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梦呓

清流从不争,涓涓万物洗
正文

小议“不战而屈人之兵”zt

(2010-12-26 21:38:07) 下一个

小议“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春秋后期齐国人,曾隐居于姑苏,后为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并帮助吴王西击强楚,东吞越国,使吴国强盛一时,“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杰出将才。然而孙子对于后人的最大贡献就是那十三篇兵法——《孙子》(《孙子兵法》)。孙子也因此成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中主要阐明和总结战争的规律、基本战略、各种战术理论,不但在历史上为人们所重视,在今天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等众多领域中都为人们取法参照。书中既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也提出了“爱卒”、“善俘”、“信赏”、“明罚”等军队建设主张,更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术观与“伐谋”、“伐交”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观。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降伏敌人的军队,却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这就是计划进攻的法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从实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谋,一是伐交;从实行的范围而言,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

第一, 以“威加于敌”作为达到目标的心理战术。《九地篇》:“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

第二, 以优势的实力和充分的迎战准备作为全胜的物质基础。《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胜的形势,来等待敌人有可以胜的机会。《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备御外敌的法则,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来犯的可能上,而要我们做好准备足以备御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发动进攻的可能上来,而要我们充分做好防御,使敌人无隙可乘才是可靠的。这一点是我方全胜的物质基础,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待之,才有可能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否则,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自保尚不足,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军事手段的“伐谋”、“伐交”作为达到全胜的有效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指的是军事斗争的不战,而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则可达到激战的程度。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外交了,外交为军政之眼目,军政为外交之后盾,外交详审,军政修明则可全胜。这里的“谋”、“交”即为达成全胜目标的各种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种方法,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

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为达到全胜目标的可靠保证。《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敌。”善于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确保法纪,所以才能作出制胜的策略来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