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习历史:晚清沧海事(34)历史的记忆

(2018-10-20 14:26:11)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jwBFWJL6xkDmnDrVzt8uA

 

晚清沧海事(34)历史的记忆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昨天

 戳蓝字“灼识新维度”关注我们哦!

 

 

 

 

晚清沧海事(34)

 

第二十九章  历史的记忆

作者:罗马主义

 

当刘锦棠再次率兵围住金积堡的时候,军事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金积堡地区已经断粮,饥荒在四处蔓延,对于穆斯林叛军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被饿死或者出来投降。

 

为了防止教主逃跑,清军沿着金积堡,挖了几条壕沟,确保一只鸟都飞不出去。

 

教主知道左宗棠肯定不会饶了他的,特别是在他干了这么多的坏事以后。

 

不说远的,就在他家周围,仅仅攻破固原县城,他的手下就屠城杀了20多万人,攻破平凉,他的手下又屠城杀了十多万人,这次为了调动刘松山救援灵州,他的手下不仅仅把灵州城里面的10多万人杀光,还掳走了他们几万妇女。

 

这些妇女被他们掳回了金积堡一带,供他们日夜淫乐,自从断粮以后,他们就一直靠吃人肉为生,而最后战争结束时,这些妇女全都没有了下落,你可以想象,她们的遭遇有多么的骇人听闻。

 

不仅仅是左宗棠不会饶了教主,湘军士兵也绝不会同意放过他。湘军从陕北过来的这一路上,看见了很多开凿在绝壁山崖上的窑洞,这些都是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躲避穆斯林极端分子修建的。

 

可是湘军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个活人,一家一家的集体倒毙在窑洞里头,父母兄弟,妻儿姊妹,甚至不足月的婴儿,全都被穆斯林用烟熏死。

 

看着这一幕幕的惨象,很多湘军士兵,都觉得他们是来到了地狱,一个魔鬼纵横的黑暗世界。

 

但是教主现在还不打算投降,他还抱有很多种幻想,他在等李鸿章或者刘铭传接替左宗棠,他听说这两个人,对修工厂,造军舰更感兴趣,对在这西北的穷乡僻壤里,和穆斯林打仗没什么兴趣,也许,向他们投降,他会得到更好的待遇。

 

虽然已经断粮很久了,金积堡一带的人不断的被饿死,可是没有教主的命令,这些人也决不投降。

 

所以当每一个被围困的堡寨里,粮食彻底吃完以后,他们就会放一把大火,烧死他们的妻儿老小,剩下的所有男人,全都袒露着上身,拿起武器,向左宗棠的军队发动一次决死的攻击。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冲锋都是送死,但是如果湘军稍不留神,也会被重创,毕竟,他们已经面对的不是人,而是一群疯子。

 

虽然后来的人都说,新教的人不在乎生死,的确,教主是不太在乎他手下的人生死,明知已经无力回天,他早就该投降了,但是他似乎在乎自己的生死,他依然在等待,一个加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不仅仅在等左宗棠被替换,也在等洋人出手。

 

教主的故事讲到这里,让我们来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从来就没有什么云南穆斯林起义,也没有西北穆斯林起义,只有一场预谋了60多年的伊斯兰分裂运动。

 

所以郭沫若不让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里,展览云南穆斯林起义和西北穆斯林起义,是因为他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你要知道在郭沫若生活的那个年代,只要能和农民起义沾点边的,即使像以人肉为食的黄巢,还有屠空了四川的张献忠这种人渣,都会被大肆吹捧,独独整个清末穆斯林起义,却只字不提。

 

因为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个大历史学家,都认为他们是分裂主义分子。

 

就连白彦虎,这个最初被称赞为百折不挠,坚持反封建的革命斗士,很快也不再有人谈论,因为随着资料越挖越深,大家发现里面臭气熏天。

 

清末穆斯林叛乱,还有一大堆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搅和在其中,为叛军穿针引线,在国内外传递情报,组织联络,协调外国势力进入新疆,我们会在介绍新疆之战的时候,详细讲述。

 

所以你千万不要天真的以为,白彦虎和中亚恐怖分子阿古柏,是在乌鲁木齐,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上偶然相遇,然后“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胡乱的说话,只顾着自己心中压抑的想法,狂乱的表达……”最后就走到了一起?

