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50克镭 - 咸菜坛子 - 胸口擦伤 ~~ 赵忠尧】

(2018-08-06 11:02:32) 下一个

50克镭的故事

 

辗转回到国内,同时还带回了物理学家卢瑟福赠送给他的50克镭,放在了清华园。但是不久之后,日军就占领了清华园,赵忠尧知道绝对不能落在日本人手中,于是冒死反悔【应为 回】清华园取走,并放在一个咸菜坛子中,假扮成难民,经过长达3个月的时间从北京走到长沙,将咸菜坛子上交时,由于长时间紧紧抱着,胸口已经磨起了血印子。”

我的锅,这卅多年来,文风腐败,盛行浮夸,信口雌黄,一惊一乍,不惊不咋誓不休!

镭 当年的价值价格 知道吗?

50克镭,哪个人买得起?谁又有能力和权利如此大方送礼? --- 什么葫芦瓢!

-----------

赵忠尧 胸藏50克镭到昆明的故事真的吗?

教授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西南联大, 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把装镭的铅筒,贴身紧抱在怀里,坐火车时,数天数夜不敢合眼。 抵达昆明时,胸膛已烙上两道血印,但赵忠尧却为此雀跃不已, 他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 
 
标题50克,正文里是50毫克。。。差1000倍了啊
要是50克贴身带着,大象也死定了。
 
应该是假的
居里夫人折腾放射性物质这么久,活了67岁
赵老先生活了98岁
50mg贴身放,而且还整出两道血印子……应该不至于如此……长寿(找不到词语来形容啊……)
 
有铅罐没事。血印子估计是铅罐磨的的,。
 
【所有资料素材 皆取自网络,真伪自辨。】
 
 

----------

赵忠尧先生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他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 [1]  [4] 
1920年(民国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7] 
1924年(民国十三年),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 [1] 
1925年(民国十四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助教。 [1] 
1927年(民国十六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师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1]  [8] 
1929年(民国十八年)底,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6] 
1930年(民国十九年),获得博士学位,前往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 [1]  [9]  9月赵忠尧发现与“异常吸收”同时存在的还有“额外散辐射”,又写出题为《硬Y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10] 
1931年(民国二十年秋,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E.Rutherford)一起工作。 [9]  同年底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边教书、边用盖革计数器进行r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在中国的“物理导报”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卢瑟福在赵先生写的“硬r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论文前加了按语:“这一结果提供了"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又一证据。” [9]  同年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 
1932年,安德逊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人们认识到:赵忠尧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涅没的人。 [10]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赵忠尧先生离开北平,先后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任教。 [1]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受中华民国政府的委派,赴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的原子弹试验,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处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 [1] 
1950年3月,赵忠尧正式办理回国的手续,8月底,赵忠尧从美国洛杉矶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起程回国了,但是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调查,9月12日船经日本横滨,拒绝了台湾当局驻日代表前来探监访问去台湾工作。11月28日,赵忠尧回到中国大陆。 [9]  
  1951年1月,赵忠尧教授抵达北京,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了有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等数十名科学家参加的欢迎宴会。 [6] 
1958年,他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11] 
1972年,他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还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许多具体建议。 [1]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赵忠尧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 张文裕任所长。
1979年,赵忠尧先生代表中国科学界前往德国出席物理学会议,并进行参观访问。 [9] 
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员会奖给了赵忠尧10万港币的奖金,赵忠尧把它全部捐献给了中科院院数学物理学部,作为科学基金,以奖励有成就的青年。 [13] 
1998年5月28日下午15时55分,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
----------
 
赵忠尧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浙江绍兴诸暨人。其早期对γ射线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的实验发现,在正电子反物质的科学发现史上有重要意义。他在1930年成为历史上首名捕捉正电子的人,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德森在晚年承认他的研究是建基在赵忠尧的基础之上。

 

 

 

 

 

 

1920年浙江诸暨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数理化部,修读化学、数学、物理课程,师从任鸿隽王季梁孙洪芬张子高胡刚复叶企孙何鲁熊庆来等人;因父亲去世,家境困难,1924年春留校在物理系担任助教,一面教书,一面听课、考试,补足学分,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25年夏随同东大物理系教授叶企孙转往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师从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校长密立根,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德国哈勒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2年返国,回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辗转南下到昆明,利用休假在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吴有训校长邀请回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物理系主任。

1946年,赴美国参观美国在太平洋中的原子弹实验,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卡内基地磁研究所、加州理工学院核反应实验室工作;其间购置核物理实验器材。1948年,获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1届(数理科学组)院士[2]。1950年返国途中被美国政府拘留达数月之久。之后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底取道香港返回中国大陆,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兼任系主任。

1966年文革开始后,赵因为在三星铅笔厂有股份,被定为“资本家”,又由于有滞留美国的经历,被戴上“特务嫌疑”的帽子,关进了牛棚受到监视与审查。一直到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赵忠尧得以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

1998年5月28日在北京逝世。

------

  • 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实验发现反物质。1930年,赵忠尧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实验观测到正电子。该发现是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赵忠尧并没有因该项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两年后,他的同学安德逊(C. D. Anderson)在威尔逊云雾室中观测到宇宙线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径迹,获诺贝尔物理奖。安德森注意到有一个粒子,它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与电子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他知道这个粒子带着一种不同的电荷,他还知道这个粒子的质量跟电子质量差不多。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粒子的质量介于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之间。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反物质。他在回忆中提及:“我依稀记得,当时有一个研究生。我猜他跟其他研究生一样,没有读过所有的理论。因此他(看到实验结果后)没有立即认识到那就是反物质;而反物质此前就已经被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言出来了。”安德森提及的这件事是指192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赵忠尧曾经也发现过相关的实验现象,但貌似他当时的论文重点放在了硬伽马射线的散射上,而不是正反物质的湮没现象。赵忠尧后来也没有再继续跟进或指出正电子的说法,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颁给了卡尔·安德森,并第一次与华人科学家擦肩而过。[3]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经评论:“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灭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就不可能有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 在中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1932年回国后,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核物理教学实验室,从事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期间发表了《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等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和论文。195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核物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使中国加速器技术迈出了第一步,还发展了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对中国高技术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他主持下,以静电加速器为基础又建设了中国最早的核物理实验室,开展了中国最早用加速器的核物理实验。并且主持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一个专业实验室,开设了β谱仪、气泡室、γ共振散射、穆斯堡尔效应、核反应等较先进的实验。此后北京开建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加速器质谱仪同步辐射应用设施等等并投入运行,都积累着赵忠尧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青松站 回复 悄悄话 是的,刚看时,觉得这故事怎么有点眼熟一一想起了八十年代再版的"居里夫人",可是有人会这么"山寨传记",似乎不可思议,也是叫人哭笑不得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