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北京快闪第二篇:走小巷

(2011-11-04 15:13:04) 下一个
逛完北京的大街,该走走小巷了。

 
国子监可以说是如今北京最漂亮的胡同了。我对这一带还算熟悉。一是过去曾在这一带工作过几年,二是从前常跑这里的首都图书馆借书。虽然当年可读的书乏善可陈,但聊胜于无。

 
国子监的这家精致的四合院价值恐怕以千万元计吧?旁边还加了漂亮的车库。屋主显然不是一般单位的。过去也是大户人家,门当是圆形的,而普通老百姓家的门当是方形的。门当是石鼓,辟邪用的。大门上面的圆形雕刻是户对。户对越多说明屋主官做得越大。这家有四个户对,是三品官。

 
国子监在清代那可是部长级干部住的地方。这家进士原是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大学校长的人物。现在这里被开辟为民俗博物馆。

 
进去看看。

 
这位大人物由于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这个被屋主深埋地下的由谭嗣同题名的石碑就是参加参加维新变法的“罪证”。

 
门当上的图案是一个络腮胡子的胡人和一个被锁链套住的狮子。寓意很明显:从北方草原来的满人就是来驾驭汉人的。

 
青铜马在文革中失去了四条腿。

 
金箔匾。

 
出了国子监,上了鼓楼东大街。这里每家临街房都把墙壁打开改为商店,其他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外就是街边的公共厕所都修缮了,只是从里面冒出来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味儿。

 
这家仅把屋子割让出一两米的地方开辟为商店,因此只是临街的玻璃橱窗。顾客站在大街上选择商品,再由店主打开橱窗出售。


鼓楼东大街的一户人家。这里和隔几条胡同的国子监有天壤之别。贫富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任凭外面风云变幻,这里似乎从未改变,我想再过十几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在往西走几步,就到了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现在可以说驰名中外,外国游客到北京观光,来这里是个固定的节目。


可我看了有点失望,感觉是商业气息太重,没有多少文化创新,店里摆的东西大都雷同。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798,那里艺术家更多些。

 
 
看来外国人很喜欢这里。

 
坐在里面喝喝茶倒也不错。

 
这家很干净的丝绸店的对面是卖烤肉串的,很多人就站在当街攥一把羊肉串啃。女店主显然不胜其扰,因此贴出告示:吃完再进!

 
这家店主生意做的很潇洒。

 
这家买鸡翅的牌子不知为何要倒着挂。“已售完”三个字倒是看得真切。

 
 
 
南锣鼓巷的店家都不准拍照,所有照片都是匆匆在门外拍下的。我发觉如今北京的商场、小区大都不准照。如今的商业保护意识都强了。

 
 
 
 
 
抬头一看,这家还是个连锁店呢。

 
 
商品上印一些语不雷人死不休的文字是如今北京商家的卖点。

 
 

 
小茶馆很有情调。

 
请问哪里有厕所?

 
向古迹靠拢,这是趋势。

 
又是古迹。

 
与南锣鼓巷交叉的沙井胡同口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巷史介绍木牌。别看胡同其貌不扬,历史可谓悠久。

 
再往前走几步到黑芝麻胡同,发现也有这样一个牌子。

 
这里看来很忙,集工会、党委、社会服务于一处。在抓紧赚老外的银子的同时,党的建设一刻不能放松啊。

 
南锣居委会的告示牌。看来工作很认真。

 
另一个与南锣鼓巷交叉的帽儿胡同。有居民在晒太阳。

 
帽儿胡同的一个大院。

 
这条胡同叫什么忘记了。

 
胡同里的磨刀师傅。“磨不磨刀?不磨就看刀!”看来那位女士有点被吓着了。我这张照片不久就会很珍贵了吧?

 
小巷大戏今晚就要开场了。想起了小时候唱的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出了南锣鼓巷再往西走几步就到了另一个赫赫有名的胡同:烟袋斜街。

 
细雨中的烟袋斜街显得有点冷清,但很整洁。

 
烟袋斜街的茶庄。我发现如今北京的小商家生意不见得红火,但都做得很认真。看这样精致的小店,有点莫名的感动。

 
烟袋斜街尽头的银锭桥是个有名的景点。

 
记得小时候站在银锭桥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山呢。

 
银锭桥边著名的烤肉季,去过两次。一次是几十年前与女友,另一次是几年前与父母,印象都很深,但感觉都不太好。

 
后海。

 
什刹海。

 
什刹海过去是天然游泳场,收二分钱门票。我常去,后来办了深水证,就有资格游到水中间的小岛上去。游完泳就花一毛钱买一兜子西红柿,一路吃到家。

 
如今不准游泳了,沿岸开起一家接一家的餐馆。

 
香港撒尿牛丸?听起来怪吓人的。

 
当年一同戏水的小伙伴们今何在?

 
什刹海一号居然是外国馆子,前门大街一号也是星巴克。还得说人家财大气粗吧?

 
虽然细雨蒙蒙,什刹海还是秀丽动人。远处可以看到鼓楼。

北京,永远让人回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我家在交道口北二条,上高小在国子监小学,在尼姑庵里。记得困难时期,我妈和同事一起去烤肉季,我可是住那么近从没去过。想家。
StillH2ORunDeep 回复 悄悄话 门当户对,长见识了
Chuck888 回复 悄悄话 当时夏天去什刹海游泳,冬天去滑冰。坐13路从和平里到北海后门儿。看到小岛太亲切了。记得天然和人工的深水证都不一样。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都是大实话的评论:
我听说过这一说法,也不知道那个对了。不过老百姓家里都是方的,总不能说他们是文官吧?不过谢了。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白云Z的评论:
我过去曾在那一带工作过,有同事就住在烟袋斜街。我还常骑车穿过附近的白米斜街去北海的体校看围棋。
都是大实话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楼主的饿帖子,让我坐在家里就游览了一遍国子监,还顺道学习了点知识...不过楼主说的那个门当的文字,我来更正一下哈,希望楼主不介意: 文官家的门当是圆形的,而武官家的门当是方形。门当的大小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
白云Z 回复 悄悄话 我们是不是邻居呀,记得小时候也常到后海乘凉,银锭桥,烤肉季,烟袋斜街,太熟悉了,记得烟袋斜街有家洗澡的,我还时不时在那里蒸桑拿。我就住在旧鼓楼大街。现在那里已经完全不是小时候的感觉了,好像很多外地人,太商业化了,看了你的照片太想家了。
秦伯 回复 悄悄话 记得以前五十年代什刹海游泳池开放是个大消息。
登录后才可评论.