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月落红楼

(2010-10-07 18:53:40) 下一个
月落红楼


大观园是个女儿国,也是诗人岛。海棠社,桃花社。。。一个个社团的建立,柳絮词,菊花诗。。。一次次诗才的展现,构成了《红楼梦》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章节。曹雪芹为大观园活跃的诗群写了许多好诗,赋予许多古典意象以新的生命。然而读者注意到,除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红楼梦》中没有真正意义的明月诗。

作者可以让林黛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出《秋窗风雨夕》,写出著名的《葬花吟》,却不肯让她也写一篇关于明月的出色的歌行。从七世纪升起的一轮古典明月,到了十八世纪,便在红楼一角沉落了。这也是十分令人惊讶的。

《红楼梦》有三处写咏月活动,宣告了中国古典明月的终结。

一是贾雨村还在葫芦庙时,中秋节得甄士隐邀请,甄家丫头见是生人,多看他两眼,便以为这女子必是巨眼英豪,风尘中的知己,因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喝到七八分醉意,幻想一旦高中科名,从此青云直上,自己就是万人仰望的月亮,不禁又高吟一绝。

这一律一绝,很典型的表现出明清科举路上穷书生的心态,却与明月无干。世界上得志不得志的贾雨村太多,这类感怀和附庸风雅之作也太多,他们的所谓咏月,不过是臭男人的恶浊气对明月的不休不止的污染而已。

二是香菱学诗。林黛玉是位高明的老师,以月为题,教香菱体悟中国诗的奥妙。香菱也很有悟性,一而再再而三苦吟,终于在梦中走进了一个古典的情境,千里砧敲,五更鸡唱,秋江闻笛,红袖倚楼,她找到了一轮娟美的寒冷的明月。第三首习作,宛然唐人风韵,是一份优秀作业,但不是诗创作。古典明月是古典诗美的极致,前人已经写尽,在同一审美思维下,不可能再有突破。后世诗人偶尔从唐宋诗词里翻出一点新意,已不容易,然而,差不多也就是香菱学诗的这个样子了。

其三,便是第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这是一首三十五韵的五言排律,排律极少有好诗,看来曹雪芹本就不想有创新。参加者主要有湘云和黛玉,两人才气相当,又都雅爱“联句”这种高级智力游戏。于是铺陈典丽,相竞渊博,争奇斗巧,各变新招,要难倒对方,又为对方的妙解叫好,一时也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然而欢乐之词掩饰不住寂寞之感,渐渐触动内心,联句愈接愈凄凉。及至湘云出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应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一副诗联,已是两人不自觉的诗谶。妙玉出来阻止,要翻转其意,而她的续句,更预示着前途的险恶。三人身世相似,同为大观园中的流寓诗人。这次小聚会,无复昔日诗坛之盛,却也便是最后一次了。明月也变成了一只冷眼,漠然看着诗人岛的沉陷。

横亘中天一千一百年的明月的坠落,除了外部时代气压的低沉,更由于她自身承受的传统文化积淀的沉重。贾雨村熟练地套用赵匡胤,香菱苦苦揣摩唐人诗意,湘云和黛玉等的联句,大半成为月典知识竞赛。有关月的神话、传说、历史、风俗、诗文、掌故太多了,层层沉积,把她包裹起来,结成厚厚的概念的硬壳。曾经那么丰富美妙的诗的意象,已经完全老化了,僵死了。张若虚的时代,李白的时代,都已过去,末世诗人再无力挣破典故的网,击碎概念的壳,一轮古典明月仅只成为美好的记忆。

(未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