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习李等为官者之高山仰止--张良与素书(上)

(2012-11-14 06:56:16) 下一个

习李等为官者之高山仰止--张良与素书(上)

玄野

刘邦曾评价张良道:"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样的评价堪称史上冠绝人臣了。当然用美国人崇尚的派座次的语言来评价张良是对留侯的轻身淡薄的误解,也是笔者的无奈。最近偶读张良的素书,惊叹其绝妙,与赵普的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相比,此书所治之强汉则远在赵宋之上。素书在修身齐家安邦定国方面的价值直逼论语和道德经,其在文化方面的整体价值也在太上感应篇等箴言类著作之上。中国历来将素书束之高阁,实为大憾。正值中国政治与文化氛围逐渐向正统回归的时刻,将张良与素书推荐出来,此人此书于国人的理身理家理国都有点石成金之妙。至于国人及官员们是否听是否用,就看中共的境界与国人的造化了。

首先我们简单追溯一下留侯事迹。张良以方寸之动定万里之疆,铸强汉成百代典范,古今中外为官者,除留侯之外又有何人?张良在刘邦的诸次重大决策中几乎全部是决定性的作用,完全是众说纷纭之下一锤定音的角色。典型如鸿门赴宴,烧毁栈道,韩信封齐,箫散楚兵,定都长安,分封雍齿等等端定成败之计,不胜枚举。至于点韩信英布彭越三王鼎立与霸王关外鏖兵,则见留侯胸怀气魄之大,运天地于心中如棋局尔。这些智慧在素书中都可以找到依据。另外一点在中国史书中言之不详,就是初汉何以崇尚黄老之术而令百姓休养生息?固然这和刘邦的老成有关,和六国士族对暴秦的痛悟有关,但为何没有崇尚战国时期的显学儒家,而单单崇尚道家呢?我感觉张良的浓厚道家理念可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慎密考证尚需仰赖史学方家。

张良一生有许多传奇,最著名的传奇就是素书的获得。圮上老人所授之书正是素书,而非史记中所言的太公兵法或传言的黄石公兵略等等。素书是修身的智慧,人际的精华,治国的韬略。至于圮上老人所言穀城山下黃石之谓,不过是悟道之人的诙谐之语而已。苏东坡有留侯论,认为圮上老人故事是六国高人见张良智慧高绝,独欠一忍字,所以用圮上失履来点拨他。苏轼未论及素书,而素书则是六国高士将毕生所论付诸真人而已,其书得其人,是人之幸,抑或是书之幸?

张良明生命之本,淡泊荣辱之道。刘邦分封时出口予其齐国三万户,而且还是任由张良挑选。张良谢绝,只象征性地择取与刘邦相遇处的下坯留地。这三万户实际上是诸侯中的最高数字,为萧何万户的三倍。张良晚年事迹更是一副仙风道骨。他去世前八年声言要随赤松子学道而练习辟谷,这一时刻正值高祖病重。张良此为,可能有多重意味。学道不过一种爱好而已,更重要的一点是张良践行了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要诀。皇帝病重,张良不愿卷入帝王继承的漩涡中,辟谷修道也是最佳姿态。高祖崩后,吕后垂帘,听说张良辟谷,认为这是对肉体的折磨,亲自登门劝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最后命令张良进食。吕后在历史上是以残忍著称的,而对张良却体贴入微,司马迁用一"德"字描述吕后对他的感情。这一感情可能要在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感情之上了。老子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实然实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