 

没那么简单,所以大清的官员,在知道新教的第一天,就把它定性为邪教,肯定是有原因的,顺便提一句,这个教的创建者马明心,是从也门学回来的教旨,那里恰好是本拉登的老家。

 

这个教自从进入中国以后,就不停的叛乱,乾隆皇帝为了彻底消灭新教,他要亲自过目每一个新教案犯的口供,关心每一个新教分子是否被绳之以法,忧心每一个漏网之鱼的下落,这都是有原因的,他们绝不是吃饱了撑的。

 

杨岳斌在西北没混几天,就知道必须先灭了教主,穆图善知道要让西北抚局成功,一切都得仰仗教主,而左宗棠知道只有干掉教主,才能割掉帝国身上的这个毒瘤。

 

你有没有发现,这帮从政经验丰富的官吏,从来没人关心另外几处的穆斯林叛乱,河州,西宁和肃州,那里的穆斯林都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战斗力爆棚,规模也是非常大的,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们会讲到他们,反而他们的眼睛,却全部都盯着新教,难道他们都是傻的?

 

所以你回看历史资料,可以发现,乾隆非常的担心新教,总是觉得没有把他们收拾干净,肯定有漏网之鱼,为此惴惴不安,他预感有一天,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种感觉没有错,由于信奉新教,在清朝很长的时期里,都属于杀头之罪,所以新教玩了几十年的潜伏,当它再次出现时,居然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新教在几十年的隐遁中,把触角伸到了全国十三个省,培养了上百万个余则成,从北京城里,齐化门边上的上坡清真寺,到冰天雪地的松花江畔,从偏僻的云南东沟,到遥远的贵州兴仁,处处都有他们的势力分布。

 

新教的这个秘密网络究竟有多广,即使今天依然是个秘密,有多少人潜伏在其他穆斯林教派中,这也是个秘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魔教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古龙版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自从乾隆皇帝,第二次镇压了新教暴乱以后,新教就只有一个想法,推翻清朝,建立伊斯兰国,咸同年间,清朝政府内忧外患,危机四起,他们觉得机会到了。

 

有一个同时代的云南穆斯林官员李玉振,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滇事述闻》,记载了整个清末,回汉之间最初的冲突是怎么发生,由于作者的穆斯林身份,所以我认为他的叙述是最真实的。

 

他就注意到,最初和云南汉人发生冲突的,并不是云南本地的穆斯林,而是外来的穆斯林,大部分来自西北,这些人都很神秘。

 

云南穆斯林叛乱前和穆斯林叛乱期间,教主任命的云南新教首领马成麟,多次前往金积堡听取指示,汇报工作,并从西北地区,带了大量的人员前往云南参加战斗。

 

等到在云南的造反实验见到了成果,杜文秀成立了大理伊斯兰国,使用伊斯兰历作为纪年,阿拉伯文作为官方文字。(当然,由于大家都不认识阿拉伯文,所以最后闹出了一大堆笑话以后,他们又被迫重新使用汉字。)

 

所以当杜文秀自任了苏莱曼苏丹,而且貌似好像和英国已经建交,教主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已经可以走向前台,于是决定,把这一切都复制到西北地区,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

 

于是全国各地的圣战分子又从云南来到了西北,包括任五,郝明堂之类,发动了陕西叛乱,杀了350多万人,云南的新教首领马成麟也回来了,发动了宁夏同心县叛乱,杀了十几万人,杜文秀派来的纳尚邦,协助教主的弟子穆生花攻下了固原,屠杀了二十万人……

 

