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闪电

国家社会主义者 容克共产主义者 民族主义分子 愤青的俱乐部
正文

清官文化 专制的精神鸦片 作者:不明

(2005-04-17 16:25:36) 下一个

年轻的时候,受专制教育的典型思想潜移默化,非常的欣赏清官,认为有海瑞、包公这样的清官,是百姓的福分。

  那时并不知道,政权和政府不是一回事。而且客观上,那时的官员也没有今天官员这样普遍腐败-今天有个老农还对我说那时的干部比今天的干部好很多。可他忘记了,那时的百姓是如何的困苦-至少对小时的我来说,能够吃饱饭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农可能不知道,就是那些专制王朝,他们的开始不少也是相对廉洁的。毕竟打江山的人知道权力的来之不易,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自然在选官和治官上比较严苛,免走被推翻王朝的老路。但时间一长,他们的后代,甚至他们本身就走回了专制王朝兴亡的循环老路:从廉洁到腐败再到灭亡。

  这是一切专制社会的必然现象。不管资质多么好的人,在没有实质监督,可以为所欲为的环境中,腐败是不二的结果,就像没有采取防腐措施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一样。不是说古人没有想到监督,而是说,像监察御使这样的监督,不但监察御使的监督动力本身有问题,而且形成监察御使谁监督的新问题,监督最终成了一句空话。

  归纳古代的监督动力,不外内在的忠心和良知这两个因素。正是忠心和良知这两个因素,构成了清官文化的全部内涵。前面说了,开朝时一般都是相对廉洁的,所以清官也就没有什么很大意义。时间一长,随着人脉关系的硬化,官员自然而然的腐败了,只有少而又少的官员,还能保持着相对的廉洁。这时,百姓的生活在官员腐败中越来越困苦,个别的清官开始显出他的独特了。

  伴随着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社会的公平往往也荡然无存。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骄奢淫逸不同,这时社会中拉帮结派,百姓的思想主流不是迷信就是农民起义的暗流。对于无助的老实百姓来说,清官很自然成了一种心理寄托-他们乐于看戏台上的黑脸包公一次次拿出龙头铡。当他们的目光离开戏台后,面对的依然是弱肉强食的黑暗社会。

  其实,清官现象本来就是无权无势百姓的悲哀。颂扬清官,恰恰是凸显了官员腐败-当清官出现时,这个社会的官场肯定一片腐败。官场腐败,始终是依靠忠心和良知治理的专制走不出的黑暗。不断颠覆的王朝,证明了忠心的不可靠;专制的事实,本身就没有公平正义,自然也是和固有的良知相违背的,所以绝大部分专制官员的良知泯灭是必然的。

  特别是今天,方便快速的通讯交通,使官员的关系网变得前所未有的牢固和强大,那些王朝可能产生清官的条件-官员的忠心和良知已经荡然不存在了。一样的官员提拔制度,一样的逆淘汰,前所未有的关系网,造成了今天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官员无一不贪。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再播放什么大清官,除了要继续麻醉人民的民主自由意识,掩盖制度这个官员腐败的真实原因,还有什么意义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