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性与爱,说不完的话题——看电影《布拉格之恋》

(2013-09-09 16:18:58) 下一个






性与爱,说不完的话题
——看电影《布拉格之恋》

 

这是一部很多人看了不止一遍的电影,因为这部影片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涉及到了一个有关于性与爱的深刻主题。因而无论是在道德理念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这部电影都让货真价实的小资们惊讶不已。他们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会因为难以置信而兴奋地,不断地感叹着: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演员和导演,能够把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如此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就像是附着在肉身上的人性,它每一次的张扬,都是那么得真实无伪,又是那么得打动人心。甚至是每看一次这部片子,观赏者自己就像是经历了一次激情邂逅,有类似于野性得到释放的那种满足与兴奋。

 

这部片子就是美国名导菲利浦·考夫曼1988年的作品《布拉格之恋》。电影改编于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1984年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沿用了同一个名字。中文版的通用译名为《布拉格之恋》,这个中文名字很直接,也很传神,既体现了故事的精髓,又摈弃了那个原名的拗口与神秘。考夫曼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个性导演,他把这部影片拍成了一部具有明显欧洲艺术电影风格的佳作。有评论说《布拉格之恋》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齐名,其实它比后者可是好得太多,虽然它有不少性爱场景,可它却是远离了情色的奢靡,它是一部很实在,很严肃的爱情影片,是这个题材中的扛鼎之作。

 

托马斯,片中的主要人物,颇有名气的脑外科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风流成性还是他的一大特点,凭借着潇洒的外表与温文尔雅的谈吐,周旋在固定与随机的众女友之间,乐此不疲。不过,终于也有意外,就像小说作者米兰·昆德拉所说: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托马斯的命运来到一个关键之点。从来不把情人领回家的托马斯,一改常态,不仅打开门让特蕾莎进入,还爱上了她,最终与她结了婚。同时,托马斯也是一个血性的人,面对苏军的入侵,他著文加以不留情面的抨击,并坚持不认错,为此丢掉了饭碗。当然,他之所以放弃了在瑞士的很好的工作,回到布拉格,再到了乡间,直至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也都是为了特蕾莎。

 

特蕾莎,偏远小镇上的一个文学女青年,年少青涩,毫无阅历可言。所以当遇见了托马斯后,就被他的神采与气质迷住了,没过多久,她就离开母亲,只身一人跑到布拉格去找托马斯,并且是径直去到了托马斯的家,按门铃,再尴尬地说明来意。对于突然而至的特蕾莎,托马斯先是一阵错愕,之后才回过神来,把她让进房内,再往下经过短暂地,但又是十分有趣的交流,两个人就一举跨越了由一面之识到男女友关系的界限。导演很慷慨,他把这个过程滴水不漏地直播了出来,他让每一个观众都做了他们激情四溅的见证者。看了这一组镜头,人们一定会以为特蕾莎很开放,很前卫,很主动,很大胆。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骨子里特蕾莎是一个很本分,很传统的女性。

 

她与托马斯同居后,以及到后来的结婚以后,每次托马斯在外面上了别的女人的床,她都能及时地发现。她的嗅觉很敏锐,心灵感应极其准确,甚至能够从托马斯的头发里闻出女性气味。每当特蕾莎拿到证据都会很生气,并因为这样的事而常常在夜里做噩梦。为此在许多次激烈反对都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她毅然出走,即使是后来到了瑞士她也决然返国。她想得很简单,也很实际,那就是她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在托马斯还没有厌弃她的时候,她要先行炒掉托马斯,离开她,如果能早日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就能免除日后她被托马斯抛弃的无助与痛苦。这些都说明,她的理性已经告诉她托马斯不值得爱了,守着这样的男人让她很没有安全感。所以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早早离开得好。

 

