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和远方 | 《歌手2017》第二期

(2017-01-30 12:29:51) 下一个

过年了, 继续大吃大喝看“CCTV春节联欢晚会”的季节, 春晚看不了直播, 看重播蛮倒胃口的一档节目, 除了一两个小品还能笑一笑, 差不多都是快进的命运。

 

昨天农历初二, 从朋友家吃完烤全羊回到家晚上十点钟, 赶紧补上“歌手2017”第二期。

 

总体冲击度比不上第一期, 可能是熟悉了的关系, 第二次的接触不管是迪瓦希还是杜丽莎都不再有第一期时候的惊喜和惊艳, 希望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但现实里面唱歌这件事情要持续给惊喜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个出场的是光良, 从开唱前给观众呈现的视频处理就知道差不多是光良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候,  光良谈了他的音乐理念, 谈到了他最广为人知的“童话”,视频也呈现了过去一些作品的封面, 还有一点“童话”的MV场景,就是利用平台给大家一个念想, 实现出境芒果台“歌手” 的市场效应, 类似光良这样的歌手在签约之前应该就知道也就是个给大家脸熟的机会, 算是完成愿望。

 

光良的作品传唱度蛮好, 过去一周我常常哼的就是光良“歌手”第一期里面的那首“第一次”, 这次光良带来的是巫启贤1988年出品的“那一段日子”, 记录的是对青春的回忆, 因为那个时候巫启贤本身就年轻, 谈不上太多沉淀或者情怀, 所以, 不管是作词或者作曲都没有承载更多内涵, 从演出角度也很难给作品更多张力。

 

可能这首歌是陪伴光良年轻岁月的重要歌曲, 在光良介绍选歌背景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年轻时候的光良照片, 非常意外的看到了应该是曹格和光良的合影, 我在网上八卦了一下曹格和光良, 还真有一些发现, 和性取向有关的话题, 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一下。

 

吉他的配器很乡村, 很民谣, 很温暖动人,光良依然保持着他独有的风格, 演唱娓娓道来,声音舒缓而干净, 听着歌看着歌词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感动, 但这种歌曲, 这种演绎在类似于“歌手”这样的场合注定是会提前出局, 听众除了感动以外, 还想听到激情, 看到超越,但光良是不打算改变他在歌坛定位了, 这个年龄应该也不是超越和激情的阶段。

 

让人意外的是下台以后光良后场又吼了一嗓子“我想起我们夜里漫步, 谈谈人生与前途”, 应该是彻底放松的关系, 这一嗓子没有配器,但反而觉得比台上的表演更让人动容, 因为更加彻底和真实, 少了表演时的束缚和担心, 多了自由和狂放。 如果这种状态, 保不住还能够多留两期。 实在光良这样的歌手还是习惯了循规蹈矩,每次登场, 满脑袋的都是音高, 音准,旋律, 表情, 台风, 歌词, 但恰恰有些时候真实更容易加分, 特别是在这种现场比赛里面。

 

 

 

排在第二的谭晶盛装出场, 这种服装更加适合谭晶的气质, 英姿飒飒里又不乏妩媚和性感, 演唱的是电视剧红高粱的片尾曲"九儿“,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原唱韩红的版本, 韩红的声线相比谭晶要厚实很多, 配合电视剧的画面更加粗犷, 在周迅引爆高粱酒的时候, 歌曲的升调让悲壮和绝望充斥画面, 在电视剧配乐里最后部分韩红用柔腔配合周迅骑着驴穿过高粱地的画面重回美好。 “九儿”的歌词非常简单, 来来回回实际上就是4句, 应该说这是一个演绎难度很大的演唱, 作曲者阿鲲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主要就是通过重复的升降调来实现情绪的起承转合和推进, 华彩段的真声#G5是考验歌唱者实力的地方。

 

谭晶的声线相比韩红要细致和委婉很多, 如果闭着眼睛想象的话, 谭晶歌声里面的周迅要比韩红歌声里面的周讯柔美好几倍, 比赛因为没有电视剧的画面配合, 为了彰显作曲者原主题的悲壮编曲里面引入了大量唢呐, 前奏部分是唢呐引导情绪, 高潮部分是唢呐来突出悲恨和壮烈, 谭晶的真声与唢呐交相辉映, 荡气回肠处让人叹为观止。

 

 

这首“九儿”谭晶的发挥相比第一场汪峰的“再见青春”高明太多, 谭晶还是民族音乐的功底更加深厚一些, “九儿”这种通俗民族音乐应该是谭晶的保留地, 此曲不管是编曲, 演唱都为上乘, 谭晶相比韩红的演出在细节处理上面更多了一些小技巧, 比如第三句歌词“高粱熟来红满天”, 谭晶的演绎比韩红要丰富, 每一次重复除了曲调和感情以外, 发声的方式也有变化, 而且每次都恰到好处和相得益彰, 当得起满堂喝彩!

