。” 

上点岁数,忘了是谁说的了,^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文革传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昭明_watch0' 的评论 : 问好。谢来访,常来坐。
昭明_watch0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前面那首竖着念更有味道:
牢牢对刺,
三记己刀。
偏心私见,
腰利心红。
昭明_watch0 回复 悄悄话 哈哈!那时的文学范儿,就是会顺口溜出报纸上套话的人。
文革传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水纵横' 的评论 : 这个简单,横看成领侧成袖,旋转乾坤颂圣朦。
风水纵横 回复 悄悄话 请问前面的两首诗是横着念还是竖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