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我们并不比别人特殊,只是恰恰是我们这些人赶上了那个岁月,而被冠以“老三届”的称谓。
个人资料
正文

《胡同童谣之三》

(2009-01-11 04:20:47) 下一个

《胡同童谣之三》

游戏童谣

 

和游戏有关的童谣就更多了,那都是属于六、七岁以上孩子的了。

“捉迷藏”是每个小朋友都玩过的游戏,要有一个被手绢蒙住眼睛的小朋友去摸其他的小朋友。在蒙上手绢后,这个“临时的小瞎子”要被另一个小朋友领着转好几个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他找不着北!”转的时候大家一起唱:

“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王八不吃瞎子肉,瞎子回家挨顿揍!”

这些多少有点儿诅咒的语言,小朋友们并不计较,大家都是开心地笑着,拍着手唱着。一定要把那位蒙眼的转晕。轮到自己当“瞎子”,也是要被“喂王八、要挨揍。”玩呗!要是学了洋字码的话,就用:So what

转的早就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瞎子”,两手乱摆,其他小朋友总要趁机靠近他,摸他碰他一下。待他反应着,向摸他的方向抓去时,摸他的人早逃出好几步远去哈哈笑了。当然瞎子也不傻,使劲抽鼻子或眨眼皮,蒙着的手绢慢慢松动了,借着从缝隙里透出的一线光亮,一把就会揪住想过来占便宜的主。

 

“木头人”的游戏也有趣。选一个人去追其他的人,只要手一碰上那个人,那个人就要去追赶别人了。但在看到跑不掉时,被追的人只要立即立正站好,叫一声“木头人”追的人即使手碰上也无效。但“木头人”是要经受考验的。这就要唱或朗诵那首歌谣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哭,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看谁的立场最坚定。”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立场都不坚定。特别是追的那个要是个调皮小子,会把脸跟你贴的很近很近,看你笑不笑,看你露不露门牙!

 

 

粗俚凡俗

 

“小白兔白又白”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歌谣。不属我们胡同小子的。

胡同的有不少很俚俗的,或者说“不雅”。像:

“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露着肚脐眼儿。”

“跟人学(xia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的满头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这么好的天儿,飘雪花儿,这么好的小孩儿,没脚巴丫儿,这么好的老头梳小辫,这么好的大姑娘秃脑袋瓜儿。”

……

 

童谣有很多,各地还有各地的不同。

生存在胡同和四合院里的童谣,是孩子们早期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口语教材。随着胡同和四合院逐步成了残垣断壁,继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的大厦。当门硄当一声关上时和外面的世界就隔绝了。

当走在楼群中,听到叮叮咚咚地钢琴练习曲,听着黄毛稚口的童音在ABC地咿呀着,我儿时的亲切熟悉的童谣已渐行渐远……那些朗朗上口的词语可能会随我们的离去而离去……

 

社会进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torpedo 回复 悄悄话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立场最坚定。”然后谁动了大家就“揍”他,同时说“苏修老坏蛋,你睁眼看一看,中国人民不饶你,打你个稀巴烂”
Barbara 回复 悄悄话 老三好
最近上哪儿侃去了?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老三回来看看我们大伙儿。老屯子。
加减 回复 悄悄话 亲切的童谣,我也是四合院里长大的,国子监附近,我们说: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立场最坚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