特蕾莎的激烈反应让托马斯很慌张,也很矛盾,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念。他把性与爱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他与很多女人上床,却从未与他们睡过觉。他认为不睡在一起的女人,就不是恋人,即便有性关系,也不是爱。因此,在他的词典里,没有背叛一词,更何况他是那么得同情与眷顾特雷莎。特蕾莎的短处更是托马斯的一种无法回避之疼,特雷莎在布拉格举目无亲,又身无一技之长可以用来安身立命,而且特蕾莎因为涉世不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单纯,执着,以及对爱与所爱之人的一心一意,都让托马斯很感动。这个托马斯看起来是花心大少,是个玩世不恭之辈,可是他却不糊涂,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从他与特蕾莎有了肌肤之亲以后,他就爱上了这个貌不惊人,但却很有个性,对爱的不忠持零容忍度的小女子。

 

在他们两人的关系上,如果再多做一些剖析,就不难看出一直都是特蕾莎爱着托马斯,她爱的纯真,原始,感性,她是带着理想和梦幻去爱的,正是由于她爱的太美好,才让托马斯这个风流鬼于心不忍。托马斯爱的则是非常得被动和理智,包括从瑞士回来,他之所以辗转不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知道回国意味着什么,政治上他比特蕾莎要成熟的多。他是在跟着特蕾莎的脚步一步一步走来的时候,才逐渐爱上这个小姑娘的。因为,她帮助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承担责任,正直,无畏。这才是托马斯爱上特蕾莎的真正原因。

 

走在被苏军占领的布拉格街头,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对话,如果是细心的观众一定不会忽略掉这个情节的,托马斯简单说了下自己坚持已见可能受到的制裁,而特蕾莎说她是支持他这样做的。这个场景,像极了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全家老小,姐妹丫鬟都劝宝玉好好读书,只有林黛玉说,四书五经,功名利禄的书是没啥好读的。这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相同的理念,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之前,托马斯写那篇文章的时候,还有点受人蛊惑,随便写写的味道,可是经过这次对话之后,托马斯就是以非常有准备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场了。所以,他后来的生活过得非常坦然。因为精神上他有了寄托,他不再是下意识的去做事情了。

 

萨比娜,影片中一个不能没有的人物。她是托马斯的长期情人,她与托马斯,或者托马斯与她,都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个人不仅在性上能够互相满足,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特蕾莎出现以后,最了解托马斯的萨比娜一眼就看穿了托马斯心里的变化,在萨比娜洞悉一切的锐利目光中,托马斯无法隐瞒,索性就向萨比娜承认了特雷莎的存在,并也向她倾诉了他为此而感到的不安与不确定性。虽然是早就感觉到了,但是当托马斯亲口坦诚这件事时,萨比娜还是感到了一丝的不快与失落,不过她很快就把自己调整过来,真心实意地给托马斯出主意,帮助他排忧解难。随后她主动接纳特蕾莎做她的朋友,引导她在人物摄影上提高素养与技能等。不用说,萨比娜显然与特蕾莎截然不同,萨比娜是一个把性与爱断然分开的人。她的人生哲学就是礼遇性,远离爱。所以当那个傻气十足的教授为了她与妻子分手后,就再也见不到萨比娜了。

 

萨比娜这个人物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显然比特蕾莎逊色了些,但是由于她对爱的观念太典型,太超前,也就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她逃避的不是爱,是责任。看上去她是一个只想得到性,却不想得到爱的人。爱,让她害怕,让她望风而逃。与托马斯相比,这个萨比娜是一个真正的特立独行者。在爱的面前,她完全是拿得起来,放得下。她要生活,不要羁绊。她要性,不要那个能让她得到性满足的人。当然,她也不是只为性而活着,性只是她生活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当然也绝不是可有可无。她也有自己的事业,她是抽象派画家,艺术上的理念,也造就了她人生的一种不同常人的标新立异。她活得很洒脱,看不出孑然一身的处境在她身上有丝毫负面的影子。最后,当远在美国的她得悉托马斯与特蕾莎双双罹难的噩耗时,是她代表他们的亲朋流下了惋惜的泪水,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性。

