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80岁步高里:原生态石库门生活 (2010年08月24日:新闻晨报 作者:盛丰 刘潇 周丽)

(2010-10-11 14:44:45) 下一个
   步高里,位于卢湾区瑞金二路社区陕西南路和建国西路交界处,是上海典型的旧式里弄。1930年建造的步高里共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建筑78幢,形成了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弄堂口的中国式牌楼独具特色。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就曾居住在此,他的故居位于步高里52号,在这里,他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

    步高里今年80岁了,这个建于1930年的石库门建筑群落,1989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步高里清水红墙风采依旧,它的居住功能也从未改变。很多人慕名而来,不仅由于这里保护较好的石库门建筑群,更是因为这里“原生态”的市井生活和弄堂文化。    

    而在此前举行的“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世博专题论坛上透露出消息,目前卢湾区有关部门已完成对步高里居住功能的改造与提升,步高里的石库门生活既得到了完整保留,同时又有了新时代的延伸。    

    法式石库门市井风情浓  

    刚到步高里,记者就遇到一位导游带着一对法国夫妇前来参观,他们驻足于弄口充满中国味道的牌楼前,赞叹西式联排别墅和中式合院布局的绝妙组合。导游樊先生每周都会带外国游客来这里,“外国人爱看老房子,看老房子里的生活,高楼大厦他们不要看的。”法国人一边听着介绍一边用镜头对准了每号门前写有各家姓氏的自制信箱,以及弄堂旁居民种植的茄子和番茄。    

    步高里的老上海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场面,居民徐钖兴告诉记者,除了各地的游客,还经常有剧组在弄堂里拍摄:“有一次我刚跨出门,就看到一个人拿着菜刀冲过来,吓死我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在这里拍电影《股疯》。”步高里的很多居民在无意中成了各种电影的群众演员,他们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市井风情。    

    因为有书法和画画方面的特长,徐先生平时志愿为步高里出黑板报。他的作品“走进石库门”还上了2008年上海双年展室外的群众板报展。徐先生用寥寥几种颜色的粉笔就模仿出了由红砖外墙、雕花石门框、实心黑漆木门组成的石库门造型。他说,这一造型已经不仅是步高里的缩影,而是上海老式里弄的一张名片。    

    在家门口乘凉的高老伯介绍,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会邀请学生上楼近距离地了解房屋结构,为他们写生提供便利。居民们表示,步高里的大门始终对欣赏老房子、喜爱里弄生活的人们敞开。     
 螺蛳壳里也能做道场  

    步高里对于来往的游人来说是文物,可是对于常住的居民却意味着生活。上世纪60年代,许多老百姓分到了这里的房子,一间11平米的亭子间就是几口人温馨的家。现在仍是如此,一个门牌号里包括厨房在内总共5间房,然而上上下下加起来竟然居住着4户人家。    

    张阿姨从“小毛头”开始就居住在步高里,至今已有70多个年头了,她带领记者亲身体会了“72家房客”的居住环境。倚墙走上仅容一人通过的楼梯,记者惊讶于居民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能力:拐角处一个不到2平方米的空间被改建为简易的淋浴室,阳台的空地上又加盖了一层,给结了婚的小辈居住。    

    3年前通过政府提供的“卫生工程”,张阿姨家终于告别了每天倒马桶的生活,用上了坐便器。她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扔掉了一个衣柜,再将其他家具重新排过,才腾出房间的一个角,装上了这个抽水马桶。”经过加装马桶、铺设地砖、建造灶台等一系列的老式里弄综合改造,石库门里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令人怀念的邻里情    

    隔着建国中路,马路对面的新式小区叫步高苑,是卢湾区较为著名的住宅楼,但其名称却是得自步高里。不过,虽然夹在这些新式公寓楼之间,步高里却依旧散发着老式里弄独特的邻里情。弄堂里有一位独居老太,女儿接她去美国过日子,但是没过多久她又“逃”了回来,理由是那边没有能够一同寒暄、谈天的朋友,一个人闷得慌,“怕自己要变成老年痴呆了”。在弄堂里,老邻居之间一句“今早侬买了啥小菜”之后,常常能聊上半天家常里短。    

    但是随着老住户的搬迁、外来租客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互动变少了,有些甚至只保留在了老一辈的记忆中:从前步高里每周四都会用弄堂里的井水进行大扫除;一旦遇到下雨居民还会主动帮助在外上班的邻居收衣服…… 

    为了唤起将要逝去的里弄文化,步高里每年5月都会举办“邻里节”,居民们聚在一块玩起久违的打弹子、滚圈子、造房子、踢毽子。如今,走在步高里的弄堂仍然可以看到五六个男孩蹲坐着玩耍的场景,只是原来的弄堂游戏,已经被时下最流行的“三国杀”取代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自己给自己添点感想。
我相信外国人是很喜欢“看”步高里这类老房子的,你要他去住?当成旅店可以,但你得安排得服服贴贴,若当长期正式住所?算了吧。四五家人住一起,合用厨房或像以前那样在楼梯口放个炉子少饭?文章中自己都说:一间十来平方米的亭子间,就是一家四口的居所,现在谁还愿意?旁人看看,啊,这就是真正的老上海的生活啊。看人挑担不吃力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