明白了吧,没有什么穆斯林起义,只有一场有预谋,有计划,准备了六十多年的,南北呼应的穆斯林建国活动。

 

所以,教主现在,正在等云南的消息,他希望他们能带来奇迹,就是英国的救兵。1870年教主过得很难,杜文秀同样过得也很难,他们都被清军包围了。

 

随着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失败,其实穆斯林内部,就已经预见到了,清军可以集中兵力,来攻打他们,他们早晚会抵挡不住。

 

所以杜文秀的义子刘道衡,英国人称哈桑王子,在和西北的叛军首领达成一致意见以后,决定引狼入室,请英国人来当皇帝,请法国人来干预。

 

这可不是我瞎诌的,这是白寿彝先生收集到的一份文档资料,《上杜公书》里面,清清楚楚的写着。

 

内容大意是,西北的穆斯林叛乱首领和我达成了一致意见,建议杜文秀仿效吴三桂,请英法出兵,瓜分中国,全国各地的穆斯林叛军,将予以配合。

 

一旦英法联军登陆,西北叛乱穆斯林,将兵分两路,一路越过蒙古,直接进攻北京,另外一路占领陕西,出潼关,进入中原,然后潜伏在山东,河南,北京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作为内应,一起发动叛乱……

 

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这次密谋活动,应该发生在金积堡之战前,董志塬之战后。为什么非要杜文秀出面呢?那是因为,当时英国在云南大理伊斯兰国,设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络处。

 

根据法国人安邺在《印度支那探险记》这本书里记载,大理国弥漫着浓浓的原教旨主义气味,英国人在这里设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络处,一些新出的欧洲地图,已经把云南单独印成了一个国家。

 

杜文秀同意了刘道衡的建议,于是和英国人沟通,得到了英国驻缅甸政府的积极回应,随后杜文秀派出了包括刘道衡在内的访英卖国使团。

 

英国政府接待了使团,他们安排使团通过了缅甸,一路护送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在这里坐船前往英国伦敦,向女皇和她的政府介绍这个计划,争取他们对这个计划的支持。

 

但是英国人在反复衡量了以后,认为和清朝政府交好,获得的利益更大,所以他们拒绝了公开支持穆斯林叛乱。

 

而且教主也撑不到那一天了,他中了左宗棠的计,消耗完了粮食,而在西北打仗,粮食就是一切,所以,黍桔,草根,杂牛皮和死尸都吃完以后,他只能投降了。

 

1870年11月16日,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民族冲突的罪魁祸首,新教首领马化龙,终于跪在了刘锦堂面前……

 

左宗棠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段时间里,他如芒在背,就在几天前,朝廷还再次下旨,痛斥了左宗棠,花了这么多钱,却办不好事,威胁要罢他的官。

 

一个月前,他在朝廷中又受到了一次围攻,指责他谎报军情,口水沾的他一身都是,而且差点就达成了,立刻用刘铭传来替换他的决定。

 

难啊!自从来到西北以后,左宗棠几次被这个大奸大恶的对手逼到了绝路上,一大堆鼠目寸光的大臣又在背后拖后腿,乌纱帽脱了又戴,戴了又脱,来来回回都搞了好几回,现在终于才算尘埃落定。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里是这样说的:“金积堡锁围久合,马化隆只身就擒,若论敷衍了事,亦可结局。然此贼谋逆日久,蓄机甚深,此时若稍松手,将来仍是西北隐患。”

 

他要为历史负责,他要为将来负责,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而这种勇气,却恰恰是同时代的人,所最缺少的。

……

“都被剐了?”

“是的,父子叔侄都被剐了!”

“被灭族了?”

“是的,被灭族了!”