 

事实上萨比娜是特雷莎之外的另一个女一号,而且萨比娜是一个被刻画得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物。除了上诉提到的要点,她还叛逆,有个性,似乎充满了勇气和主张,可以潇洒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际上,从她的身上,更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人生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在她那看似勇敢不羁的表面下,其实是一颗敏感善良的心。 她也爱,但是她不敢去追求。她也爱,但是她不敢去接受。没有一个女人真正能做到性和爱的分离,除非她是妓女,灵与肉的结合是萨比娜追求的最高境界。她清楚的知道,爱就在那里,但是她永远达不到那个高度,因为她实在怕受伤害。所以,她把自己伪装成无所谓。但是,当一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特蕾莎会为托马斯而伤心难过,可是萨比娜却会陷入深深的忧伤而不能自拔。

 

在性与爱上,萨比娜,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托马斯,代表的是另一种方式,因为他最终还从善如流了。而特蕾莎,则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她得到了托马斯,又征服与改造了托马斯,所以,她最终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可是与特蕾丝相比,值得肯定的还是托马斯,他为了爱做出了牺牲,拿手术刀的手,去擦过玻璃,做过清洁工,最后又到了乡野农村,当了一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并且从无怨言,始终对特蕾莎恩爱如初,细心柔情地呵护着,默默地守护在她的身旁。

 

托马斯这个人物看起来荒诞不经,可是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造化不浅,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女人,这个女人把他带离了喧嚣的都市,让他在山野间返璞归真,浪子回头,并把他点石成金,使他成为一个好男人,一个有意义的人。因此可以说看似是政治环境把托马斯逼到了一个绝境,其实是爱情拯救了他,使他有机会放弃原有的生活,而变成一个对爱与婚姻能够负起责任的丈夫,成为了一个洗心革面的人。

 

很少有改编于原创小说的影视剧没有不遭受骂名的,对于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人们就更加挑剔,可是《布拉格之恋》却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编导真正是融会贯通了原作的要义,从视觉角度提取了更为有价值的素材,以自然质朴的镜头语言诠释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性与爱这个要素,让人们看得明白,感同身受,并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启迪与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是对原作的一次升华,是艺术上的一次凝练,更是一次很出色的再创作。

 

由于原作的名字就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因此在重与轻,或者说孰重孰轻这个命题上,一直是人们议论不休的主题,甚至都有些喧宾夺主,玄而又玄了,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小说的本意,又困扰了许多读者。因此,这位导演很睿智,又很有手段,他不仅在电影中删繁就简,巧妙地避开了这些个让人目眩的哲学概念,同时能够在精致之点的处理上做足了文章。导演着意于让情节发声,让故事说话,让细节取胜,让人物给出答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了。

 

比如那个大段的,把两个女主角很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场景,就是她们互相拍照裸体的那一组剧情。特蕾莎为什么会哭呢?她是觉得萨比娜太美好了,没有哪个男的会不爱上她,她在萨比娜面前自卑起来。她理解,但是她无法接受,所以她哭泣。而萨比娜,有个慢动作,开始她从背后抓住特蕾莎的手臂时,很像是要伤害她。但是后来,她轻轻的放下,因为她也觉得特蕾莎非常美。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所以,气氛一转,两个人没有任何话语交流,就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鸣。所以说这是一部好影片,好看,又有意义,可以让人一看再看,不管是过去了多少岁月,它的魅力都不会改变,总是那么得吸引人,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性与爱,说不完的话题,演不完的戏。正可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因此,戏与人生,又亦假亦真,真假难分。戏是彩排的人生,典型而不失夸张。人生是不上妆的戏,平庸却又不失华丽。电影《布拉格之恋》两者兼而有之,是戏的登峰造极,又是人生的真实折射。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不会在他们的身体死亡后才拥有了永恒,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他们想要拥有的全部。所以在他们同赴天堂之前的最后一秒,特蕾莎一定是要印证一点什么,故而她向正在驾车的托马斯柔情地问道:“你在想什么呢?”托马斯难掩喜悦地回答:“我想我现在有多么幸福啊!”

