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1号楼

(2012-01-29 09:01:24) 下一个

(2012-01-29)

 

 
这座一房式租赁组屋,我称它为“1号楼”。(档案照片)
● 许丽卿

也许,“1号楼”的业主可以考虑为楼里的老人做点什么的,毕竟这些老人已在这个地方居住了几十年,他们有资格分享这个黄金地点所带来的好处。也许,业主可以想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将它所处的黄金地点优势转化为实质的收益,又可改善老人的生活素质,这何尝不是件美事?

就势论市

登高望远,果然有君临天下的感觉。和爽的微风轻轻拂来,使人感到分外的惬意。

  从11楼俯瞰集美花园全景和荷兰路街景,远眺绿荫掩映中优质洋房和豪宅。

  优质洋房区就只隔着一条荷兰路。丽敦豪邸(d’leedon)、康华花园、礼敦园、贝蒙园(Belmont Park)、民东园(Bin Tong Park)、维多利亚园、黄仲涵园(Oei Tiong Ham) 、爱士特女皇园(Queen Astrid Park)和利百加园(Rebecca Park)等豪宅全集中在这里。

  新加坡全岛估计至少有超过2500间优质洋房,而只有39个地区被指定为优质洋房区,荷兰路附近一带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集中的优质洋房区。

  在这一带的优质洋房身价虽不比乌节路的那森路和大威路(Dalvey)高,但起码也要数千万元以上。至于租金,动辄上万元一个月。

  曾经有一个房地产网站把本地10个最贵的豪宅放上网售卖,最便宜的也要6000万元,最贵的叫价1亿2280万元,其中8个豪宅位于荷兰路。

  这些豪宅面积宽大,最小的有37个五房式组屋那么大,最大的则超过64间五房式组屋。其中一间位于礼敦园的豪宅叫价7300万元,总面积4万1836平方英尺,拥有6间卧房和8间浴室。

 

 
  很难想象住在有64间五房式组屋那样大的豪宅里,日子是怎么过的。但我却亲眼目睹了一房式组屋独居老人的生活。

  那一天,我随“早报送暖”义工队到荷兰弄第1座一房式租赁组屋探访老人家,并为他们送上新年礼包。

  这是我第二次走访这座组屋的老人,十多年前,我曾经采访过这里一户人家,当时他们恶劣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窘况一直留在我脑海中。

  我把这座一房式租赁组屋称作“1号楼”。

  十多年后重临旧地,这座屋龄40年的老组屋经过翻新后,外表或许较前光鲜了,然而里面阴暗的公共走廊没变,居民窝身之所龌龊杂乱依旧。通过敞开的大门,我看到屋内不良于行的老人,有的脚瘸了,有的或因体弱多病无法站立,所以看到的老人不是席地而坐,就是索性躺在地上。这个情景和十多年前没差别,一样叫人伤感。

  走访结束,我在11楼等待电梯的当儿,不经意地从电梯旁的通风口观赏了一下户外的景色。短短几分钟,我仿佛置身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因为我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风光。户外,是绿意盎然的优质洋房区;户内,是一房式组屋阴暗的公共走廊。

  同样位处荷兰路一带,居住环境却有天地之差。这样的差距已存在几十年,而这种情况在最发达富裕的社会里也免不了。我没理由问为什么。

  这些年来,本地房地产市场暴涨,荷兰路一带的房价已经翻了又翻,附近的公寓集体出售重建后的身价跳高了好几倍,那一带的组屋转售价也飙涨了不少。

  唯独同样置身于优越地理位置的“1号楼”,却对红火的房市置身度外,几十年来身价都不曾改变过。

  我在想,如果“1号楼”是个私人房地产,楼里的居民也许早已搭上集体出售的列车,从集体出售中赚上两三百万元后,搬到别处的公寓住了;也许他们还在等待被发展商看上,虽然只是在等待,但至少他们还有个发财的梦想。

 

 
  又如果“1号楼”是一座一般的组屋,也许屋主早已趁转售组屋的涨势,将组屋高价出售套现,然后换间小屋,手握剩余的现金,舒舒服服过日子了;也许他们的组屋正待价而沽,等待一个好价钱就马上出售。

  可惜,“1号楼”两者皆不是,楼里的居民什么也不能做,只有带着无奈和无助过日子。

  也许,“1号楼”的业主可以考虑为楼里的老人做点什么的,毕竟这些老人已在这个地方居住了几十年,他们有资格分享这个黄金地点所带来的好处。也许,业主可以想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将它所处的黄金地点优势转化为实质的收益,又可改善老人的生活素质,这何尝不是件美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