 

听到了探子传来教主的下场以后,聚集在清真寺里的河州穆斯林首领和陕西穆斯林首领,开始在白彦虎的带领下,挥舞着手臂,用阿拉伯语大声的呼喊“吉哈德”(圣战),“舍西德”(殉道者),不断的高声重复,全体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异常。

 

马占鳌虽然也跟着大家一起在喊,但是明显的忧思重重,心不在焉。他发现还有一个人,虽然也跟着大家一起喊,但是目光却在瞟他。

 

这个正在观察马占鳌动静的人,就是马千龄。

 

说起来,马千龄也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他家世代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独独马千龄这个人,不那么拘泥小节,能和其他不信教的人也打得火热。

 

他家世代为农,但是他对种地,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年轻的时候他就相信一句话,“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于是开始到处当盲流。

 

河州地处甘肃,宁夏和青海的交界处,汉藏蒙回杂居,民族矛盾重重,别人都搞不好这些关系,但他却如鱼得水,在汉藏蒙回之间当倒爷。

 

不过由于没啥本钱,再加上为人又大方,喜欢呼朋唤友,吃吃喝喝,结果越倒越穷,最后只好去替别人押货为生。

 

但是他这个人运气特别好,首先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把洋枪,据说是柯尔特转轮手枪,这个东西可是稀罕货,恐怕当时西北的官军也没有见过。

 

由于有了这把利器,于是他就改行当了镖师。有一次,他在押镖的路上,遇到了一对新婚的蒙古人,男的叫做尤物,听起来好像很迷人的样子,于是马千龄就招呼他们同行。

 

结果走到了半路上,马千龄才发现,这尤物不仅名字迷人,仇家也多的吓人,喊打喊杀的,要取了尤物的命。

 

同行的人都不愿惹事,纷纷和尤物划清了界限,避到了一边。独独马千龄站了出来,亮出了柯尔特左轮手枪,他要替尤物打抱不平。

 

尤物的仇家都没有见过这玩意,看见马千龄拿着柯尔特左轮手枪比比划划,一副很嚣张的样子,心想,这小白帽是不是脑子有病?拿个铁疙瘩,看起来像个秤砣,又像个油壶,居然也敢出头,实在是病入膏肓了。

 

于是这群人举着刀斧,一拥而上,要手刃马千龄和尤物夫妇,砍下这三个怪胎的脑袋。

 

紧接着发生的事,就是马千龄扣动了扳机,一枪一个,撂倒了三四个人,剩下的十几个人,全都吓傻了,这马千龄手上的油壶这么厉害,肯定是有妖术,于是全部转身落荒而逃。

 

马千龄的这一次英雄义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原来这尤物不叫尤物,叫做尤务,是一个蒙古大酋长的儿子,他的媳妇是另一个大酋长的女儿。

 

这两家人听说马千龄救了他们的儿女,感激涕零,不但给了他一大笔的钱,而且还给了他很多生意做。

 

从此马千龄发了,屌丝逆袭,成大款了。而且他还上了回布斯排行榜,名列河州第一,不但娶了四房漂亮的老婆,而且还生了一大堆儿子,个个都很能干,后来全成了西北军阀他爸,有好几个后来为国捐躯,成了爱国英雄。

 

由此可见,以后路见不平,一定要拔刀相助,当然,如果没带菜刀,只带了指甲刀,又要另当别论了。

 

这样的人生经历,让马千龄和普通的穆斯林相比,有着不同的视野,考虑事物更周全,不像那些天天窝在山沟里,没见过世面的人,那样极端。

 

同治年穆斯林叛乱爆发以后,他做了几件事情,让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浦志高!叛徒!回奸!

 

首先,新教阿訇们四下串联,到处宣传要推翻清政府,建立伊斯兰国,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准备武装斗争。

 

而这时,马千龄不仅不出钱,不出力,还在一边说怪话,说新教阿訇们是痴心妄想,这是带着大家往火坑里跳,迟早要把大家害得家破人亡。

 

说说也就罢了,后来大家都起事了,他也搞了一个民团,可是却仅仅只知道看家护院,不仅仅不参加集体活动,去攻打州府,居然连异教徒也不杀。

 

有人看不下去了,觉得要搞点实际行动,帮他提高提高认识,替他清理清理,他那个地方的异教徒,于是就来了几千陕西穆斯林,准备血洗他所在的官亭县。

 

没想到大家一来,就找不着汉人了,满城都是男的小白帽,女的戴头巾,而且都有阿訇担保,等着大家一走,小白帽和头巾又都不见了,大家想穿啥就穿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这事儿传了出去,很多教徒们都不高兴了,大家都觉得,你不就有几个破钱儿吗?你算老几?居然想干扰阻碍伟大的伊斯兰圣战事业,你还想不想活了?

