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谁是林彪的催命鬼?】

(2015-05-29 14:10:56) 下一个

俩 催命鬼, 1是儿子老虎林立果, 2是老部下铁杆儿李作鹏
主要, 最后送命的 是 李作鹏

李 在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命令后 脑袋一转
想 既不公开违背周的指示 又给老上级林 一个飞的机会
两全其美, 岂不妙哉!

当然 那时 李 还不知道 林 要飞向哪里

若 非李  林死不了


详见: 【1971-9-12当晚9-13临晨 的梗概 和吴,李,周,汪等的真角色辩析】(图)
 
 
按规定三叉戟飞机满载油量为22吨,续航能力5小时(其中包括1个小时的保留油量),
平均每小时耗油4.5吨。但9月12日傍晚256号三叉戟飞往北戴河时,加油15吨。
从北京飞山海关,半个小时略多,用油2.5吨,这时油箱中有油12.5吨。

13日凌晨256号从北戴河仓皇起飞时,没来得及加油。从北戴河到温都尔汗约1100公里,
飞机出境前在内蒙古的贝尔庙上空原地盘旋了一圈。空中飞行时间1小时53分,
加之飞行中一直保持在2500~6500米的中低空,耗油较多,这样飞机上就只剩下2.5吨上下的油了,
而这时油箱有一部分油,因为油泵抽不上来,还不能使用。
它要继续低空飞行,最多只能飞20多分钟。
照此油量,不要说伊尔库茨克飞不到,就是乌兰巴托也飞不到。
在此情况下,飞行员只有野外迫降,别无选择。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第277页)

  以上分析是林彪出逃后不久,空军参谋长梁璞作出的。

  256号三叉戟第二副驾驶,因没赶上登机而幸免一死的康庭梓,也作了同样的分析。
他说:“山海关机场起飞时,飞机上的油量只有12吨半,按正常的高度、速度飞行,
把最低的平均耗油量也计算在内,最多只能飞行两个小时。”
因此,潘景寅在飞行1小时53分钟后野外迫降,是合乎事理的。
(《湖南文史》增刊第27页)

 
 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迫降失败

  无疑,潘景寅断然决定迫降是正确的,但为什么又导致机毁人亡的后果呢?
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 判断失误,没有弄清飞机的准确位置。飞机坠毁地点位于温都尔汗东北仅60公里(空中直线距离),
而温都尔汗就有个简易机场,跑道是从草原上轧出来的,周围的地势非常平坦开阔。
256号三叉戟飞到那里降落,油量是完全够的。但是,潘景寅却没有去。之所以如此,
可能是错把迫降现场当做了温都尔汗简易机场,或者潘景寅压根不知道温都尔汗有个简易机场,
他只是急切地选择个地势平坦的去处做迫降场用。由于飞机上没有领航员,也没有地面导航,
精神高度紧张的潘景寅很难弄清自己的确切位置。尽管如此,潘景寅能选择地势开阔平坦的苏布拉嘎盆地,
该盆地是沙质土壤,南北长3000多米,东西宽800多米,到处覆盖着三四十厘米的茅草做迫降场,已属不易。
(于弓编:《林彪事件真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2. 陌生的地形和没有光亮,加剧了夜间迫降的难度。内行人都知道,飞机迫降本来就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夜间在异国他乡迫降就更是难上加难。13日之夜,是个暗夜,天上没有月亮。碰巧的是,温都尔汗那夜正好停电,
整个城市漆黑一团。但是盆地西北方向10公里处著名的贝尔赫莹石矿没有停电,有灯光,
很可能潘景寅把有灯光的地方看成了温都尔汗简易机场。至于地形,平坦之中其实暗藏危险,
中间有高低不等的土包。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3. 面对特情紧张过度,操纵失当。迫降,不能放起落架,要用肚皮擦地,最担心的是擦地后飞机起火爆炸,
这就必须把油放掉。把油放光,需原地盘旋20分钟,但潘景寅没有这样做,
很可能考虑到长时间盘旋会招致地面防空炮火的威胁。他虽然做了迫降的一系列准备,
但迫降的着陆动作并没有做全,着陆速度过大,而减速板却未打开,
结果造成飞机接地后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后弹起、倾覆、折断,然后起火爆炸。