 

从一对恋人,到一对情侣,再到一对夫妻,经历了各种风雨之后,终于回归到了纯粹的位置上,享受了爱的甘甜与滋润。此时此刻,不再有背叛,不再有悲伤,也不再有因游戏人生而带来的苦果。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心满意足,所以再苦再累的劳作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心中的全世界就是他们的彼此与对方,那是一种灵与肉上的琴瑟和鸣,是爱的真谛与实质。最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挫折,走过弯路,受过教训,有过比较,因此他们身上有了免疫力,如果再遇到诱惑就不会轻易迷失了自己。因而又可以说,人生有些迂回曲折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爱是人生的最本质需求,那么为了得到爱而多遭受一些磨难也是理应如此,不可避免的了,就像托马斯。

 

捷克幅员很小,但是民众生活水平不低,并且文化遗产丰厚,在各个领域都出现过世界级的名人大师,因此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国度。如今因为这部电影,“布拉格之恋”又成为一个迷人的非物质文明,不仅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力,又为人们树立了一批醒目的银幕群像。人们在仰望米兰·昆德拉的同时,也为能够从《布拉格之恋》中看到人性的真实而震撼,而感动,而感慨。如果说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能起到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的这种结论,是多少有点儿危言耸听的话,那么看过电影《布拉格之恋》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了。人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绝不单单是火辣的性爱情节,而是爱的崇高与神圣,爱的不可玷污与不可亵渎。如果有谁要是忽视了这个重点,就很难说他理解了这部影片的深邃主题与含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非常感谢。。。相信看了片子后会有共鸣的。。。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坦率地说,对于视觉艺术来将,我不觉得那个轻或重的命题有多么要紧。
所以我还是欣赏这部片子的表现手法,简单明了,说明问题,这就足够了。。。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电影还没来得及看,影评写得真好。多谢分享。看过后再谈电影。
舌尖上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萨宾娜是唯一有能力承付lightness of being的角色。昆德拉却把这个不一般的角色赋予一个女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egchen' 的评论 :

Meg好!这个男星确实不一般,问鼎过三次奥斯卡,去年又当了一把林肯,他的演技炉火纯青。
理解你的观感,就像我不是女人一样,对于萨比娜的所做所为与所思所想也深感费解。不过,
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人的喜好也确实是不会前后一致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cme' 的评论 :

非常感谢。。。
megchen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

谢谢分享!喜欢小说也喜欢电影。虽然还是不太理解托马斯的所做所为(因为我不是男人,呵呵),但狂喜欢过电影中这个角色的扮演者。现在没那么喜欢他了,可能是结婚后有了先生,就不像以前那么迷恋帅哥酷哥了。
acme 回复 悄悄话 影评写的精到漂亮极了,值得一读再读
hercules007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everybody.

h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oustonll' 的评论 :

是,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值得青睐。。。
Houstonll 回复 悄悄话 英文名: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ercules007' 的评论 :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不客气。。。
hercules007 回复 悄悄话 what's the English name of the movie?

thanks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影片中的三个演员都不是美国人,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瑞典人。
这种电影美国演员演不了。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昆德拉怎样不要紧,观众有
口碑就好。。。

舌尖上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一个男人的欧洲精神之旅,被糟蹋成一部美国女人们的媚俗故事。昆德拉委屈啊!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不奇怪。小说可以那样写,但电影不能那样拍。
况且,改变就是再创作,决定权不在原作者手里。

舌尖上的世界 回复 悄悄话 米兰·昆德拉对这部美国电影的反映,只能用'愤怒'二字形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