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人生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正文

我的父亲(1)

(2013-07-06 00:43:34) 下一个
 这篇文章是今年一月,父亲印刷他的第六本书《晚霞颂》时,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本来想着父亲节贴出来,结果一直拖到现在。

                                                 我的父亲 ---- 一个酷爱读书,尊重知识的人

八十七岁的父亲又要出书了,这是他继《周恩来爷爷的故事》(汇编)、《文革史话》、《往事悠悠》、《悠悠往事》和《夕阳红》后的第六本书。我被父亲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精神所折服。除了将自己的几篇陋文放进这本书中外,也借此机会写一写自己可敬可爱的父亲。

        父亲是个抗战时期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医术高明、在家乡名震一方的爷爷,曾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中医师,但年轻的父亲,不能容忍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国土上霸道横行,毅然决然的加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抗战胜利后他有又转战晋南,在河津、乡宁一带为建立新政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父亲曾在乡宁县的卫生、文化及教育部门担任过领导工作,调入临汾后,又在刘村中学及市纪委工作过多年。他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同事热情友好,宽厚仁慈,所到之处,都得到人们的好评和尊重。父亲的这些人生经历,大姐、大姐夫已经在前几本书中详细介绍过,我就不在赘述。这里我想说的是父亲的另一个特点,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特点:父亲酷爱读书,尊重知识,他把读书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并把书中的精华融汇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父亲出身在一个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动乱年代。读高小的时候(相当于小学5年级),日本鬼子对抗日老区进行大扫荡,人们不得不逃离家园,颠簸流离,因而学校关闭,父亲也因此中断学业。但喜爱读书的父亲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学习,他在劳动之余,坚持读书,读完自己家里的藏书后,就向村里的人家借阅,后来干脆认真地读起爷爷的中医书籍,把许多中药的药性、汤头、以及脉诀背诵如流,从中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经过不懈努力,父亲的文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在解放初期的乡宁县委,小学没毕业的父亲竟然成了干部中的秀才,县里的许多文件、讲话稿及宣传手册都出于父亲之手,使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1965年,父亲担任临汾刘村中学校长。学校的老师大多大学毕业,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人才。父亲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和许多老师成了莫逆之交,学校的图书馆也成了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正当父亲准备在新的环境大展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图书馆封闭,直到1971年,才恢复了运行。临汾市刘村中学原名临汾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曾与临汾师范、临汾一中三足鼎立,招收西山各县的学生。后来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每个县都有了自己的中学,加上地处乡村,交通不便,市区的几所中学后起直追,但刘村中学仍然是一所重点学校。

       父亲认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学习文化的地方,老师的任务就是讲好课,给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学校领导的职责就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老师和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父亲顶住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压力,整顿当时学而无用的不良风气,猛抓教学质量,在教室员工的配合下,刘村中学重振雄风、名气大震,除了本地的学生外,还吸引许多城市的,以及外县的学生前来读书。一批批莘莘学从这里走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成为振兴中华的栋梁人才。

           
父亲尊重知识还体现在他爱护学生,爱护人才方面。一些农村的学生,热爱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一旦遇到什么不测,就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每每得知这种情况,父亲总会设法解决,乃至慷慨解囊,帮助同学渡过难关。许多学生毕业成材后,仍然不忘当年资助之恩。一次,一位学生专门从临汾去介休看望父亲,临别时,非要放下一万块钱,父亲再三推辞,最后那位学生动情的说:孙校长,当年要不是您的资助,我早就退学了,哪有我今天的成就。

       
父亲对图书喜爱是那种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喜爱。不像许多人那样,家有藏书万卷,却束之高阁,成为摆设。这类人只是喜欢收藏书,就像一些人喜欢收集邮票,喜欢收集古董一样。父亲的藏书并不多,但是凡经过他手的书,以及报刊杂志,他都会一一通读,并认真的做笔记,摘录精华,从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陶冶自己的情趣,提升自己的修养。

       1985
年,久住太原、石家庄及北京几个姑姑家的奶奶返回家乡,执意要在老家度过晚年。为了照顾当时已经80多岁的老母,刚刚从市纪委离休的父亲搬回介休,并把家从交通不便的北辛武村搬到火车站旁边的义安镇,以方便外地的亲人回家探望。当时的农村文化气息很淡,除了政府机关以外,很少见到报纸、杂志及图书。没有书读,没有报纸看,父亲失去了他赖于生存的精神食粮,心中的寂寞和苦闷可想而知。记得那时我们姊妹几个经常往老家寄杂志,回去探望时,会给奶奶买一些水果、糕点等食品,而给父亲的却是一大堆过时的报纸和杂志。父亲却把那些废旧物品当宝贝,翻来覆去,每个角角落落都要认真的读完。他说,没有读过的书,都是新书。

            
父亲的善良随和、平易近人,不论到哪里,都能和人们打成一片,不论哪个阶层,都可以成为好朋友。很快,他就和邻里乡亲们熟悉起来,并结识了几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他们常常在一起说天道地,谈古论今,颇为惬意。1987年冬,受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李安民先生之聘请,父亲到义安焦化厂担任办公室主任,该厂后来扩建为安泰焦化有限公司,成为一个拥有5000千多员工,集焦化、冶炼、水泥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企业。父亲利用自己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公司出谋献策、规范管理、制定计划,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碌碌人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8皮' 的评论 : 亲爱的周8皮先生,好久没有上博客,今天才看到你的留言。我父亲没有参加过正规部队,连土八路都算不上。开始只是个游击队员,鬼子扫荡的时候,埋个地雷,放个炸药的,好像也没有炸死几个鬼子,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动组织群众,支援前线,鬼子来的时候,掩护群众转移,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不知道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不承认那是抗日,现在的中国政府承认。我在这里只是想写写我的父亲,对由此给你造成不快表示抱歉。
路基 回复 悄悄话 八股文字枯燥无味
周8皮 回复 悄悄话 “但年轻的父亲,不能容忍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国土上霸道横行,毅然决然的加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烦请楼主写几个令尊大人曾经转战的地名,以破共军保实力假抗日之谣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