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王维《山中》

(2009-12-28 06:03:58) 下一个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题 解】

    这首小诗描绘了初冬时节山中景色。诗中所写的荆溪在蓝田,故
此诗当作于王维居辋川期间。

    句 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
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诗里写的,大概是其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诗人到山中游玩,行走在山路上,路旁溪流弯弯曲曲,潺潺作响,
似乎与人作伴。由于初冬时节雨水稀少,水位下降,山溪变成了涓涓
细流,溪底的嶙嶙白石都露了出来。水清石白,显得特别清浅、明净。

    诗人写山中冬景,首先点出“溪”与“石”,抓住了初冬山溪的主
要特征。石从水中露出,水因石而作响,山中显得如此幽静而又不无
生机。透过诗篇,我们似乎能看到溪水清莹澄澈之色,蜿蜒穿行之形,
耳边也仿佛流淌着溪水潺潺、水石相击的声音。

    天气转寒,秋天里绚烂的红叶已经凋谢得所剩无几了了,诗人却在
山中意外地发现了几片。虽然稀少,比不得秋日的万山红遍,但这冬
日里的几抹红,却并不让人觉得萧瑟、凄凉,反而让透着寒气的阴冷
山林有几分温暖起来。在几片红叶随意的点缀下,初冬的山景既不至
于过于荒冷落寞,也不显得繁缛华艳,清雅柔和,恰到好处。

    诗人漫步山中,首先被溪水、白石和耀眼的红叶吸引。所以,诗的
开头是两组特写镜头。随着诗人逐渐深入山中,对初冬之山的感觉越
来越深,诗人转而展示山的全貌。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冬日的山林,带给诗人一种奇特的感受: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
翠的山色却浓得润湿了人的衣裳。

    冬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翠”从何而来?原来冬令少雨,山色空明,
山中苍松翠柏经过寒霜浸染后变得更为蓊郁葱茏。所以,山路四周有无
边的浓翠。而“翠”又何以“空”?苍松翠柏是有形的实物,它们所营
造出的苍翠山色却难以触摸,是流动的,弥漫的,空灵的。“空翠”的
山色又怎能“湿人衣”?它们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汁
来,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于这样的“空翠”
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里,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恍
惚中,一阵微微的凉意袭来,仿佛是这无边的浓翠打湿了衣裳,所以尽
管“山路元无雨”,诗人却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初入山中时,诗人还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此时,他已经迷茫在无
边的“空翠”中。视觉、触觉、感觉的交互作用,使诗人觉得这满山的
浓翠欲流欲滴,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

    同样写山中无雨而衣湿,张旭的《山中留客》写道:“纵使晴明无雨
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写的是云烟深处浓厚的云气
能沾湿衣服;而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湿衣”却是幻觉,
抒写的是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两首诗一实一虚,各臻其妙。

    评 解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就曾以此诗作为例证。读罢这短短二十字,的确使人有观赏山水画卷的
感受。诗的前二句类似绘画的工笔摹绘,绘形生动逼真,着色明艳协调;
后二句则类似泼墨渲染,以大笔染过一片空翠之色,使之在整个空间弥
漫开去,形成一种迷蒙之色、无雨之雨,神韵、意境俱出。

    和王维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诗歌相比,这
一首小诗同样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和澹泊,但却多了几分生机,毫无萧瑟、
枯寂之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