 

谭晶在回后台的过程里面谈到了这次现场演出放得比较开, 也更有激情一些, 确实如果第一个出场的光良也能够早一点更放开的话, 也许可以走更远。

 

 

袁娅维这次选择的是碧昂斯的“love on top", Beyonce 的原唱我之前没有听过, 我看电视里面雨神老萧说这首歌很难, 不知道袁娅维会如何唱, 说实在话因为没有听过这首歌, 所以, 也确实不知道到底会难在哪里。

 

听整个袁娅维的演唱,很用力, 很努力, 很阳光,但我总有点感觉不舒服, 我总结我不舒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在听的过程里面我自己感觉这首歌应该有更加生动的律动感, 但袁娅维尽管很卖力, 但这种音乐内在律动感的表达似乎和我心中的想象有差距,从歌唱技巧的角度就是声音的弹跳力, 声音的张力不足, 从头到尾那种让人情不自禁的音乐律动表现不充分, 这让我想起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面有一期谈论流行音乐时候的一个话题, 就是普遍中国人没有音乐律动感, 而这种音乐律动对于很多黑人歌手来说似乎是天生融在骨子里面, 中国的音乐人往往都把词看得非常重要, 曲反而是排在第二位, 曲是用来承载歌词的, 这也造成很多中国歌曲剥掉了歌词就非常苍白, 而西方特别是黑人音乐往往更加重视曲, 词反而是不重要的, 而以我个人浅白的对音乐理解, 如果音乐是可以跨越语言, 跨越国界, 那好的音乐实际上应该是可以脱离词而单独存在,比如我们听一些非本民族的好歌曲, 尽管我们根本不知道歌词是什么, 但并不太过影响我们欣赏, 国内一些音乐人典型如窦唯在创作方面在向无歌词的演绎方向转变可能也是对于这样一种认识的努力和尝试。

 

袁娅维是我喜欢的歌手, 但两期的表现却并没有达到我心中希望的水准, 作为国内非常小众的”灵魂“歌手, 袁娅维应该是一个重视内容而超过形式的歌手, 但两期演出的演绎追求似乎都是美的营造和难度的增加, 不知道究竟是扬长避短还是我本来对她的期望和定位就是错误的关系或者就是因为这种赛制对于袁娅维声音表现的扭曲, 太希望赢。

 

今天在和朋友们用文字分享《歌手2017》听感的过程里面, 我听了一下beyonce 的现场原唱, 基本就是两首不同歌的感受, 完全不在一个演绎方向上, beyonce 的“love on top" 确实是一首难度非常高的歌曲, 难在一个是律动, 一个是音程, 一个是音高的跨跳和真假音的快速转换,beyonce 的原唱之所以难是Beyonce 用真声在最后副歌部分的重复里面四次升调, 这确实是其他歌者很难超越的高度,想要完美完成这样的作品不仅嗓子天赋要好, 还要耳朵好需要有很好的音准,另外还需要非常好的声音技巧, 袁娅维在这首歌里面应该用了”洪荒之力“, 希望用难度征服观众, 但从后面的排名看观众不是非常买账, 希望袁娅维可以好运, 在《歌手》舞台走得更远。

 

进口小哥哥确实是非人类的典范, 这次带来的是Vitas 的Opera 2, Vitas 以近似啸叫的海豚音享誉乐坛, 原唱的vitas 是f小调转#f小调, 迪马希玩的是f小调转到#g小调, 比Vitas升了两个调。

 

我是AB切换听Vitas和迪马希的演出,也许是芒果台录音技术完全超越vitas音视频的制作商, Vitas 的中音部分齿音特别多, vitas的高音薄而刺耳,美感不足, 只有震撼,相比迪马希的声音要圆润,丰满太多, 这点不仅表现在中音部分, 而且在高音和超高音部分更是碾压Vitas的音质, 迪马希的高音圆润并且充满表现力, 本次演唱中的三次升调音高到了D6和#D6, 在钢琴上面D6和#D6都已经是非常短促和尖锐的声音, 但迪马希还能保持很好的温暖和圆润度, 这个是非常难得的。高音上去以后最难的就是圆润度的保持, 一般高音最大的毛病就是干瘪和刺耳, 而且在超高音区,因为往往已经到了音高的极限, 能够发出声音已经不错, 要达到圆润控制太难。

 

我玩音响比较多, 以功率放大器来说,乙类功放, 甲乙类和甲类功放都可以推动音箱工作, 但以音质的温暖和圆润来说, 往往是甲类功放处理得最好, 但一部纯甲类的标称50瓦功放, 它的功率消耗如果是乙类功放应该功率标称在千瓦以上, 同样功率的放大器, 乙类功放以重量来说可能5-10公斤, 但纯甲类功放可能重量在35公斤以上, 纯甲类功放工作的时候基本就是一台小烘炉, 电表呼呼转, 发烧友咬牙支付昂贵电费和高昂的机器价格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声音的温暖和圆润。 如果不是录音制作水平的差异, 以AB试听的角度, 迪马希还真的不是Vitas 可以媲美。