 

于是,不少人就动了除掉他的念头,马千龄听到了风声,自知形势不妙,赶紧花钱求太平,把家产的大部分都送给了超级能打的马占鳌,获得了他的保护。

 

后来相处的久了,马千龄发现,原来马占鳌跟他的观点完全相同。

 

马占鳌出生在宗教世家,花寺门宦,虎夫耶派。年轻的时候,去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求学,也是见过世面的。

 

由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执政能力逐步下降,新教开始了半公开的活动,当马占鳌执掌教权以后,他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来自新教的竞争。

 

因为老教缺乏激情,相对比较理性,又比较保守,自然也就没有新教那样有刺激,特别具有蛊惑性,所以信徒一直不断的被新教挖走。

 

为了扭转颓势,守住自己的地盘,避免教众的进一步流失,在新旧教争最激烈的时候,年轻的马占鳌,为了收买人心,曾经一度散尽了自己的家财。

 

不仅仅如此,他还组织了教团武装,驱逐新教的传教者,处处和新教针锋相对,他的这些举措,在老教之中,令人耳目一新,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所以对于新教组织的这场穆斯林建国活动,他哪有什么心情参加!清廷才是他真正的保护伞,新教成功之时,就是老教灭亡之日。所以他才不愿意去参加这场造反。

 

话虽这么说,可是他一拖再拖,到了最后,他也拖不下去了,因为周围的穆斯林都反了,如果他不反,他也就别想活了。

 

所以,当各地的新老教阿訇,都要他拿一个态度出来时,他也不敢再推三阻四,被迫同意了服从教主的指挥,举兵造反。

 

可是一开始,他却阳奉阴违,按兵不动,迟迟不去进攻河州城。最后,教主为了要他的投名状,派了白彦虎,带领着几万名陕西穆斯林,来到河州,逼马占鳌动手。

 

在扭扭捏捏了半天以后,马占鳌和白彦虎约法三章,河州城里的4万多汉人,愿意信奉伊斯兰教的,一律不杀,这些汉人,就被称作了随教汉人。

 

白彦虎最初也是同意了的,可是没有多久,他就开始抢掠这些随教的汉人,夺走他们的粮食,强奸他们的女人。

 

于是有一些随教的汉人,受不了这样的欺压,就逃到了山里,白彦虎一不做二不休,就追到了山里,把这4万人杀了个精光,然后到处宣称,是马占鳌帮忙一起杀的,让马占鳌脱不了干系。

 

不仅仅如此,让马占鳌更加不爽的是,白彦虎自从董志塬战败后,再次来到河州,就在河州到处宣传圣战,宣传他那些激进的思想,让很多老教的信徒,也开始质疑马占鳌,对伊斯兰圣战的诚意到底有多少?影响到了马占鳌的权威。

 

当众人散去以后,马千龄快步追上了马占鳌,对他说:“魁峰兄,你得做主呀,得赶快投降呀,不然大家的下场都和马华龙……”

 

马占鳌赶紧堵住他的嘴,看了看周围,然后小声说道:“小声点儿,别让老陕们听到了,到我家去说。”

……

 

朝廷里又掀起了一轮批判左宗棠的高潮。慈禧太后也很纳闷,这个左宗棠才打了胜仗,你们怎么又要搞他?

