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韩媒臆测我歼15并非未来主力舰载机

(2012-05-05 13:52:08) 下一个

东方网5月3日消息:韩国军事网站《新罗空军论坛》2012年5月2日发表文章,对中国国产舰载机,即歼-15在“瓦良格”号航母试航时疑似进行试飞的消息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中国官方并未就此消息发表评论,但从该型战机的发展过程来看,此时进行试飞可能性较大。但歼-15很可能并非中国未来的主力舰载机,经过重大技术改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或在未来的中国舰载机编队中扮演主力角色。

在经历了11天的试航后,中国续建改装的“瓦良格”号航母4月30日回到大连港。此次试航比预期超出一天。据葫芦岛兴城市(该市距离航母试航海域最近)居民反映,此次航母试航期间,城市上空战机穿过次数明显增加,且夜间海上经常传出飞机引擎的巨响。因此,“瓦良格”号此次试航,或为试飞中国自行研发的歼-15型舰载机。稍早之前,网上曝出了中国自行研发电磁弹射器取得突破的消息。尽管该消息无从证实,但从中国的实际需求来看,其未来的主力国产航母无疑是类似美制装备的常规起降航母,而歼-15作为俄制苏-33的仿制品,显然无法与此类航母搭配使用。相比之下,经过重大技术升级的“飞豹”战斗轰炸机或将成为中国未来舰载机编队的主力。

首先,电磁弹射器曝光预示中国将发展美式航母。

据俄罗斯“潜望镜”报透露,中国已成功研发出航母电磁弹射器的原型机。由此不难看出,即使电磁弹射器不会过早列装中国海军,中国早期的国产航母也将更加趋向于美式航母,即采用弹射器的常规起降布局。

目前,美国海军装备的航母中,除“企业”号航母之外,全部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不仅有条不紊的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升级,还顶住军费压力开始建造全新的“福特”级航母,而电磁弹射器恰恰是该型航母的标准配备。面对这种情况,性能落后美国航母太多的“瓦良格”号显然无法成为中国国产航母的直接参考模板。因此,即便是早期航母,中国也必然采用美式航母的常规布局,在装备并使用蒸汽弹射器的同时,加速研发并完善新一代的电磁弹射器,并在其完全成熟之后,换装已有航母或装备在新建航母之上。中国海军只有通过这种可靠性相对较低的发展模式,才能在以电磁弹射器为代表的航母技术革命中,跟上美国的航母发展。而这一系列发展的基础,就是研发并建造美式航母。

其次,歼-15舰载机无法有效与美式航母配套使用。

对比法制“阵风”战机的舰载型“阵风-M”和空军型“阵风-A”两款战机不难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起落架。作为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常规起降战机,前起落架要承受极大的弹射拉力与着舰的撞击力,因此其结构相比空军型战机的前起落架显得更加粗壮。反观俄制苏-33舰载机,其前起落架与空军型苏-27战机的不同,仅以一对620mm×180mm的无刹车机轮代替了之前使用的1个680mm×260mm机轮(类似改进也出现在出口中国的苏-30MKK战斗轰炸机上),而起落架整体结构并未进行加强。中国的歼-15作为苏-33的仿制品,也原封不动的继承了这一技术特点。由此不难看出,至少在现阶段,歼-15仍是一款类似苏-33的滑跃起飞、拦阻降落的俄系舰载机,显然无法与采用弹射起飞方式的美式航母搭配使用。

如果暂时抛开歼-15的技术性能,仅对其设计概念进行分析,其仍无法有效与美式航母有效搭配。众所周知,歼-15是中国从乌克兰引进T-10K(苏-33舰载机的原型机)后,研发的仿制品。因此,其整体性能应与苏-33近似,是一款舰载空优战机。但问题在于这一舰载机类型已经落伍,其标志性事件就是F-14“雄猫”舰载机的退役。在无人舰载机大量服役之前,以F/A-18E/F“超级大黄蜂”为代表的战斗轰炸机将成为航母舰载机的主力。美国海军的这一技术改变,是在对后冷战海上对抗进行正确解读之后做出的。同时兼容中等的空战与中上等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成为衡量一款舰载机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歼-15受制于早期的技术限制(较大的空重、机载雷达打击模式单一、武器装备与战机整合滞后等),显然无法成为一款合格的新一代舰载机。而将建造一流航母编队视作奋斗目标的中国海军,显然不会让一流航母装备二流舰载机。