 

进口小哥哥最后观众排名第一, 但歌手互评不在前三, 说明外行确实是被迪马希的表演碾压, 但内行不太卖帐。 我听迪马希的表演也没有感动,但相信在现场这种演绎方式是比较容易被观众认可, 尽管我不在现场, 但我可以想象那种连续升调对听众的感官冲击。

杜丽莎的《卡门》纯粹是歌曲意境与演唱意境和画面表达的巨大不入调, 《卡门》需要的是更多一些风骚和撩人, 杜丽莎以60岁的高龄已经在尽力展示她的女性魅力, 但无奈岁月不是可以随便穿越, 青春更是超越一切演技, 杜丽莎的声音又太过正气,当然, 最后就有了这个不可演说的版本。

 

排在第二出场的老萧为何要组建狮子摇滚乐队是我原来不甚了解的, 在这期里面我听到了他的心声, 老萧是不希望音乐慢慢演变为纯电脑的产物, 老萧希望通过组建乐队让更多的朋友了解音乐始终还应该是人的演绎而不是机器和一串数字, 不管狮子乐队的前途如何, 对于老萧的情怀先赞一个。

汪峰本身就是中国摇滚的代名词之一, 他的作品往往充满摇滚元素, 所以, 演绎和改编汪峰的作品对于狮子乐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演唱的角度说老萧的发音非常靠前,靠前的声音因为大部分是口腔和鼻腔共鸣, 所以声音的厚度会差很多, 但这种演唱方式蛮有上世纪80年代摇滚歌手的特征,声音的金属感会更好一些, 也更有摇滚的味道, 但从摇滚乐的本意来说, 摇滚的人声和乐器比例中人声会偏低, 因为对于乐队来说, 人声只是乐队的一个部分,但不管是音乐工程师对于摇滚乐的理解或者是为了电视重播的关系, 两次狮子乐队的演出, 人声的部分都偏大, 而本次汪峰《你是我心爱的姑娘》中电视的呈现更偏向民谣而不是摇滚, 整个摇滚乐队基本可有可无, 大部分时间我们听到的都是老萧的钢琴独奏和他的歌声, 整个演出几乎变成了歌手和伴奏乐队的关系而不是狮子乐队。这个是我们这些看电视重播的观众和看现场演出的最大差异。

现代的录播技术通过后期制作和视频呈现已经可以称得上一次完整的创作过程,后期制作会根据制作人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来对歌手和乐队的演出进行 分割,处理和重现, 这也好比发烧友到底是希望听到更多的真实还是更多的动人会选择不同器材的关系, 在音响发烧圈里面到底高保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追求目标也是争论不断, 但不管如何努力, 我们可能听到的最多也就是制作者希望传递给我们的。

林忆莲最后一个出场, 演出的是戴佩妮原唱的《无赖》,这也是一首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歌, 在听完以后我不得不回头看看究竟是谁的作曲, 很意外这首歌的词曲和原唱都是戴佩妮,我重新回来看谁是曲作者是因为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神经病的作曲,一句歌词里面前一个很正常后面来一个高八度然后再后面接一个比如低 6度, 绝对是神经病的作曲方法, 我初中时候有过在学校文艺队演唱的经历, 那时候音乐老师对于这种比如突然升高5个音,6个音的歌曲很忌讳, 因为如果演唱者没有很好的相对音高或者绝对音高, 这种地方常常就是跑调的重灾区, 音高是一个很扯淡的玩意, 从物理角度就是震动频率, 但人的声带和肌肉控制对于突然升高好几个音程的音调是非常难于把握的, 可以想象这种忽高忽低又忽高的音乐对于歌唱者能力的考验, 不仅音准要好, 声带的控制也要非常好, 而更重要是这种高难度需要在不经意中完成, 这是从演唱角度《无赖》的不容易,可能有些听众从头到尾都不会太注意到这种忽上忽下的神经病编曲, 因为林忆莲实在太举重若轻,当然, 这是一种能力。

我听了戴佩妮的原唱, 原唱要比林忆莲的低两个Key, 更偏女中音, 简单的编曲,蛮好听的演绎,但演唱中忽高忽低的转换痕迹要比林忆莲明显, 也不知道是能力差异还是故意为之。

 

到底应该怎样唱歌, 怎样表达情感, 怎样平衡技术和感动,林忆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唱情歌应该就像林忆莲那样, 你说不出来哪里特别好, 但你就是唱不出来, 你听了以后就会被吸引和感动。

 

期待第三期的补位歌手, 也再多听一次光良的返场演出。

 

再次祝订阅号的朋友们, 祝朋友圈的所有好友农历鸡年健康, 平安, 喜乐!

愿上帝保佑!

 

Fred 高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