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外滩2号——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

(2013-08-24 14:34:48) 下一个


外滩2号没有穹顶也不高大,但风格优雅,低调地栖身于中山东一路的南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由石材铸就,比例匀称。一眼望去是六根爱奥尼克石柱排成的柱廊,引人注目。
每个外滩建筑都有故事,但论及身份的跌宕变迁,没有谁可与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相比。
上海总会也叫英国总会,成立于1861年,会员全部为男性。根据1934年版的英文《上海导览》,加入总会虽难,但国籍并不局限于英国。通过会员推荐便可获得为期14天的访客待遇,临时享受总会的服务。只是一年不能超过三次。
1911年落成的大楼,当年还是总会的新楼。以前总会有幢建于1864年的三层木结构老楼,设有一个迷人的门廊可以欣赏江景,让怀旧的会员后来时常想念。总会新楼的建筑师英国人塔兰特(B. H. Tarrant)竞标获得了项目,却在方案完稿后突然去世了,后来由建筑师布雷(A. G. Bray)完成项目。
新楼提供了英国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包括著名的L形长吧、弹子房,吸烟室,江景绝佳的餐厅和阅览室。这些一流设施的设计十分人性化。阅览室大木桌中央竟有类似乐谱架的阅读架,便于绅士们轻松翻阅大部头的著作。楼上还有约40间客房,每一间都配有独立卫生间。
在旧时的书刊报纸上,上海总会是频繁提及的知名场所,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 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总会的房间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虽然上海总会太英式太保守了,而且要成为会员非常困难。但是到了上海如果不应某位会员邀请,到总会去喝杯午餐前的苦味杜松子酒,这趟上海之行就不算圆满。” 英国记者巴伯(Noel Barber)在《上海的陷落》(The Fall of Shanghai)一书中写道。
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工作过的美国女记者库恩(Irene Corbally Kuhn)曾撰文回忆总会著名的“长吧”:“这条超过100英尺长、由抛光的桃心木制成的长吧,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吧台。透过酒吧的凸窗可以看到黄浦江忙碌的港口。长吧的好座位都留给扬子江的引航员们,因为是他们驾驶船只巧妙地绕过暗流和浅滩, 带领人们从入海口来到上海。”
据说长吧也有“潜规则” 。大班们总爱聚集在吧台临窗的一侧,靠近位置最好的引航员们。而初来乍到的新会员只能坐进另一侧的昏暗角落里玩骰子。如果后来新会员的地位有所提升,那么他在长吧的位置也可以相应挪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开始命运多舛。总会1941年被侵华日军占领,1945年9月恢复营业,1949年夏又关闭,之后由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等单位使用。
1956年海员俱乐部在外滩2号开张,成为城中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15年后这幢建筑又化身著名的东风饭店,到这里吃顿饭成为许多上海人珍贵的记忆。1988年洋快餐进军上海,拆去长吧,把昔日深色优雅的大班俱乐部改成轻浅的色调,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东风饭店是外滩2号历史上最不起眼的名字,但我是通过这个名字认识这栋建筑的。因为当时的女友想吃KFC,1995年,我第一次去了东风饭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提供沪上最著名的牛肉腰花派午餐的上海总会居然变成了肯德基。”上海著名建筑师俞挺回忆道。
上海总会在2011年百岁生日之际,又历经一次整修,复原了长吧,变身奢华的华尔道夫酒店。
这次谨慎的修复“手术”之后,上海总会仿佛重生,许多地方恢复了历史旧貌,就像1912年英文远东时报记者描述的那样:“室内设计美轮美奂,宽阔的花岗石楼梯通向华丽的大厅。高达17英尺9英寸的爱奥尼克柱从精美的黑白大理石地坪上拔地而起。瑰丽的石柱支持着楣构和拱券。回廊在柱间向厅内作圆弧形出挑,大厅的顶部是拱形的玻璃天棚。”
虽然缺少原始图纸,长吧还是根据历史照片原样修复了。旧照中乳白色的小桌和靠背椅换成了巧克力色的咖啡桌和真皮沙发,与深棕色吧台倒也搭配和谐,长吧的风貌不减当年。如今外滩2号这幢大楼矗立在黄浦滩已整整101年,低调而奢华,浸满了历史与回忆。

如今说是“怀旧”,实则想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去,搞得人人拼命把自家上辈往四类分子里说,生怕说是“成分”好的就是“穷光蛋”了,其实是哪能样子就是哪能样子,阿污卵石冒充勿了金刚钻个,何必呢?英雄还不怕出身低呢--转载者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