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盐铁论》更了解郭老沫若先生 -- 博导哥大学生研究汉代国策】

(2017-10-18 21:13:54) 下一个

鹽鐵論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诗 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写的好,新诗的一首代表作。当时觉得好, 也只是好而已。

1970~71年 在新华书店 看到一书 李白的身世新考,郭沫若著,说李白不是四川人,而是 新疆西边之外的 碎叶城即当时(1970年代)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新奇。

那时书店里除了毛著 就是中央文件单行本 之类的,还有图片和画。一本书 说远去的唐朝的李白,也只有郭老的书当时是 唯一。惊奇。

 

知道郭老 写的剧本 虎符,文姬归汉 等,此后,忙于专业,几乎没得再读郭老的文章。

大约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盐铁论,郭沫若注释的盐铁论读本,又把我吸引上了郭文章。

 

那是缘于当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读博学生(美国人),研究西汉东汉的货币和财经,需要特别一对一指导。

一是需要古文的精准翻译(汉译英),二是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和背景。

这位姑娘研究的专业 令我吃惊,也许国内都没人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汉代经济财政司法等),在美国,在哥大,还有人深究。咄咄怪事,啧啧称赞!

二是 这也是我首次读  郭注 盐铁论。对 郭的序言 和  盐铁论本文有了较多一点儿的了解。

郭的序言 写的吸引人,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提纲挈领,一气呵成。(且以为这是郭老写的最好的纲要。)

 

盐铁论,写的好极了!

不是枯燥的录史,而是生动的演绎,活脱脱一个剧本,连各种人物的神态气场都栩栩如生地展露给后人。

盐铁国营 - 货币铸造管理 - 与此相关的法典

直到今天,未见有超越此书 盐铁论者。

郭老称之为 “历史小说”,在下倒是觉得,非小说 fiction 虚构,而是 实录 纪录片,空前绝后。

(竞管桓宽并未亲临经历那场大争辩大论战。--- 但一位当场人朱生向他详细描述当时的情景。)

一场大约七十来人,旷日持久(至少几个星期吧)的论战。不仅谈论国家的经济财务,更谈到军事,外交等整个国策。

其实是以大将军霍光和贤良文学儒士 与 御史大夫 桑弘羊等的对立双方的论战。

其实质就是霍光和桑弘羊两大政治派别的政见政治之争。(后来霍光杀了桑弘羊,此乃后话。)

盐铁论的记录和保存流传至今 向我们展示了 表面上学派争辩的大民主,以及背后的残酷政治。

 

 汉武帝去世七年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汉廷召集前一年下诏察举的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策论。汉代举贤良,一般都要皇帝亲自“受策察问”(《汉书·武帝纪》)。然而此时昭帝尚年幼,权力都在霍光手中。而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名义上主内而不主外,也不便出面。遂由当朝公卿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带领其下属丞相史、御史出面主持。结果这次策问发展成了围绕武帝以来政治得失及其未来政策走向的大辩论。由于盐铁国营存废问题在论辩会开始就被贤良、文学提出来,是较醒目的主题之一,会后人们遂冠以“盐铁之议”或“盐铁会议”之名。会议当时有较为详细的会议记录(《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对这些记录加以推衍、增广,写成《盐铁论》一书共六十篇。此书非常幸运地完整流传到今天,较为完整地还原了论辩详情,是“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华章的第一手资料”。 --- 这段简介很概括。http://www.guoxue.com/?p=42420?

 

 

盐铁论读本 郭沫若 癸巳三月

桓寬 著,  郭沫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 China - 741 pages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西汉后期散文家。汉宣帝时被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著有《盐铁论》十卷六十篇。

《盐铁论》原为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以各地贤良、文学为另一方(60余人),就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举行辩论的会议纪要,后经桓宽推演整理而成此书。

《盐铁论》以对话形式,生动地记载了这场辩论的情况。全书体例统一,风格一致,结构严密,通晓畅达,在经济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 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将其整理改编,撰成《盐铁论》。

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记述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

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会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

最后一篇是后序。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对话体的历史小说”。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盐铁之议说:始元中叶,朝廷征召贤良、文学,问以治乱之道,贤良文学都认为应该罢除盐、铁和酒的专营,重农抑商,阻止商人与民争利,然后才能教化天下;桑弘羊却认为这些措施是安定国家、稳定边境的国家大业,不可废除。双方在会议上争相诘难,议论颇为壮观。

 

------------

李白出生碎葉一說,主要證據來自中唐文人範傳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給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寫《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值得一提的是,範傳正的碑文是在見到了李白兒子伯禽的親筆記錄之後而作,而作爲李白最親的人,伯禽不太可能隨意編造自己父親的出生地,李白出生于碎葉這種說法更可靠一些。

  學術界現在一般都比較認同,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護府所管轄的碎葉城,這個碎葉城現在已經不在中國境內了,而是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現在那地方只剩一個碎葉城遺址。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有個碎葉城遺址,被認爲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與托克馬克市僅隔著一條楚河的哈薩克斯坦東幹人聚居地還有個李白的衣冠冢。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各國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李白熱也在楚河兩岸悄然興起。

  楚河兩岸共祭李白

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內一個富商之家。李白在碎葉一直長到五歲,幼小時,其父就在這裏教他讀司馬相如的辭賦。现查得知:郭沫若先生此书初版于1971年, 书名《李白与杜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