  4. 技术欠佳,难逃厄运。潘景寅尽管是挑选出来的,但驾驶三叉戟飞机的技术还未到娴熟精湛的地步。
相反,由于1971年8月份三叉戟专机维修改装就绪后,他试飞了几次,去过山海关机场,也飞过较远的航线,
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落地”动作不满意。9月12日晚三叉戟飞机拉林立果去山海关的前一天,
潘景寅又飞了一次东北航线,有人看到他情绪不好,问怎么啦?他说“落地”问题还是不理想
(刘岩:《我参与处理“九一三”事件的回顾》,原载《中华儿女》2000年第9期)。


正因为他技术上存在如此致命的短处,在突发情况面前也就很难处理好了。

  潘景寅的飞行技术,并不算最好。师长时念堂回忆说:潘景寅是专机师副政委,内向,
不那么开朗,话极少。他的优点是非常沉稳,但也由此带来脑子有点“木”。他飞伊尔-18时,
就飞得不精。1969年潘景寅驾伊尔-18飞往山海关机场,“撞”上雷雨,下不来了,怎么也对不准跑道。
那次我在后舱,上去把潘景寅换下来,这才让飞机落了地。陈联炳(飞三叉戟的团副参谋长)对我说了好几次,
叫我快点飞三叉戟,我们说了不算,意思是潘景寅不行。
 

 5. 三叉戟飞机的设计对迫降极为不利。它的机翼、机腹部有油箱,高速接地,很容易造成油箱摩擦受热起火。
自三叉戟问世以来,国内外还没有迫降成功的先例。因此,潘景寅即使驾驶技术再高明,
也难以弥补飞机设计上固有的缺陷,何况潘景寅的技术水平还不是最精。   

 

 


坠机地点(东经111°14′35″、北纬47°42′20″)在温都尔汗东北,距温都尔汗机场65公里,
256号飞行同等距离所需时间6、7分钟。在坠机地点和温都尔汗之间有一条河,就是克鲁伦河。
贝尔赫萤石矿位于坠机地点西北11公里处;
据各方资料显示,256抵达坠机点的时候是9月13日凌晨2时25分,
从0:32离开山海关机场,已经飞行了113分钟, 1180公里。

难解释的是,256号到了这里,居然决定立即在野外降落。
温都尔汗机场只有65公里远, 6、7分钟即可到达,
而256号的剩余油量还可以飞行半个小时以上,只要确定大致的方位,
然后低空盘旋搜索,找到机场并安全降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是夜间,9月13日是阴历23号,下弦月,天气非常好,能见度50公里:
 

据说 林彪一行的目的地是苏联的  伊尔库茨克,距离山海关机场约1800公里。
256号从山海关机场起飞时的油量12.5吨是绝对飞不到的。
(在山海关机场潘景寅虽然说要加油2.5吨,实际根本不对口=加不进去=未加油!)

蒙古当时和中国的关系还是比较敌对的,中途落地加油是不可能的。
潘景寅明知油量不够,为什么还要往那个方向飞?

1972年5月空军组成专家组,进行并做出了《对林彪叛国外逃所乘三叉戟飞机坠毁原因的分析》的报告

空军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认为:
“三叉戟256号”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野外降
 
落 迫降 没有成功,造成破碎烧毁的。依据是,第一,降落场地是经过选择的。 
现场全貌照片表明,着陆场正前方是山丘地带,着陆方向的左侧是山区,而着陆场 
是一片草地,降落条件比较好;着陆方向由北而南,而其逃窜的飞行方向是由东南 
向西北,说明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对着陆地点和着陆方向进行了选择。…… 

由于机上没有领航员,地面没有导航,又是夜间飞行,
飞行员很难判明当时飞机的 精确位置。
该机坠毁地点,位于温都尔汗东北仅60公里 空中直线距离 ,而温 

都尔汗有一机场,如果驾驶员知道自己的位置,去该机场降落的油是够的。因此,
不明自己的精确位置,可能也是促使其急于带油进行野外降落的原因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