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润

微风拂面,散步于小溪边,让自己的思绪暂时远离这凡世尘嚣是我最惬意事之一。借此命名我的博客。希望在博客中直抒胸臆亦能成为我最惬意事之一。更希望自己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能汇聚成在我胸中流淌的小溪,荡涤我心灵,滋润我心田。
正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二):教皇Julius二世之墓(上)(有音乐)

(2015-12-12 08:38:27) 下一个

2002年12月的罗马有些寒意,阴翳的天空飘着细雨,我照着《Let’s Go》的 介绍,来到 Basilica of San Pietro in Vincoli 。进了教堂,发现里面更阴暗。教堂内只有我一个人,冷冷清清,完全不见圣彼得大教堂内人头攒动的景象。我默默地站在教皇Juiule二世的墓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个纪念碑啊,一个见证了米开朗基罗一生梦想和失败的作品!

1505 年教皇 Julius 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为他建造一个和古罗马相称的陵墓。建造这个坟墓历经 40 年,合同修改了六次,规模逐次缩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教皇 Julius 二世的墓和当初米开朗基罗的宏伟的设想相差甚远(最初计划有40 个雕像装饰,另外还有 4 个大型青铜浮雕),这是最后完成的式样。

1505 年的最初构想又被称作独立式坟墓( Freestanding tomb) ,计划四周有 40 个雕像装饰,其中《摩西》被放在第二层的右边角落, 另外还有 4 个大型青铜浮雕( Bronze reliefs )。 1513 年的版本是将坟墓做成墙式纪念碑( wall monument) 。 《摩西》和二座《奴隶》雕像(现被放在卢浮宫里)是为这个版本而作的。(见图, 阴影部分表示它们本来打算要放的位置)。 1516 年的版本,米氏保留了《摩西》和《奴隶》雕像,但将墙式纪念碑变成 façade (指建筑物的正面)。 1532 年的方案他将《摩西》和四座《奴隶》像放在底层,并且开始《胜利》( Victory) (见阴影部分所示)。

米开朗基罗总共为 Julius 二世的墓雕刻了十座雕像(包括完成和未完成的),其中《摩西》,《利亚》和《拉结》( the Moses, the Leah and the Rachel) 放在底层,四座 《俘虏》( captive )被安置在佛罗伦萨 academia , 《胜利》放在弗洛伦萨的 Palazzo Vecchio 。 Dying Slave 和 Rebellious Slave 被安置在法国卢浮宫。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教皇 Juiule 的像被安置在空的石棺上,而他的遗骨从来没有放在这里。

这个作品前前后后花了米开朗基罗 40 年的时间。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何会这么尽职这么忠于其艺术家的诚信( integrity )。为什么他不放弃整个项目,从这个作品所带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可否认在我的内心,我是崇拜英雄的,欣赏具有英雄气概的作品。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所要述说的正是他最英雄的思想,在这英雄般的巨作后面蕴藏的却是他温柔与怯弱的心。

站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面对这个米开朗基罗倾其一生的作品,我的心是如此的激动,一种力与美英雄般的感觉油然而升起,它激发了我内心最深处被平淡的生活所压抑的的情感,庆幸自己如此的幸运,能有机会看到米开朗基罗这旷世之作。

 

《摩西》

《摩西》和 《奴隶》是米开朗基罗最完美的作品,完全体现了他的力量,热情与意志。这是一座唯一能真实地体现米开朗基罗当初宏伟设计的作品。看到这座雕塑,才能真正体会到雕塑的巨大震撼力,其间充满了威严,沉思与神圣的气息。

摩西是犹太人伟大的先知和领袖, 是旧约的代表,总共活了 120 岁。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头 40 年在埃及的王宫长大,学了埃及人的一切知识学问。第二个 40 年是在米甸牧羊,最后的 40 年是带领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前往迦南以脱离埃及人的奴役。出埃及时,上帝行了十个神迹,终于使以色列人逃离了埃及。摩西与耶和华面对面说话,好象人与朋友说 话一般。并在西奈山上领受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他在上帝耶和华的启示下写了《旧约圣经》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 命记》五本书即《摩西五经》。不过,他最终并没有进入应许之地。

据《圣经》记载,摩西在领受上帝颁布的《十诫》时,已经是耄耋之年。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却塑造了一个英年的摩西。雕塑描述的是戏剧性的一瞬间 -- 摩西庄严,沉思,富于生命气息和充满智慧的神态,使人不由得产生爱慕和畏惧的心情。摩西看着左侧,使整个空间向外扩展。在他的右臂下夹着写着《十诫》的石板。他的眼睛又大又美,射出火焰般的目光向前直看。头发很短,下巴微微上扬。在手指间是波浪般美丽的胡须。栩栩如生的血管, 有力的肌肉,和谐的骨架组成了摩西完美的躯体。雕塑所产生的震撼力与美在此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整个作品体现出非凡的艺术性,透过华丽的服饰我们仍能感觉到其下身体的形状。如同在米开朗基罗的其他雕塑或绘画作品一样,服饰通常是为了衬托的需要。衣服的皱褶使腿部的力量更显著,雕像下部的体积也随之增加,使雕像整体上看起来更稳固。整座雕像尺寸比真人大 2 倍

《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斯翡冷翠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

《摩西》继承了坐像的传统,比如 Donatello 的《使徒》像。但是在西斯庭教堂天顶上米开朗基罗自己的先知者的画像则是最明显的例子。

另外,米开朗基罗有意识地保存了摩西头上的角。事实上这里有翻译上的错误,希伯来文的原意是亮光“ rays of light” , 古代经文描写摩西的头是被光环所围绕。圣经上记载当摩西和耶和华说完话后,以色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希伯来文的 qalen(shining) 和拉丁文的 qalan (horns) 拼写非常相近。米开朗基罗知道有角的头通常代表上帝,荣誉和权力,因此保持了摩西头上的角。

按设计,《摩西》原本应该和另外三个大型坐像一起放在纪念碑的最上一层作为陪衬,但是现在却被安放在最底层成为中心。这个位置很坏,观众只能从正面看。照米氏的意思,应该是放在离地四公尺的高度,三方面都看得见的地。那样,若干刺目的地方因为距离较远之故 ( 例如 巨大的双膝与腿 ) 可以遮住。

站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面对这个米开朗基罗倾其一生的作品,我的心是如此的激动。 九十年间的巨大的劳作,竟不能实现米开朗基罗梦想的计划于万一,米开朗基罗认为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一件是完成的。命运嘲弄他,使这位雕刻家有始有终地完成的事业,只是他不愿意的绘画。可怜的人在生命结束前回顾他的一生,一切的努力全是枉然,他的作品不是未完成便是被毁掉,于是他告退了,和他的灵魂一起回归他生命的起初,回到他的神那里:“这神明的爱情中,他在十字架上张开着臂抱迎接我们”。他如英雄般地失败了,如同摩西永远也没有能亲身踏上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的迦南美地。然而他们却又是胜利者。今天, 当我们欣赏着米开朗基罗天才的作品时,当我们读着摩西写的《摩西五经》时,如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丰功伟绩一般,再也想不起他们伟大的失败。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so Maestoso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