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赏梅人;在网上有交流,有收获
正文

用苛求坚守之心培养极致情操和品质,终必修得精致品味儒雅俊贤之美德

(2015-07-26 04:31:24) 下一个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德”传统的基本内涵。众所周知,千年来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修身之学, 修身养德不仅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也是实现和奠定其人生梦想的基础。至此,历代的儒家学说将个人品德的励炼和培育提升到整个华夏民族兴旺与否的至高境界,并要求但凡具有高尚品质并渴望成为国家之栋梁者,其教育则必须从乳丫开始然逐级逐步提高至社会生活的核心即有望达登峰造极之顶端,近代政治家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就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最好典范,无怪乎人常言;从政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学胡雪岩,一定有其道理可言。

历代儒家伦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修身之学,思想家们把个人品德修养、品德教育、培育高尚人格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善良,乐观,宽容,淡薄,忠孝,信誉,仁爱,和平,等等等等,经由历代无数典著的阐述及通俗易懂的名言和警句,以及著名英杰楷模的磨砺和提炼--之俗称为榜样的伟力,终成为华夏民族植根于骨髓并溶于血脉之中不可剥离的做人之本。

善良是做人心理要素最基本的营养之源,乐观又是普天下仁人志士定要渐进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应到达的目标境界,宽容是心理素质的调节阀,只有学会宽容,人格方可谈升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和标向,他是人心理素养的免疫剂。因而历代儒家和当今研究者均不遗余力纂写无数篇章来构建和完善这一浩瀚而伟大的系统工程和人类整体极致而崇高的“品德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我们的先贤为我们明确的指出了个人品德的社会地位,养成方式和旨向。

而怎样实现这一宏伟理想,促使道德人格的养成,又怎样将德智与政治,法制,理智及文化有机结合呢?在政治领域,儒家提出“仁乃为政之本”,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董仲舒指出“刑者德之辅”,礼治,就是将人的道德要求规范化、制度化,使得道德要求变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具体规定,若道德精神具体地融入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当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之时,道德精髓就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流注于人的心灵之中。

虽然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认识、情感、意识等内因的作用,但诸如环境、 教育的外部影响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绝不容忽视之作用,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道德意志的锻炼。一般而言,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道德意志是促使个体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能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的形成和长期履行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标志, 道德知识学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锻炼只有转化为个人长期自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个人品德才真正得以实现。

即道德情感的培养。而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她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的作用,是加强道德认识、坚守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的催化剂,又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推动器。
  道德规范靠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其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必须珍重坚守道德意志的锤炼,这一点孟子亦有着十分到位而深刻的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自省慎独,在个人品德的形成上,历代儒家探研者不但强调学习,更强调自省。自省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从而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提高自己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自觉性。

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即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普遍认同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含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西方所指的上帝。西方最担忧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中国自孔子始最担忧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两者对比,不难分析出东西方两个领域里不同认知观的思想伦理观。

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予以表述和表现,即人和大自然----神明天圣的必然联系以及对神圣的无上崇敬,这就是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真正意义上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我大中华,佛教几乎成为我们大中华的国教,因为佛家思想境界之精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精神境界之中。相信,不远的将来,西方的基督教将真正为我大中华所用之,这一天可能不会太遥远,不信我们走着看,坦率的说,千年来中华民族儒学思想家们的目光,向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去放眼世界的!

《修身》讲:“好法而行,士也。”《修身》还说:“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认为士的天职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然《荣辱》曾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尚志。”又云:“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如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的修养,仪表,气质是由内而向外散发出来的一种逼人的魅力,这是金钱、权势所不能营造的。人格无贵贱,阶层有高低。做人不能有俗气、更不能有浮气和匠气。“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学会容人之过,方显大家之本色;大肚睿智的低调做人,对他人的小过失以大度宽容而待之,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谦卑是一种智慧,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谦虚是终身受益的美德,美的智慧修养是我们的出世资本,君子的风度是中国文化人达到的人格至高境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气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是需要用德行去修养,用智慧去创造,大气的人才具有君子风度。常言道;读大家之书,做大气之人。儒雅之士他一定是和蔼善待害羞者,温和的对待陌生人,仁慈的面对可笑之人。要做到眼界开阔,放眼全球,就要勇于拿出占居高处去眺望远方的姿态和气势,不断地努力进取,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时刻铭记,要不断的学习和吸取先贤的优秀品质,如范仲淹的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出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先贤无即是儒教,佛教及基督教上的要求告诫来约束自己,去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态度努力去读“大家之书”,那麽我定信:我们将离精致品味儒雅俊贤之美德不远矣!

 

结束语:近来总感自己对有些问题迷惑不清,出于无解,索性拜读了一些自己感觉有帮助的“大家之书”,读后似乎有些收获,所以凌凌乱乱写了些感受,若有谬误,可共同探讨,以助提高本人对人的品质和品位的认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ardenia1020' 的评论 : 网上老朋友,谢谢来遛弯,谢谢分享。
Gardenia1020 回复 悄悄话 美文,读后受益多多!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注意保重身体。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