 

慈禧太后心想,上次幸好是翁同龢水平高,能在这么多混乱的信息中,帮两宫皇太后理清了左宗棠的战略意图,避免了冤枉好人,误了大清的事业。

 

由此可见,翁同龢这个人业务水平真高,将来一定要重用。

 

慈禧太后又想到,这个人不仅业务水平高,而且是个忠臣。如果不是他及时的指出,南北军权,如果都集中在李鸿章一个人手上,这大清必然危矣。

 

因为就算他李鸿章是忠臣,万一将来有一天,刘铭传这些人,非要逼李鸿章黄袍加身,那也是由不得他的,我们这孤儿寡母的性命,能不能比得上后周柴氏,谁又能知道呢?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长出了一口气,要不是翁同龢提醒及时,当时病急乱投医,差点儿就出了昏招,现在看来,左宗棠果然不负众望。

 

但是慈禧太后看着一大堆的奏章,不由得又皱起了眉头,这次言官们弹劾左宗棠,夸大战功,乱花钱,能力低下,行动缓慢,老迈昏庸,怎么翁同龢又不说话了呢?

 

她当然不知道,因为翁同龢只是为了和李鸿章的淮系作对,现在淮系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占不到什么好处了,所以他也就懒得发声了。

 

而且他也知道,修理左宗棠,是言官们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反正就是看他不顺眼,不挑点他的刺,大家就不舒服,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去坏了大家的兴致。

 

左宗棠最近一直处于病痛中,当年在福建惹下的疟疾,最近又复发了,一冷一热的,高烧不断,虽然用金鸡霜纳止住了病情,但是他的身体,正变得越来越虚弱。

 

他已经过了60岁了,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老人了。他的身体正变的越来越差,而且,还有更多悲痛的讯息,不断的在打击着他。

 

不久前,他最得心应手的爱将刘松山战死了。紧接着,老家又传来消息,陪伴他一生的老妻也亡去了,而他却不能回家看一眼。

 

更让他气愤的是,朝廷里现在几乎没有人替他说话,所有的人都在找他的麻烦,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巨额军费开支,挤占了这些人的贪污腐败空间。

 

没人关心,西北这场仗打的有多难,大家只关心,什么时候他可以不向朝廷要钱了,虽然朝廷的财政情况一直在好转,但是大家还是觉得他占得太多!

 

除了这些问题,他现在还面临很多现实的困境。刘锦棠送刘松山的灵柩回湖南老家去了,还带走了5000多老弱伤兵,这支最能打的部队,暂时只能处于休整状态。

 

黄鼎的父亲死了,他本人也病倒了,张曜,金顺,雷正绾的部队正在扫除甘肃东部的流寇,这些都是在金积堡战役中,被打散的各地穆斯林叛军。

 

他现在能用的机动部队,只有以前多隆阿留下来的曹克忠部,曹克忠病退后,由傅先宗,徐文秀分别率领,在金积堡一战中,他们主要负责围堵,看不出战斗力的高低。

 

本地的甘军战斗力极弱,中间有穆图善以前招抚的大量穆斯林叛军,左宗棠一直很担心这支部队的忠诚性,他现在派自己的一个老部下周开锡去整编。

 

当然,也有好消息,四川给了一笔钱,买了一堆德国军火,指定武装川军,他派黄鼎的部下徐占彪,从黄鼎的军中选出了5500人,去接收这批武器,据说全是德莱塞步枪和克虏伯后膛炮,马上就要训练好了。

……

 

昏黄的油灯下,马千龄对马占鳌说:“教主被围到了撑不下去才投降,实在是不明智啊。不仅仅自己全家80多口男丁被杀了,而且底下的兄弟,据说也有1800多人被斩首,我们不能步这个后尘啊!”

 

“这我知道。”马占鳌皱着眉头,忧心重重的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可是左宗棠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心气高傲着呢,我们现在去投降,未必能得到一个好条件!”

 

“哎……”马千龄也长叹了一口气:“悔不该当初和教主他们搅在一起,魁峰兄,那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呢?”

