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六一”儿童节的联想(2)姐姐

(2013-06-03 18:27:31) 下一个
一直到小学六年级,姐姐和另一个吴姓女孩轮流占据班里第一、二名的位置,但这并没有影响她们之间的友谊,或两家人的来往(她的父母也在本校工作,我们两家居住不远)。小学毕业了,在老师、家长(我相信包括她自己)的本不该有太多悬念的期待后,姐姐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县里组织的小学升初中的统考。考试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姐姐的考试卷丢了!找不到了!只有姐姐一个人的!学校询问县里,无果。爸爸妈妈托妈妈在县城学校教书的堂弟帮助打问,回答也是找不到。无奈,只好安慰姐姐,你还小,你的学习这么好,跟着下一届明年再考,肯定没问题。

姐姐只好再上一个六年级,和我的二姐一班,准备第二年的考试。一如从前,姐姐还是用功学习,从未松懈,理所当然地是班里的第一名,可是她变了。虽然不是她的过错,她的成绩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留级”,但看到她的同学们每天一大早都相约骑自行车去县城上中学,她不再快乐,不再活跃了。

我开始上学时姐姐和二姐就在一个班,虽然当时兄弟姐妹在一个班上学很正常,但比起二姐来,姐姐很安静。让姐姐更欲哭无泪的是“文革”来了,这一年县里小学升初中的统考取消了!接着连小学也开始批“三家村”,学毛选,加入红小兵、红卫兵,看大学生们印传单,发传单,两派辩论,先是用嘴,然后武斗:先是棍棒长矛,后来是真刀真枪上阵 。。。

“复课闹革命”时,我们又回到学校。因为当时中央所属第 X机械部第X设计院从北京疏散到我们父母工作的大学,他们的家属就住在学校的部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里,又加上当地新换防的驻军可以带家属,想让孩子们就近上学,所以我们的学校有了初中和高中,当时子弟学校是个“连”,而各个年级是以“排”作为单位。

接下来发生的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不陌生:中断学校学习,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姐姐、二姐一个班,所以一起下乡,在同一个知青点插队。当时家长们还没有考虑孩子很快离开农村,两个孩子在一起会减少离开的机会,而只是想着两个孩子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姐姐体质弱而二姐身体好。妈妈爸爸略微放心些。

几年后姐姐他们知青点的知青们陆续被招工离开了那里,姐姐去了位于另一个山区县的三线工厂。那个工厂工作强度倒是不大,但是气候潮湿,姐姐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一年就得有半年在家里看病养病。在那里工作时,她结识了几位有心补习初、高中课程的年轻工友,他们成立了个小组,请厂里的工程师给他们上课,同时他们的工作性质也需要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她休病假,她的学习不得不中断。

由于身体状况,姐姐的厂里给她开绿灯,爸爸四处找关系,把姐姐调回我们所在县城的一家工厂。不久姐姐经人介绍认识了姐夫,结婚生女。在姐姐不到五十岁时,国内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她工作的工厂破产,她被迫提前退休。经过几年的无所事事和咨询(包括我们父亲,因为他生前一直是这方面的专家),姐姐在一家商场租了一个柜台,经营蜂产品,如蜂蜜、蜂胶、蜂王浆以及衍生产品等。当时她是县城销售蜂产品第一人,除了竞争少外,她是从北京中国养蜂研究所下属公司直接进货,又有我们父亲做顾问,她的生意一度很好,并有一批老顾客。但是几年前,市场从事这一销售的人开始增加,且产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加上姐姐也岁数渐大,又有了外孙女,考虑再三,决定不再做了。

现在她和姐夫都已正式退休,日常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外孙女的生活和她的学习。每次给她打电话,她都夸她外孙女比她女儿强,能安静坐在那儿看书,还喜欢给其他小朋友当“老师”。

多次和她在电话上聊天,我都克制住问她的冲动:当年听到你的考卷丢了,你怎么想的?看到你同班同学上初中、上高中的时候,你的感受?77年恢复高考时自知自己基础差,连名都没敢报,这意味着一辈子与大学无缘,那时又怎么想的?。。。这些问题我始终不曾问过,因为对她来说太残酷了。事实上我已经在她言行中看到了答案,比如说,她很少和她的同班同学们来往,虽然我们都住在一个家属大院里;学校校庆时本来能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后来还是同学们来家里看她;说到上大学的事,她总是话很少;她自己的女儿学习不好,她气得又哭又叫,用她的话,就差给女儿下跪了;密切监督外孙女的学习。。。
姐姐本可能有一个平稳和更有作为的职业,而那些卑鄙下作之人和国内的政治变动,改变了姐姐和成千上万的人们的一生。对此,姐姐只有沉默地接受、忍受并认命。想到此,我就心痛,为姐姐,为一代人。

附记:姐姐的小学吴姓同学,高中毕业以后也去插队。几年后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机械厂科室工作。因泼辣能干,倍受上司重用,重用的范围从工作扩大到生活。这是在社会上还没有流行“小三”这个词时我们就知道的“小三”的例子。那位上司上调到部里担任重任时,还不忘给此女士某一职位,因此双双去京赴任。此女生已过甲子,未曾嫁人。家人帮其联系收养一女,几年前听到的,她的母亲在帮她抚养女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zhig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戈羽' 的评论 :

谢谢您的提醒。没有那么早。66年以后我们那里的学校还勉强开学,当然不学文化知识,而以搞运动、学工、学农等为主。按说我姐姐插队以前还上过一点儿初中,但是没有学过化学,物理等科目,当时的初、高中都是两年。当年有有很多北京知青在我们那里,“老三届”初中生比我姐姐大二、三岁。
戈羽 回复 悄悄话 姐姐照理说应该是一九六五年小学毕业,遭遇那件事后和二姐同为六六年小学毕业。按照当年的情形推算,吴姓同学应该没有机会去唸高中。她只能作为一个六八届的初中毕业生在六十年代末下放插队。这里只是善意的提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