如果将视野扩大就不难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实现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军备研发已经具备在各个装备领域内进行全面独立研发的能力,比如主战坦克、主力战机以及驱护舰等。此外,在航母领域内,中国通过早期引进的“墨尔本”号航母以及两级共三艘俄制航母,不仅获得了初级的西方早期航母技术,也逐渐具备了建造大型航母的条件。因此,中国海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引进装备技术的学习阶段,开始进入独立研发与建造阶段。这一阶段所生产装备的最基本要求是,完全适应中国特有的装备体系与作战思想。歼-15作为一款俄制战机的仿制品,其意义更加类似于“瓦良格”号对中国航母整体发展所起到的加速作用,而最终真正挑起大梁的仍是中国国产多用途舰载机。之前长期被人轻视甚至忽略的“飞豹”战斗轰炸机在经过系统技术升级后,或成为中国海军在舰载机领域的最佳选择。

第三、改进型“飞豹”或成未来中国舰载机主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装备的各型战机中,“飞豹”是一款并不被人熟知,甚至经常被轻视的装备。不过,如果仔细回顾这款战机的发展过程,人们便会发现,该机的履历中包含着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款自行研发的重型战机、中国第一款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的战机、第一款载弹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战机、第一款具备高端对海打击能力的中国战机等等。因此,与歼-11为代表脱胎于俄制战机的国产战机相比,中国人无疑更加熟悉“飞豹”战机的整体结构,而且使用该机的经验也更丰富。此外,将“飞豹”与目前世界最顶尖舰载机(即F/A-18E/F“超级大黄蜂”)对比还会发现,“飞豹”战机不仅极其适合作为舰载机,而且它所具备的一些技术性能甚至是美制舰载机所无法企及的。

“飞豹”与“超级大黄蜂”均采用机身两侧进气的设计,只不过后者由于采用了大边条布局,所以更类似于肋部进气。“超级大黄蜂”在长期使用过程所取得的成功表明,该机的气动布局是舰载机的首选。在前机身强度方面,该机的布局明显强于前机腹进气布局(以美制F-16战机为代表),而且,在挂载能力上,它也优于后机腹进气与肋部进气布局(以俄制苏-27与法制“阵风”战机为代表)。因此,在采取类似“枭龙”战机的大边条结构后,“飞豹”战机整体气动布局的水平将接近甚至超过“超级大黄蜂”。

此外,进一步对比两款战机还会发现,在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重要技术性能上,“飞豹”明显优于“超级大黄蜂”,这就是发动机直径。“飞豹”战机最初装备的动力装置为英制“斯贝”发动机。它的直径为1093毫米,接近美国F-15战机采用的F-100与F-16战机采用的F-110系列大推力发动机(直径为1181毫米)。而“超级大黄蜂”从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中推力发动机,其采用的F-414发动机即便是最新型号,直径也仅为889毫米。尽管现阶段中国的发动机技术水平尚无力与美国媲美,但“飞豹”战机无疑在动力装置升级方面比“超级大黄蜂”更具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新“飞豹”-A的最大载弹量已经达到11600公斤,与F-15E“攻击鹰”重型战斗轰炸机(11800公斤)同级。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新型的“超级大黄蜂”,其载弹量始终徘徊在9000公斤上下。而载弹量以及以此为重要标志的战机升级潜力,对舰载机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与“超级大黄蜂”的对比不难看出,“飞豹”是一款具备巨大技术潜力的战机。在更加重视可靠性与自主研发的舰载机领域,该机无疑比身为仿制品的歼-15更值得信任。而且,通过对歼-7、歼-8、“枭龙”、歼-10、歼-11与歼-15等战机进行研发与升级,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对“飞豹”进行系统升级甚至重新设计的技术能力。此外,作为一款升级潜力巨大、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飞豹”无疑更加适合与中国国产的美式航母进行搭配,在大量装备无人战机之前,充当中国舰载机编队的主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