 

“先要把白彦虎他们赶走。”马占鳌拈了拈胡子,略带焦虑的继续说道:“如果我们要降,白彦虎他们在这里,我们是怎么也做不到的,他们到时候肯定会捣乱。”

 

“松坪兄,”马占鳌对着马千龄继续说道:“现在他们陕西穆斯林几万人赖在我们这里,我们做什么事,都得听他们的意见,看他们的脸色。”

 

“而且你也知道,我们也养不起他们这么多人,如果他们留在这里,早晚大家都没饭吃。”

 

“可我也不能硬赶他们,如果逼急了,大家翻脸,他们都是些亡命徒,恐怕立刻就会发生火并,虽然我并不怕他们,可是大敌当前,总不能自相残杀吧。”

 

“所以松坪兄,你是我们这里最足智多谋的人,能不能想出一个妙计来,把这些瘟神都送走?”

 

马千龄听到马占鳌这么说,陷入了沉思,想了一会儿以后,他对马占鳌说:“我倒是有一个办法,也许能行。”

……

 

除了军事上的事情,左宗棠现在还有一件事情,也很着急,就是金积堡投降的陕西穆斯林和本地穆斯林的安置问题。

 

金积堡之战打到后期的时候,各个堡寨都已经断粮,有一些堡寨,奉教主的命令,开寨投降,对于这些人,除了那些首恶分子,必须被坚决处死以外,还有很多普通的老弱妇幼,需要安排善后。

 

左宗棠现在已经有了方案,叛乱的穆斯林绝对不能够再回原籍住,而且还必须分散开来,远离汉族居住区,同时也不能再靠近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是还要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想清楚了是一回事,找到这样的地方又是另一回事,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详细的地图,全靠本地官员推荐,然后左宗棠再派人去看。

 

费了九牛二虎的功夫,最后终于找到了两个理想的地方,一个是离固原县城几十里的一个山沟里,还有一个叫做化平川的地方。

 

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活得下去,但是活不好,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慢慢的繁衍扩散,遍布了今天整个西海固一带,直到今天,依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

 

一共有一万二千多名金积堡地区的穆斯林,一万多名陕西地区的穆斯林被安排在这里,到了现在,又已经变成了上百万人口。

 

西海固地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这一带的穆斯林,一直到今天还实行一种奇怪的祈祷方式,他们点头和摇头56次,纪念教主被俘的56天。

 

教主的坟墓,按照他们的说法,叫做拱北,也就是纪念堂的意思吧,在教主的死亡地,修得庄严肃穆,直到今天,除了当地人,大量来自中亚和新疆的伊斯兰教徒,也来朝拜他。

 

说到这里,我觉得还是美国人比较聪明,他们把本拉登的尸体丢到海里,免得将来有基地分子去修纪念堂,让他变成了圣人。

 

至于被教主直接下令屠杀的,大约有100多万普通汉族老百姓,现在早已被人们忘记,更没有人为他们修纪念馆,而且在当代的历史著述中,这些都被刻意的回避……

 

马占鳌送走了马千龄以后,回到了屋内,家里的女眷立刻围了上来,打听教主一家的结果。

 

大家听到教主和他的全部儿子,都被凌迟处死,他的亲戚全被斩首,未成年的儿子全被阉割,所有的女眷全部送到福建,给官兵当了奴隶。

 

所有的人听到这些,都沉默不语,接着有人开始呜呜的哭了起来,接着所有的人都哭了起来,马占鳌觉得心里很烦,他能理解,所有的人都担心各自的命运,他走进了书房,忍不住题诗一首:

 

龙战乾坤血未销,彼天何事纵天骄?

祗堪孽境留冤狱,安有爰书载赦条。

舆论至公千载定,君门虽大九重遥。

公然杀将屠城事,说与妻孥破寂寥。

 

写完了以后,他走到了院子里,久久的望着夜空,他在想,打肯定是打不赢的,即使赢得了一场两场,终将失败,降现在未必能得到好结果,这可如何是好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