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西的世界

高尔夫球,摄影,旅游,讲笑话,写写心得,这就是我工作、家庭以外的小世界。
个人资料
MichaelC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们的\'新奥林皮克科学院\'

(2009-07-24 15:01:09) 下一个


前言
:如果不看这些老日记,还真忘了这段历史。我们同班的五位同学在大二时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起名“新奥林皮克科学院。”名头还不小,反应了我们年轻时的理想。从日记里看出,这个小小的学术团体活动过几次。但这个组织后来在日记里消失了,不知为什么。这五位同学后来都出国、留在了美国。其中张绪穆是我们班在美国唯一一位仍在大学做教授当老师的同学(先在Penn State后在Rutgers)。其余都在企业工作。杜国宏在一家材料公司作VP。陈建伟在DC附近的一家大报社做IT主管。郭茂君原来在一家药厂,去年回上海发展了。

 1980.10.16.        “新奥林皮克科学院”诞生记

星期二晚上(今天)先在化一楼听七七级物化班罗明的讲座,内容是关于分子轨道图像问题。他们班组成十个人的“化学讨论会”,宗旨是讨论课外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们的讨论会是比较有成绩的,这次学生论文竞赛中,他们共出了六篇论文,这种学术研究的风气是可取的。

我们班上的几个同学杜国洪、陈建伟、张绪穆、郭茂君和我也组织了一个学术讨论式的组织,旨在向他们学习,争取活跃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供以后参考,大家的态度是严肃的,暂定每月开一次例会讨论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且给我们的组织起了一个别具风格的名称:新奥林皮克科学院(暂定),选张绪穆为院长。虽然我们的经验有限,思想上也很幼稚,但我们希望能从失败中获得教训,努力把我们的科学院办好,使每一个人都有所得,在研究的事业上有所取进。在我看来,希望能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使我们初具一些从事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促进我们的学习,掌握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

罗明的讲座却使我成了“汤姆金斯”,数学用的太多,使得我们都飘飘然,不知所以然了。后来因为头痛,我就出来看电视去了。电视很精彩,是卓别林的《发工资的日子》和《城市之光》,阵阵哈哈大笑,使人人看它都感到轻松。回来之后虽忘了许多,回味起来却还是令人愉快。

一夜便这么过去了。

1980.10.17.        “新奥林匹克科学院”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星期四下午这是我们“新奥林匹克科学院”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午两点钟开始,却因为院长迟到而推迟。

先是我讲,所讲的内容有三:一是“复反对数表”那还是学习《分析化学》时的成果,二是Planck 量子条件推导,似乎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解之迷,三是粒波两象性的 Born 解释的来源。这是我第一次上讲台讲解自己写的东西了,好在听者只有四位,所以不很紧张,但是讲的东西却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清楚。现在考虑起来原因有二。首先是准备不好,关于复反对数表忘了许多讲之前又没有仔细核对过,临时讲不很熟练,这说明如果要想把要讲的东西讲好的话,就须下比较熟悉所讲的全部过程,后面两个内容讲得就比较自如而不被动。其次是首次上讲台在黑板上写,由于版面大字大在视线范围内,很难把整个黑板看清楚,这就与桌前的纸张尽收眼底大不相同了,所以很不习惯,讲了这忘了那,思路不及平时清楚。另外自己的口齿也很有问题,因为没有准备好发言稿,而是信口说,有的句子讲得结结巴巴,甚至不得不经常重复,说的话有时语无伦次,乱七八糟了,这还是不够冷静的结果,如果能做到不激动,像个局外人冷眼旁观、泰然自若的话,肯定是能讲好的。

有关量子力学的问题很多,也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大家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却没有一个老师来判断正确与否。我讲之后,院长张戊茂讲了“量子力学发展史”和“测不准原理”两个题目,头一个题目讲得太散,而且其中典故又都是大家知道的,那些不知道的却又讲得极不明了。后一个题目可又讲得太深,听不懂,这些大概都是初讲的缘故。接着又杜国宏讲“弗兰克一赫兹实验”,讲的内容可以,但总觉得讲得不够清楚,欠缺条理,或许缺乏口才和讲学经验,这是我们大伙的通病。讲者认真地讲,听者认真地听,时而安静,时而发生争论,讲者与听者虽然地位不同却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这种热烈的学术讨论精神,我是很欣赏的。

虽然,第一次会议效果并不佳,也没有讨论出较好的成果,但我还是满意的。有了这次,就可以为下次努力指明方向。

1980.11.4. “新奥林匹克科学院”集体求教

星期二下午。前几天,我们五位就计划去找老师,请求给予指导。这是我出的主意,大伙都同意。我看我们的问题很多,有的解决方法不知是否合理,所以最好能够有老师进行一些辅导。

昨天上完结构课,我们一起去找焦老师,请他今天下午抽时间和我们谈一些事情,我们向他问点问题,他马上答应了。下午二点多钟,我们来到了结构实验室。焦老师还没有来,另外两位老师坐在那。我们一进来,两位老师马上收拾桌面,客气地叫我们找座位坐下来。恰好,这时焦老师就来了。老师们都很热情,帮助找座位,大家围着一个实验台坐了下来。

