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兴来每独往,世事空自知
个人资料
正文

记忆如何成为碎片

(2016-09-04 13:47:57) 下一个

记忆如何成为碎片 

最近看了两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佩服之余是纳闷,选手们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古典诗词万万千千,杰出的诗人词人都是性情中人,风格各不相同。成熟的读者,总得有点个性偏爱吧。一个人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词,也许也喜欢柳永李清照,或许还能接受秦观周邦彦,但很难想象还会去背诵张先吴文英。这种竞赛的优胜者,倒像是老少通吃,有脑无心的书海花花公子。 

调侃归调侃,佩服还是真佩服。现在爱读书的年轻人真能读书。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简直就是文盲。即使上过大学,也就只是识字份子。小时候记忆力强,该读书,却无书可读。长大以后读书,读了也记不住,就像酒肉穿肠过。有牙的年龄没骨头可啃,等到有骨头的时候牙又啃不动了。旧时代私塾先生拿着尺子,记不住就打手心,才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秀才举人们。做学问是终生的事,读书却真要童子功。 

《中华好诗词》实际上是考”中华好记性“。我们小时候没有人打手心,读的书不系统,背诵更是任性,全凭喜欢。比如喜欢杜甫,能背诵他一百余首,包括一些长诗。对李白则敬而远之,读读就过去了,只能记住他一些绝句和五律,长诗一首都记不住。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吴梅村的《圆圆曲》接地气,我喜欢并能记住,却记不全白居易神仙一样场景的《长恨歌》。 

当年记住的,已经淡忘了很多。很有趣的是这种忘却往往是选择性的。前几天在旧书中找到一张纸条,是很多年前列出的能背诵的杜甫诗的标题。我测试了一下忘记了多少,结果是记不牢大都是那些不怎么喜欢的。比如《咏怀古迹》,记得起四首,忘记的是其中最没有人物个性的关于刘备那首。《秋兴八首》,前面四首记得很清,模糊了的是后面四首,写旧都浮华奢侈的场景,当时读起来就很隔膜。《秦州杂诗》记得住的是后来反复回味的四首,其余的当时为背诵而背诵,时间长也就湮没了。 

该忘的总归要忘。记忆中的事物也是物竞天择,符合进化论,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2016年9月4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许晓鸣 回复 悄悄话 回”人間的盒子“:我也不理解《中华好诗词》节目编导的意思。我个人并不喜欢。
许晓鸣 回复 悄悄话 回“百家言一“: 说得对,喜欢的方式有多种。很喜欢的东西,希望记住。就像喜欢一首歌就希望自己会唱一样。
百家言一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诗词不一定就记住,好东西是享受,专门记是另一回事
人間的盒子 回复 悄悄话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老毛的诗也常出现,和老毛同时代的应该还有不少吧,都要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