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30多年前,上海人住得有多尴尬! (转载自上海东方网)

(2014-08-20 16:35:07) 下一个
以前我说过,在上海要一口饭非常容易,但要想借宿一夜? NO WAY!!--转载者

谈起那时的住房情况,上海大概算是全国最困难的了,三代人住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并非罕见,穿得清清爽爽的大姑娘一边端着准备倾倒的屎盆子,一边和人打招呼的景象在弄堂里可谓是平常景象。一般情况,上海人多住在市区弄堂拥挤的“石库门”房子里,被戏称为72家房客。住在棚户区的被称之为“下只角”,或者被戏称为“都市里的村莊”。

石库门从前设计是一个号头只住一家人家的,一幢3层半的石库门房子,天井、前客堂、东西厢房、中厢房、亭子间、灶披间、南晒台、北晒台一应俱全,建就于30年代初的这种房子,到了40年代就是以“72家房客”为主。全楼14家人家共用。从2楼开始,楼梯道旁边家家把煤球炉子就放在门口,烧水做饭也在门口。到了夏天,走进楼道热的像个蒸笼,令人窒息。石库门人家的马桶通常是放在家里床后,平时拉个布帘遮着的,来了客人需要方便,主客都很尴尬。这一些比起“棚户”区,已经是好的了,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户”区,被称为“下只角”,谈恋爱都大大的有问题。

在“石库门”房子的厨房,会看到好几套煤气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锁,怕邻居揩油。还有各自的电灯开关,电线拉得象蜘蛛网,检修时往往大伤脑筋。烧饭时候,抢占水斗洗菜淘米等,难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让就会造成“邻里纠纷”。当然,邻居的主流,还是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今天吵过,明天忘记,又重新来过。邻居有当医生的,当老师的,卖肉的,卖衣服的 ……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关系网。烧了好吃的,大家分点尝尝,一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热闹得很。

至於棚户区那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弄堂狭得仅能容得一人行走,煤渣电焊渣敲成砖头,砌成的二层楼,门对门,窗对窗,在楼上的窗户之间可以手握手。鸡另狗碎的事情那更是数不胜数了。

石库门既是上海独特的海派建筑,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住上了独立式的高楼大厦,怀念“石库门”房子的邻里热闹,自然就“过滤”了当时那些不方便的甚至痛苦的回忆,这既可以说是人情之常,也可以戏称为“好了疮疤好了疼”。

不过,尽管有人在小区茵茵如绒的草地旁,翹着大拇指说什么“阿拉老早登拉万象后头勿要太灵光哦”,怀念归怀念,但任谁也不会真正要“回去”吃煞苦头了,上海人再也不会有外地亲朋好友来做客连按排住宿一夜的条件也没有的尷尬了,上海人再也不会为此被人骂成“狗比倒灶”和“小气巴拉”了。

上海人正在笑着与昨天告别,上海人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烈,上海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一个有自信的族群是充满了希望和未来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