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对忙碌

(2019-05-07 17:05:28) 下一个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的总称。

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首先,来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七情与人体养生的关系做的阐述吧。《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意思是说,保持心情平和,解除思想的患得患失,减少欲望纷争,少思寡欲,常知足,少贪求,外无忧患内无杂念的人才能正确处理个人的利害得失,摒弃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及过度的情绪波动,预防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这也是中医情志养生的一个总纲,由此衍生出各种情志养生的方法。

喜的调和

1.正常状态下的喜

《黄帝内经》道:“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正常状态下,喜悦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可调和气血,通达营卫,利于人体的健康。俗话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保持喜悦开朗的心情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使心情舒畅,全身气血调和,自然年轻不老,所以喜在人体健康中有着重要地位。

2.喜乐太过伤心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当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是当喜乐太过、过久,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承受限度时,就容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素问·举痛论》认为,七情致病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一定限度内的喜的确是一种良性刺激,但过喜、狂喜会使精气耗散太多,导致“心气弛缓”,即心气涣散,血液运行无力而发生血瘀气滞,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久之血气涣散不能上奉于心,出现心神失常、神不守舍,甚至昏厥或死亡。现代医学也证明,过喜会引起高血压、脑出血、心肌梗死、失眠等病症。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成语“得意忘形”意思是说,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可见暴喜、大喜、狂喜是不符合健康与养生要求的。

3.如何调和“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正确地调节喜悦之情,从缓解紧张的角度看,笑是有利于健康的。要做到涵养精神,安神益智,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突然、强烈、过于持久的喜的刺激,即可向着健康长寿的方向迈进。

怒的调和

1.正常状态下的怒

七情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不应当为了适应某些环境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强行压制,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也应当顺应自然,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悲则悲。轻微程度的“怒”有利于情绪的抒发,利于健康。此外,妇女行经期间阴血下注,或者更年期阶段,天癸渐衰,情绪会波动明显,易躁善怒,这是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2.怒火过盛伤肝

超过人自身调节范围的怒会使人体发生病理改变。“怒则气上”,人发怒就会表现出气血逆流而上。暴怒或怒气太盛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引起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盛怒之下,甚至可以大量的脱发。现代医学也证明,过怒会引起中风、心绞痛、应激性溃疡等病症。长期过怒状态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

3.如何调和“怒”

《黄帝内经》认为“暴怒伤肝”。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首先,平时要学会忍怒,学会泄怒。怒是一种基本的、与人类紧密联系的情绪形式,如果能及时地、自然地以小流量的形式将心中的怒气释放出来,就不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而最后导致暴怒,且容易调节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对于怒这种情志,疏泄之利远远大于堵,所以平时有怒气不妨向知己、亲朋倾诉或大哭一场,或者选择跑步、高声歌唱等,这些都不失为缓解和疏导怒气的好办法。

其次,要学会宽恕,免生闲气、怨气,尽量不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不要生闲气,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

所以一个人平时要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周围环境,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善于追求生活的乐趣,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怒气。

忧、悲的调和

1.正常状态下的忧、悲

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有悲,忧、悲皆属七情范畴。特别是到了深秋季节,天地肃杀,草木凋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种“悲秋”的情绪,这是人类的正常生理表现。

2.忧、悲过度伤肺

忧、悲的产生或起自内心,或因外界因素影响。起自内心者又或因心胸狭窄,心神怯弱,多愁善感;或因自身不能达到目的而强思致忧、悲。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有因事出意外不能排解而成忧患的,有屡遭挫折而久之忧悲者。当这些情志活动超出人体适应能力的时候,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就发生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症。例如忧、悲在情绪上表现为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委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3.如何调和“忧、悲”

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忧愁、悲伤的情绪若不能及时排解,就会造成人体气机消沉,久之病疴缠身,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事实上正是如此,人生中坎坷总是难免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找人倾诉或者痛哭一场以宣泄不良的情绪,尽量避免愁闷悲伤的情绪影响身体。此外,中医学提倡养生应当注重修身养性。提倡养生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寄情山水、琴棋书画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忙里偷闲中爬山登高望远,或看河赏水,皆能舒缓人的情绪。山的雄伟壮丽震撼人的心胸,水的宁静纯净洗涤人的心灵。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会变得开朗而宁静,自然将忧愁苦闷抛诸脑后了。这在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属于“移情法”,就是寻找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刺激。

多愁多病,越忧越病

 

思的调和

1.正常状态下的思

所谓思,就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思是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精神活动。一定程度的思虑活动是处于人体的耐受范围之内的。

2.思虑太过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说的是思虑过度的危害。冥思苦想,思虑过度,可使人的气机郁结不行,引起种种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中就提出“结气病者,忧思所生”。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会使神经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减退,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饮食物不消化,腹胀痞满,大便溏泻。此外,思虑过度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气短、失眠、神疲乏力、郁闷不舒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错乱。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理论是一致的。

3.如何调和“思”

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人体气机郁结。思与忧又常常相互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表现出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形容憔悴等。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的增大,导致“过劳死”频繁出现,这也是思虑过度损害健康的表现。消除忧思的理想办法,即是要明白“知足常乐”的真实含义。一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随遇而安,“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若能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可扫除心中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思焦虑,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惊、恐的调和

1.正常状态下的惊、恐

惊的调和惊、恐为七情中的两种,惊、恐联系紧密,常是先有惊意而后生恐,故惊恐常相提并论。但二者也略有不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而致精神骤然紧张的心理状态。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是一种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的情绪,是一种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怯。

2.惊、恐太过伤肾

当人受到惊吓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严重者表现出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即“惊弓之鸟”的表现。血压升高,也是惊、恐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恐惧感严重时可表现出神昏、大小便失禁、遗精等症,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错乱、癫病或昏厥甚至死亡。正如《灵枢·口问》中描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被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说的正是惊恐猝然发生,人体不能调节,气血皆发生改变,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3.如何调和“惊、恐”

惊、恐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黄帝内经》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现代医学证明,惊恐可以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引起全身血液循环、心跳加快,使得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发生呼吸衰竭、心跳骤停、脑出血等严重病情变化,甚至导致死亡。消除惊恐的方法,最好是采取恬淡虚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养性,是消除情志对人体影响的最好办法。另外,气功中的意守丹田法,坐禅习静法等,皆会对此有所帮助。

总之,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爱好,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