先是焦老师介绍了情况。他对另外两位老师说,我们这五位同学自己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随后他对我们说,昨天他跟我们谈过后,他就把情况给小组(可能是指教研组)的另外四个老师讲了,并约他们一起今天下午在这里和我们谈一谈。另外两位老师还没有来,坐在我左边的是陈老师,不瘦不胖,看来很健谈。坐在我右边的是罗老师,较胖。在交谈中,另外两位老师也来了。其中一位个子较矮,普通话中夹着武汉话,另一位是讲《结构分析》的黄老师,给人的印象是稳重,不爱多说话。

我的拘束感很快就被老师的热情接待冲没了。大家坐下焦老师让我把我们五位同学的姓名写上,梁冰当时也在场,所以也写下了他的名字。谈些琐事以后,我们就“言归正传”。焦老师先叫我们介绍我们的情况,因为老师们还不了解我们。随后,我们就把我们五位成立一个小组,讨论一些与结构化学有关的问题,对结构比较感兴趣,想从这方面着手在课堂的基础上加深一些,并学会一些研究方法,以及我们两次活动内容等,向老师们作了汇报。

老师们对我们的行动很感兴趣,表示很支持,愿意在这方面帮助辅导。杜国宏谈到书籍方面的事,请老师介绍一些好看的书,主要是分子轨道理论和群论方面的。老师介绍了一些参考书,并说明了其特点,主要有《物质结构》、《结构化学》、《量子化学》方面的。张绪穆老师谈到学习一些对称性原理、分子轨道方面的知识需要的数学基础,如群论。老师们说可以看些这方面的书,如《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对称性守恒原理》,并学些群论方面的数学基础。老师们说有的课程如结晶化学,都会在将来学到的。我谈了结构化学的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我说在量子力学中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搞其运用如处理分子、多电子原子时难免有点不可理解。似乎我的问题老师们并不感兴趣,因为大家所关心的是目前量子化学的最新发展。讨论中陈建伟、郭茂君发言不多。

几位老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焦老师说,目前的结构课分物质结构和结构化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量子力学基础,后者主要是量子力学在化学方面的一些运用。他问我们关心的是哪部分。在我看来,这两部分我都关心,不过在目前阶段我更关心前者,他们几位或者恰恰相反。

随后陈老师说,我们的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加深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他说,现在看来,原子结构方面已经成熟,分子结构的计算方法发展较快,晶体结构主要靠X射线衍射来测量。他说数学是需要的,但可以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我们学化学的只要能用它的结论就行了,只有学数学的才去考虑严密性、逻辑性等等。他说,我们现在处于低级阶段,正希望从定性向定量发展,这是好的,但目前我们的数学知识仍很有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正在给我们讲《结构化学》的那位老师(我不知他姓什么)说,最好多做习题,要动手尽量去做。

黄老师说,从我们的介绍来看,我们所提的一些问题只是一些经典问题,结论已经定型,只是解释各不相同,而且五花八门,所以不必去纠缠这些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是初学,最好是先认真读一本书,扎下根子,把其原理、中心弄清楚,然后再扩大知识面,随便翻翻其它书籍。在次基础上,就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并向老师请教,因为毕竟老师读的书比学生多,我们起步可以低些,有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不要纠缠。另外光看教科书是不行的,还要看看杂志。他还说,目前量子化学主要是在计算方法上发展,强调用现代的方法来处理分子问题。

我是不同意黄老师的有些观点的,我认为即使是经典的问题但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就应该去解释它,即使有的问题从哲学上去考虑还很多,就是在物理上本身也是不能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与我的兴趣有关,或许我这是不顾目前科学一日千里的现状,而去纠缠老问题,但我认为有必要。

因为中途有学生来提问题,罗老师出去了,所以他没有发言。

交谈中,焦老师一再问我们有什么打算,想朝哪方面努力。因为我们对此没有什么准备,所以只能说,希望培养一些从事研究的能力,学会一些敏锐的思想方法。

最后,焦老师说下次我们有什么活动可以与老师联系一下,他可以派老师来听一听我们的讨论。张绪穆对老师的热情表示了感谢。我们分别问了一些问题,就离开了实验室。

这次交谈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真情实意。这是我第一次和大学老师,尤其是还有教授,在一个桌子上谈论问题,关系平等,无拘无束,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和大学老师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次与老师接触使我打破了对老师的成见,以前我总以为大学老师总是不像中学老师那样热情、开朗,对学生的学习不那么关心,这次我发觉老师们不仅热情,而且很严肃认真地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点从他们能够组织起来和我们一道讨论就可见一斑。而且我很佩服他们的口才,四位中年老师都能讲得有条有理,不像我们几位像麻雀嘴一样唧唧喳喳,没个次序,没个主题,可想让别人听了多么不好理解。这说明了我们讲话不稳重,事先思考不成熟。

效果之好真使我感到意外。我真感谢老师的这种热心扶助。在回来的道上,我对杜国宏说,我真是满意极了。为了报答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决心好好准备,在下次活动中请老师来听。

如果说以前仅仅是试探,那么现在就是正式开始了。

1980.11.4. 晚上于101寝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